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安静的写作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萧红
在东北冬天是漫长的,一年十二月,几乎半年都处于寒冷,然后开始热了没享受够,又进入了冬天。要冷,会冷坏人的,耳朵都会冻掉的。
她将自己童年生活变成一本小说,一本将孤独的寒冷的串起来的故事,反映出呼兰河边的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这毒瘤溃烂漫浸而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这座城不大被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组成,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从小萧红描述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城,她走不出去。小萧红也乐意在这里待着,可能因为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还可能因为自己家里有间房有着淘不完的宝贝,爷爷四季分明的花园,院子里的人家。
又有着成年萧红的对这个城的看法——城里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还挤着为数不多为人而做的——碾磨房、豆腐店、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
在这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却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
所以小城却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服务的设施: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
这也是成年离开这里的萧红对这座城仅有的印象。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后花园、祖父和我(呼兰河传第三章)
萧红的童年时代大部分时候黯淡孤零,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打骂。好在有她的祖父以及家里的后花园,让她体会到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萧红其后的一生纵然漂泊流离,仍向这仅有的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最动人处,是对祖父以及后花园的描写,也正是因为身处漂泊,更加美化了后花园,生命中的归属伊甸园。生性淡泊慈爱的祖父,陪伴萧红度过无忧欢愉的童年时光,给了年幼萧红唯一的温暖与爱;而后花园,则向小萧红展示了生命可以是自由而缤纷的。这些回忆像夏日清泉,淌过人的心头时,凉洌的,甘甜。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了解过萧红的生平后再读到这些童年往事,真是高兴,幸好她生命中有过疼惜与怜爱,以及快乐自由;也真是悲哀,这童年里的许多欢乐,在作者回忆性的笔触下,藏着无尽的荒凉,渗着泪水的。
对后花园的描写中,没有成年人对此的一点看法,全都是幼童,幼稚的对话思考。这可能是萧红无论面临这多少困难有着对花园的思想的“维护”,才能让它依旧鲜活,真实童真的保留下来。
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们快来欺侮她们吧。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萧红《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中呈现了两个少女由鲜活到死亡的悲剧命运。12岁的团圆媳妇因性格异于传统观念下的女子而被邻居们说长道短,最终竟莫名其妙地被折磨致死。漂亮的王大姐在没有婚约的情况下私自与冯歪嘴子结合,震惊了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的人们,最终在被辱骂、窥视、与冷眼中寂寞死去。
而在小说中第五章五到十节,讲述的是“我”邻居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占据的篇幅是最长的一章,出场人物也是最多的,也是这个作品最无奈的。
团圆媳妇,是旧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产物,也叫童养媳。旧社会穷人家孩子多养不起就变相卖给或送给有男孩的人家做媳妇。实际上就是让所谓的夫家去抚养,等女孩长大了,夫家就让此女孩与其子圆房(结婚),故此就叫团圆媳妇。
作品中“小团圆媳妇”是一个健康活泼可爱的孩子,却为了赶走小团圆媳妇身上的鬼,跳大神的要人们用热水给她洗澡,当众洗,洗三次。这哪里是洗澡,脱去衣服,滚热的水浇到身上,分明是示众,是施刑。小团圆媳妇的苦楚是别人以治病的好意来摧残她,她却没有一点力量来抗挣了。“吃得多”“走得快”“见人一点不知害羞”“眼睛骨碌碌得转”,在大家看来,“不像个团圆媳妇”,一个不符合传统媳妇象征的女孩,妄图折磨她消耗她的意志服从于封建,终于她死了。但是这个劣习在现在任然还在。
女人的天空是低的负担是重的而自己又被过多的自我牺牲所累这种自我牺牲是被迫成那样的我虽然想高高飞翔但我总觉得是要掉下来一样------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世人看生平受尽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的作品中极早的体现出了女性意识。
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女性意识是相对于男性意识而言的,表现为对女性生活以及内心世纪的独特把握。
萧红生活的年代是特殊的。爆发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父权统治的社会体制,妇女要求的解放运动进入了快速急剧的发展,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文化的层面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颠覆,使女人们从混沌的文化无意识深海浮出历史地表,从此女性开始了自我觉醒。
萧红继承了“五四”启蒙运动的反帝反封、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传统,但是萧红生活的年代,知识分子女性的女性意识刚刚觉醒,然而广大农村妇女的却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意识的生存在男权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中。叛逆的萧红感应时代的号召,首先反抗旧家庭的封建包办婚姻,毅然离家出走,走向追求爱情自由的道路。然而萧红所面对的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比旧家庭更残酷、更黑暗,男权主义的压迫和背叛使萧红在社会中饱受女性生存的艰难,萧红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男性对女性不公平的压迫,但是萧红一生都没有走出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父权世界意识形态的阴影。
遭到心仪初恋表哥离开,投靠瘾君子未婚夫,没想到身怀六甲被抛弃,这时候遇到了萧军。以为是自己命中郎君,可是他的大男子主义与自己的女性意识相悖,后又遭到了他的拳打脚踢,端木蕻良是在萧军与萧红关系存续之间出现的,同为文学青年,他们经常一块探讨文学救国之理想。仿佛水到渠成,仿佛萧红的情感世界已经麻木,仿佛只是为了拥有一份布衣素食的百姓生活,和萧军分手不久,孕期五个月的萧红和端木举行了婚礼。之后,萧红产下男婴,不幸夭折。萧红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身体每况愈下,三十岁时,肺结核缠身的医院,此时,端木离开重病的萧红,准备去新加坡。次年,医生的误诊,战争的骚乱,萧红在医院与世长辞。
作为一个女性她始终未能摆脱依附、从属于男性的身份,始终没有走出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机制,她的每一次痛苦的情感经历都使她走向绝望的境地,但更坚定了萧红的女性意识,在她的小说中流露的女性意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烈。萧红用她病弱的身躯艰难文学创作,反抗男性文化,最后寂寞的死语香港,萧红最后的遗言还是在痛诉女人的悲哀,女人的天空石狭窄的,因此女人的一生是悲剧的、痛苦的。
萧红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萧红是父母的长女,但是并没有得到家人的喜爱,父亲的冷漠,母亲的谩骂,祖母也不喜欢,童年生活的冷漠无爱,给萧红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永久的创伤。
“女儿”作为一种性别身份,注定了她在家庭中的地位,注定了她不幸的童年,也决定了萧红与父亲的水火不容及其抗争压迫命运。童年生活的经历过程往往对人的性格起着无法改变的作用,萧红的性格便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也是萧红女性女性意识最初的萌芽。但是叛逆性成为萧红性格的一大特征,父亲是其叛逆性的罪魁祸首,父亲在萧红的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伤害是深刻的。在萧红短暂的一生中,童年家庭的伤害是形成她敏感、孤单、反抗个性的根源,也是起女性意识的觉醒的朦胧期。
总之,萧红是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并以对社会底层妇女的平凡生活为白癜风早期有哪些症状北京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