湖南唯一古道入选2016中国十大古道

小编摘自《绿野网》:古道,是指古人使用过的,并至今保留着部分或全部遗迹的道路。这种珍贵的线性文化遗产,镌刻着祖先文明发展的印记,承载着人类生活的艰辛,商贾的兴衰,文化的底蕴,以及历史的变迁,它们展示了当地的自然生态、风土民俗和人文历史,也是寄托我们“乡愁”的重要载体。

安化鹞子尖古道上寻觅赣晋茶商足迹

安化茶乡古道中的洞市老街—坐子坳—竹林湾—鹞子尖(甘露茶亭)——缘奇桥——新化桐子坳一段,是连接安化前四乡、后五都(旧称“九乡”)的交通要道;更是新化、安化旧时南达邵陵(今邵阳市),北通朗州(1)(今常德),鄂渚湘江(2)(即武汉、长沙等地)的驿道、商道和茶道;同时也是明清以前过新化苏溪关,经湖南辰溪达现重庆酉阳进入四川的必经之道(3)。自明万历年间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至清咸丰年间安化红茶大量出口,这段古道成为交通茶乡内外、联结万里茶道的要冲,与赣晋等省茶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黄花溪

鹞子尖古道上得意茶亭

江右(赣)茶商与鹞子尖古道

翻开安化诸姓族谱,大都祖籍江西或转道江西播迁而来。在这些江西移民中,不少是“挟技艺以经营四方”的手工业者和“负贩遍天下”的商人。江右商帮(赣商)在安化黄沙坪建有“吉安公馆”(馆名碑今存),在洞市、江南坪、唐家观分别建有会馆“万寿宫”。唐家观万寿宫(康熙五十四年建)置产捐碑上,记载江右大都是来此经商:“……江右□□□(三字漫漶,下同)人物浩繁,士商工贾遍天下,而往来逛遊□□不乏人,独是界连南楚,地接衡阳,而湖湘为最,故往来于安化县之塘家灌(今称唐家观),贸易者遂络绎不绝……”。

鹞子尖上石刻“囗衍甘福茶泉”

江右商帮在安化主要经营日杂百货和木材、药材、茶叶等生意,在黄花溪、洞市老街、永锡桥、江南镇等多处地方、多块古碑上都有记载。目前鹞子尖古道上共发现江右商帮石刻一处,单独捐资修路残碑一块,有名字记载尚能辨认江右店名的捐碑(残碑)三块;另有永锡桥捐助碑一块。

江右商帮石刻距离鹞子尖甘露茶亭不过百米远。石崖上刻有“头人新邑罗正江(4)、江右刘洪哉,募化众善,举修石版大路。大清乾隆五十年()乙巳岁菊月吉旦立。石匠王坤山(5)、王斗书”。此石刻下方还有一小框,框内刻字模糊,但落款“乾隆己卯年”尚清晰。鹞子尖古道石碑上江右商帮的捐款店名有:义聚店、胡怡昌店、泰和店、洪盛店、人和店、刘聚盛店、永茂店和兴泰号等。

长沙市玉泰和老茶行

乾隆年鹞子尖修路碑中的江右商帮义聚店,时隔年后,又出现在民国二十九年彭先泽所著《安化黑茶》中。该书“江南各埠黑茶商号调查表”记录义聚茶号业主为杨树成。可见,义聚号有可能是百年老字号的黑茶茶庄(店),也有可能是中途改做茶叶。

江右商帮与黄花溪缘奇桥也颇有渊源。缘奇桥建于康熙三十五年,为首之一的葛玉美为浙江绍兴府萧山县鸿雁桥韩家港人,落脚在洞市为商。这座桥在以后的嘉庆、道光年都复修过。据考证,道光十九年复修缘奇桥捐助碑中的泰兴店,道光十八年洞市坐子坳复修路碑中的泰兴店与《江南各埠黑茶商号调查表》中的“天泰兴”茶号为同一家,民国年间业主为宋兴耀,其时或已落籍安化。

道光年的罗云衢(缘奇桥捐修碑上为罗云如;邻近梅山村捐修路碑中及洞市坐子坳修路碑中为罗云衢),是黄花溪本地一位在武汉、江苏做茶兼盐商老板。道光十六年,罗云衢跟随两江总督陶澍(6)省亲回家,陶澍路过鹞子尖时将原茶亭名改为“甘露亭”并捐田40亩,由罗云衢代管(有残碑记载)。道光十九年,他主持复修了缘奇桥,其捐碑上能辨认的商家共有十九家:万胜店、宏盛店、合泰店、松和店、和盛店、正大店、万美店、恒胜店、泰兴店、泰昌店、天兴店、茂福店、天和店、吉昌店、生生店、宏升店、福昌店、和泰店、天隆店。其中松和店早在65年之前,出现在洞市坐子坳乾隆三十九年修路捐碑中;宏(洪)盛店出现在乾隆年江右商帮在黄花溪的修路捐碑中。

光绪七年竣工的洞市永锡桥,江右商帮会馆万寿宫(位于洞市老街)捐款50千文。而洞市永锡桥李姓(洞市《李氏族谱》载李姓于—年李恒、李梗兄弟从江西迁来)捐碑中的“合泰号”,与道光十九年复修缘奇桥捐碑中的“合泰店”及彭先泽的《安化黑茶·茶商》(P29)中“合泰恒”茶号也许为同一家。

以上江右商帮义聚店、泰和店、泰兴店、合泰店等茶号,从乾隆年到道光年乃至民国时期一直活跃在鹞子尖古道上。

黄花溪金家冲茶叶杀青炒锅灶

晋茶商(西帮)与鹞子尖古道

年,山西整理的《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手抄本,上面详细记载了晋茶商赴安化贩茶的水陆路程,以及到安化茶山购茶详细事项。书中晋茶商王某等人在民国元年写信给安化茶叶管理机构董事会,其中有“予旧号三和,齐嘉靖末年来安采办黑茶,历代遗传……”之句,这是晋茶商来安化设茶庄、采办安化茶最早的文献资料记载。

辰酉之道——鹞子尖古道上顺水桥辰酉之道——鹞子尖古道上又一桥辰酉之道——鹞子尖古道上壮行亭

元末明初,因川茶量有限而价贵,远满足不了国家“以茶治边”的政策。于是晋茶商越境私贩(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引自《明史·食货四》),从四川取道辰酉古道来到安化,开辟了万里茶道新起点。“嘉靖三年,御史陈讲以商茶低伪,悉徵黑茶,地产有限,乃第茶为上中二品,印烙篦上,书商名而考之。旋定四川茶引五万道,二万六千道为腹引,二万四千道为边引(实际是指四川之外)……”。“万历二十三年议禁湖茶(指湖南安化黑茶),御史徐侨言:‘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但宜立法严,以遏假茶,户部折衷其议,以汉茶为主,湖茶佐之,各商中引必先汉川,毕,乃给湖南,如汉引不足,则给以湖引”(清·张廷玉《明史·食货四》)。至此安化黑茶正式成为官茶。

清雍正年间,安化代知事许搏翮详定茶税章程,小淹一带茶农、茶商为此刻成“苞芷园茶叶禁碑”(引自清同治《安化县志》)。又据陈乃宣辑《陈宏谋年谱简编》记载,乾隆二十年六月陈宏谋由甘肃巡抚调湖南任巡抚,乾隆二十一年六月陈宏谋起草《茶商章程》(清同治《安化县志》)上奏乾隆皇帝,弹压客贩牙行,确保陕甘两省茶商采办安化黑茶。十一月,陈宏谋第四次调任陕西巡抚;乾隆二十七年十月,陈宏谋再任湖南巡抚。由于有多次在陕甘两省履职的陈宏谋巡抚的推动,晋茶商在安化,无论人数上还是采办黑茶数量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此时的安化县已经成为了晋茶商采办官茶的中心区之一,安化黑茶在维护国家边疆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乾隆二十八年,山西、陕西二省众茶商为黄沙坪关帝庙送的一座洪钟(现存中国黑茶博物馆),以及鹞子尖古道上众多乾隆年捐修碑就是那段时期的见证。

晋茶商与洞市本地茶商捐修永锡桥。年落成的洞市永锡桥,桥头有块茶庄捐资碑,总计44家。其中晋商茶号“三和合”捐钱20千文;另晋茶商宝聚公(宝聚隆)号捐钱2千文;洞市万泰恒捐钱4千文;而鹞子尖山脚下的黄花溪茶商罗开来(7)、罗迭宾(又名罗定主)父子俩在江南镇开的茶号“宾主来”(8)、(9)、(10),是以罗开来个人名义捐资千文。罗开来是修建永锡桥的22位协修人之一,主修碑上有记载。“宾主来”茶号是本地茶商中专营收购江南、洞市沿线茶行茶叶,然后贩卖到武汉、长沙等地的大茶商。“宾主来”茶号属本帮,也称南帮,从属乾益升茶号(《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载,陕甘总督左宗棠招募湖南茶商乾益升与晋茶商竞争)。晋茶商与本帮的竞争,极大促进了本地茶叶的发展与流通,民国年间产生了许多茶号。如鹞子尖山下黄花溪茶商罗百世商号“百源隆号”(《湖南实业志》上为湘源隆),在洞市老街坐子坳(茶行屋今保存完整)开了近30年茶行,至今招牌还保留在黄花溪。罗百世的“百源隆”与黄花溪另二位茶商王政光、罗世盛三人合伙开的茶行“裕源隆”(《湖南实业志》上为湘裕隆),在茶行内部中分别发行了“百源隆”和“裕源隆”二种交易券。还有黄花溪罗百万也开了一家茶号,洞市老街在民国早年共开设了庆源堂、石盛泰、德生泰、同生泰、万泰恒(清光绪年)、万泰顺等17家专营和兼营茶行,他们主要在晋茶商及本帮之间周旋,并成为他们货源的供应者。

晋茶商手抄本中称的“文墨”在鹞子尖古道上。《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安化情况简介》中说:安化一都、三都之茶甚佳,二都、五都次点,四都更次,四乡不佳。文墨出于一都耳。这里的“文墨”就是指关于茶叶买卖的法律条文公案判状。安化县境内至今犹存的这类文墨以碑刻的形式保留下来的仅二块,全部座落在洞市坐子坳。一块立于道光二十六年,记录了当时按茶务章程条款,对当事人的违规规法行为进行了处罚,并将其“公案判状”书刻在石碑上。另一块立于光绪三年,是对售假的记录。民国元年,晋茶商号大德诚旗下的宝聚隆与长沙乾益升旗下的宾主来茶号在江南洞市一带收购黑茶,其中晋茶商大德诚茶庄王某写过一封《九乡人言污谤我号不正变狡,心中忿怒,故作此据》的长信,里面就写到因为没有按25斤归包险些被立碑处罚。但晋茶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安化茶叶的采办,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西帮茶号,民国26—27年所办之货,囤积在山者,政府为设法运出二百余票,陕甘汇兑亦通。民国28年,西帮茶商如开诚公、裕兴福、福兴和、锡泰恒、裕盛泉各家,又大量采办,共余票……”(彭先泽《安化黑茶·茶商》)。

晋茶商与鹞子尖甘露茶亭。年鹞子尖甘露茶亭由罗开第(罗姓海公支头人,因族上公益建设多次找过云贵总督罗绕典)罗开来为主进行了复修,茶商“宾主来”茶号罗迭宾个人捐资20千文为最多,王姓关公会捐修文。王姓关公会实际上是晋商的商会组织。

晋茶商手抄本中有鹞子尖古道地名黄子溪。《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安化情况简介》中,就产茶地土佳者,名曰:河南(资江以南到今浮青山錾字岭茶亭为界,至今分界处有光绪丙申年立的石碑:“公议茶规,永禁不许混取,如违重罚。”)境内马家溪、高甲溪、蔡家山、横山、杂木界、白竹水、白溪水、马河板、黄子溪……。

晋茶商手抄本中“黄子溪”就是黄花溪。鹞子尖古道周边五龙山、九重湾、天吴山(海拔米,为洢水、滔溪、麻溪之源)、碧岭界、马家山、磬子山、川岩江、方溪、白马界、扇子排等山高林密,溪谷纵横(黄花溪深处大熊山与天吴山两山峡谷中),山多田少,居民大都以竹木、种茶为生。《王氏四修通谱》和《罗氏六修族谱》中记载,宋、元、明到清康熙年,今安化洞市黄花溪与邻近新化圳上镇海南溪村没有严格的界限,人员互通。黄花溪罗姓谱中记载,明天顺四年(年)生的罗万才,死后葬海南溪“纳课茶园”,说明黄花溪这地方人工经营茶园至少有近六百年历史或更早;同时也说明了黄花溪从明代起,就是晋商采办官茶的地方。

陶必铨陶澍(清代两江总督)父子过鹞子尖诗文碑

照片名称:黄花溪古茶园

晋茶商手抄本中提到了鹞子尖周边当地风俗习惯。《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四)进山安治物件买茶总论底》中有“予寓安化边江刘吉生记茶行……如办口庄红茶……火皂(“皂”应为灶)做工人,毎逢初一、十五日,犒赏猪肉半斤,每逢五天一次,每人水酒四两……”水酒在安化特指“甲酒”,安化这种甲酒仅产于新安两县交界乡村或新化人迁居地。资江南岸一都出甲酒的地方有五龙山、九重湾、黄花溪、碧溪、木阳、高城、方溪等这些讲新化方言的地方。

晋茶商手抄本中提到了采办新化茶。《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九)边江发益阳水脚例底》中“如装外县或益阳或兴(新)化(茶),每担比姓刘船少得钱八文……”而采办新化茶就必走鹞子尖古道,因此历代都有碑记载新化茶商捐资维修鹞子尖古道,保持其通畅。清代新化籍茶商罗尔加,有二块禁碑至今立在鹞子尖横路上。

晋茶商从洞市运茶到江南靠竹簰(也称火簰、竹筏)。《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六)买红黑茶规例底》中“……河南(资江以南)茶无有(指资江以南的产茶商卖茶给晋商,不要晋商出佣金),(茶经麻溪)为(竹)簰装(运)出,每簰夫(簰古佬)吃饭一顿,或与半升,随伊自便……”又彭先泽《安化黑茶·交货》记叙:江南茶号买茶,由麻溪洞市用竹筏运去者,每担载二十一包,收篓子钱二角……。

从黄花溪种茶历史、数量、晋茶商采购地点风俗、茶叶运输工具等分析,以及参考民国各时期行政区划及彭先泽《安化黑茶》产茶地图,资江南岸一、三都溪名带“黄”字开头的仅见黄花溪。而黄花溪另有一条分支流叫黄子坑,该溪坑水发源于碧岭界,也正是黄花溪大茶商罗开来家的对面大片高山,这与彭先泽《安化黑茶》竹林溪之内条鱼洞(11)所指地域相吻合。因此黄子溪就是黄花溪,它应代表鹞子尖周边的五龙山、九重湾、碧岭界、木阳、高城洞等区域范围。

赣晋茶商助推安化江南坪成为重要古茶镇

鹞子尖古道资江河边北岸的龙塘,是陆路经常德入北方诸省要道的重要关口。明嘉靖《安化县志》(P69—70)记述,宋代官府筑“资水龙塘寨”,驻兵把守,维护茶叶专营和地方治安。

鹞子尖古道西南段的新化县瑯塘镇苏溪村,是取道辰酉入川的重要关口。苏溪关在明代就建有茶税官厅,同治《新化县志》(P)记叙:“苏溪巡检司左,嘉靖二十二年本县主簿周经,奉分守道,建立官厅一所,统收茶税。门堂寝室厢房俱备,今系本府差丁在此查票”。

又安化小淹《刘氏九修族谱·苏溪关祠堂记》中记载:“刘氏始祖刘玉盛,宋初在邵州为官并落籍,死后葬新化苏溪。苏溪地势平坦,前邻资水,左邻司署。迄乾隆四十九年湖南巡抚刘(应为乾隆四十五年湖南巡抚刘墉),奏迁苏溪司于辰溪县黄溪口……”。而辰酉古道上与黄花溪相邻的海南溪,在明代就有“纳课茶园”。由此得知,晋茶商至少在嘉靖之前或更早从四川取道辰酉入新化苏溪关,过鹞子尖古道到安化,再运茶叶顺原路返回作四川边茶卖给官方(四川茶引之分边腹也,边茶少而易行,腹茶多而常滞。隆庆三年裁引万二千,以三万引属黎、雅,四千引属松潘诸边,四千引留内地,税银共万四千余两,解部济边以为常……引自《明史·食货四》)。到明万历年安化黑茶正式成为官茶以后,晋茶商就名正言顺的开辟资江水路船运茶叶的历史。因水路的便捷,经陆路入四川的辰酉古道上的苏溪茶税官厅逐步失去了作用,到乾隆四十五年苏溪茶税官厅完全废弃,改迁辰溪县黄溪口。《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记载,从安化江南到祁县水陆路程里。

清·道光二十九年之前,黄花溪中洞村与新化苏溪关同属新化石马乡二都

邵阳、新化(新安二县县志分别记载从新化龙溪口到安化江南渣里滩,水路非常险要,行旅商贾大都从江南乘船外去。江南五福宫码头就是邵阳人修建的专用码头)、蓝田(今涟源市)、前四乡等山区茶农以肩挑马驮的运输方式,将初制的黑毛茶或红茶沿鹞子尖古道送达洞市茶行(外帮与本帮委托的本地茶号,也称牙行)进行交易,再分级打包用竹簰装运,经麻溪河绵延不断送达资水沿岸有茶行(茶行一般由外来茶商与本地人合伙经营)的集市江南坪,这加速促进了江南坪的发展。早在清康熙、乾隆时期,江南坪的商贸发展就达到顶峰,以至当时官府想迁县衙到江南。清嘉庆《安化县志》载:“资江南地滨大河,四隅开敞,旧有立邑之议。今观其闳中肆外,合形辅势,林麓之间,迩延野绿,远混天碧,不亦一乡胜地也”;又叙“舸船十馀,昼夜不息,横江往来……”行旅商贾及茶叶产商客商往来穿梭,盛况空前。江南坪发展到清同治年,“江南市,铺三百余户”(同治《安化县志·疆域》)。

民国29年彭先泽在江南坪撰写的《安化黑茶》记载,江南坪登记在册有名号的茶店共58家,另加上江南坪王姓“德和”茶行名下14家和宏毅等8家,共计80家。其中与晋商合伙开的茶行有:三和合、裕兴福、合盛西、锡泰恒、魁泰和、合盛引、裕盛泉和王姓家族江南坪德和茶行;与赣商合伙开的茶行有:义聚、天泰和、协和源(昌)等。

综上所述,宋、元、明、清到民国时期,鹞子尖古道就是安化山区一条重要的茶叶运输之路,江南坪是安化重要的茶叶贸易集散地,在赣晋茶商的助推下,茶行林立,商贾云集,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江南坪已成为资江河边重要古茶镇。资水沿岸的小淹、江南坪、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东坪等集镇,赣晋茶商通过“船舱马背”方式将茶叶经过武汉运往晋陕、西北和俄罗斯等地,同时也助推了一批本地茶商走出安化,如康熙和雍正年间两江总督陶澍的伯祖陶文衡(12)、道光年洞市黄花溪罗云衢、咸丰同治年黄花溪罗开来父子等都“市茶江汉间”。

民国十九年武汉安化码头当今公路畅达,鹞子尖古道已成为历史,然而其为安化黑茶运输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赣晋茶商对安化黑茶走向西北,走出国门所做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说明:一、本文引用的《安化黑茶》一书,是民国二十九年彭先泽于安化江南坪砖茶厂撰写的《安化黑茶》的翻版,由安化县茶叶协会重印,湘安新出准字()第29号。

二、本文引用的《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出自史若民、牛白琳编著的《平、祁、太经济社会史料与研究》一书,山西古籍出版社,。

三、感谢欧阳建安、欧阳红焰、尹益辉、李卓兵老师对本文的贡献。

注释:(1)明嘉靖《安化县志》“遗事“记述:“靖康以前,西南入贡,道由安化。故宋时四门额:北曰望京。盖自钟相乱后,邑治更改,而道路蓁塞。”(注:宋建炎四年,钟相寇安化,焚县城,劫珍宝,县治由启安东坪改建至洢水西)。又“绍圣四年闰二月初九日,敕改广西入京驿路,从邵州(邵阳、邵陵、宝庆)入潭州(长沙)安化县,径至鼎州(常德、武陵、朗州),迤逦达京师,计减五程。旧伊溪驿在县学之后街”。另《永锡桥志·锡潭湾水道记》中记叙:“南达邵陵,北通朗州两岸之征途也……”。

(2)清同治《新化县志》叙:新化县城北至长沙安化界(黄花溪中洞村)一百二十里。自县十里大洋江之大洋塘、五里长峰之游家湾、十里田心之浆田、十里栗山之亭子坳、五里香炉山、五里蜈赤石之黄牯坳渡、十五里油溪市、十五里楚良之五里培(亭)、五里朱梓坪、十里龙珠山、十五里桐子坳入安化界(黄花溪中洞村)。

(3)年陶澍去四川任川东兵备道,农历十月十一日过鹞子尖,为茶亭捐二两茶银并满怀豪情写了一首七言绝句:“盘旋直上五云高,千里河山一望遥。我本玉皇香案吏(原注:用东坡旧句),置身莫讶立烟霄”(引自鹞子尖碑文)。同时,陶澍还写了二首答谢送行乡友的诗。原文:己卯四月十五日蒙恩简放川东兵备道乞假省墓,十月初一日抵里。旋由辰酉取道赴任临行,亲友饯送盈途,感赋二首:之一:老辈相逢此故乡,虎贲何秖貌中郎。离杯数酌长亭外,人影秋山闪夕阳。之二:忆别家山十二秋,主恩暂许省松楸。锦衣不比莱衣乐,莫枉群公笑沐猴(引自《资江陶氏族谱》)。

(4)从黄花溪《罗氏六修族谱》中查明:罗正江(—年)字可逢,黄花溪籍在外商人,其父罗恒煦,死后葬黄花溪。罗正江称自己即是新化人,又是安化黄花溪人,是因其祖上从新化石门头迁来。

(5)“石匠王坤山”出现在洞市坐子坳乾隆三十九年修路碑、乾隆五十年江右商帮鹞子尖石刻、乾隆年江右商帮在黄花溪的修路捐碑中。

(6)年,太子少保两江总督陶澍再一次于农历九月二十一日过鹞子尖。《资江陶氏族谱》中《奏报皖西阅伍事竣回籍修墓假满回任折子》有详细路程记叙:“奏为恭报微臣顺道回籍修墓……。九月初九日江西阅伍,事竣由萍乡水路入湖南界,十九日入安化县境,二十一日抵里,谒祭祖先及臣父母祠墓……。修墓事竣,即于十月二十日自籍起程,由资江水路东下。俟至洞庭南口,或顺帆渡湖或登陆赴鄂……”。

(7):开来公讳都传(—年),洪度公(—年)长子也。幼窘迫,遍历诸难,中年起家,存心阴果。适屋下首有峻岭,名鹞子尖,高插云霄,崎岖陡险,往来者每望而生畏。翁目视心伤,偕堂叔讳洪象字开第(—年,清咸丰、同治年罗姓头人,因族上公益建设多次找过云贵总督罗绕典)者,募化新安两邑,凿壁錾岩,修砌石级,盘旋曲折约五六里许,嗣后履道坦坦,功歌行路,微翁竹林之力不及此。又锡塘湾有溪阔十余丈,前设义渡济人,忆昔溪水暴涨,洪涛澎湃,舟覆,溺死十余人。翁偕该处董事诸公,慨然以拯弱为念,解囊倡首,高架虹桥,阅数寒暑始成,额名永锡矫。迄今灵龟跨水,驷马追风,以免舟子之呼者,翁亦大有功也。生子一,讳迭宾(—年),字定主,性聪颖,虽未肆志文林,而其亿中之才,不亚圣门端木。始也本资不给,酱翁篾叟亦可营生,茶鼎酒炉,尽堪获利。继而多钱善贾,近则洞市溪口,远则鄂渚湘江,无论大小生理,稍可图利者,罔不极力懋迁。尤其甚者,南省出口之货,惟红茶为最,价值低昂原无定额。叔(罗开第)人才倜傥,来往各茶行,诸公胥契结之,以此消息潜通,一闻风起,虽日晚路遥,亦必赶归,将近邻各茶户,照旧收买,连夜着送,次早出售价获数倍。十余年,日积月累,而家拥中资矣……。

(8)《罗氏六修族谱》中记载:“罗迭宾有子二,盛茂、盛序,又立建柏为孙”。罗迭宾遗留下的家产因其孙罗建柏吸食鸦片而败光。

(9)罗开来为主的复修路碑今存鹞子尖,其碑文:“为刊石刻碑以播令名事:是地鹞子尖,南至缘溪桥,北至爵公桥,中约二十里路,是古路前人修之。石板未齐,崩缺未砌,凶岩未辟,往来跌伤者不少。兹有本地罗开来,目见心感,倡集南北头人募化。南人以修南路,北面头人喜修北路,南帮北路钱四十八千文……”。

(10)《罗氏六修族谱·继实公又华传》一文,为云贵总督罗绕典所撰写,其中有罗绕典自己的介绍“道光丙戌,余以拔贡,授七品小京官。越己丑入祠馆,两次假归,俱尝访族,至楚良(罗氏宗祠在今新化石门头),登固斋宗先生(又华公)之堂……。今年恭膺简命,任贵州布政使,便道归省,适楚良族众续修家谱……”。

(11)彭先泽在其《安化黑茶·第一节就地域分类》中论述:“黑茶以资水南岸产区品质为优,尤以思贤溪之火烧洞,竹林溪之条(跳)鱼洞,大酉溪内之漂水洞、檀香洞,竹坪溪内之仙缸洞,黄沙溪内之深水洞为佳,俗有“六洞茶”之称。此六洞又以条鱼洞所产为各洞之冠”。

(12)《资江陶氏八修族谱》中陶必铨撰写的《大父之衡府君墓表》记叙:“……大父陶文衡(—年),性勤毖,暇则手结绳纲或市茶江汉间,自言藉以习劳……”。

贺有源整理

生活在洞市shenghuozaidongshi洞市的人和事,洞市及周边同城活动,吃喝玩乐,新闻资讯,商家优惠,茶马古道旅游,本地特产,商家企业黄页电话等信息服务平台。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jz/24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