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陪你看剧
黄金时代
许鞍华
许鞍华年5月23日出生于辽宁鞍山。香港女性电影导演、监制、编剧。
她几乎从日本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台湾新电影、香港武侠片鼻祖(张彻和胡金铨)那里学习到了终生受用的东西,但她仍然虚怀若谷,一位终生都是在拼命学习,像一块永远都在吸收的海绵。
萧红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许鞍华为什么要拍萧红?很多人在问这个问题,抛开文学来看萧红的一生:流亡过不少于七座城市;跟随过四个男人;抛弃过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死因成谜;不能排除生活最艰苦的时候曾卖身维持生计的可能性……有了解她经历的人评价这是个“脑子不好的女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名成功的女性导演、一名知名编剧,在明知很有可能吃力不讨好的情况下,非得执着地选择这样一个女人来拍。
许鞍华自己说的原因是:萧红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把萧红的问题弄清楚了,我自己的问题也就清楚了。许鞍华会面对什么问题?47年出生的导演,年轻时留洋学电影,回香港投入电视大战的海洋,年开始拍长片,所谓“香港电影新浪潮”中的唯一女性,有一群野心勃勃想要改变香港电影的小伙伴。将近四十年过去,小伙伴们从商的从商,退休的退休,就她和少数几人还在拍着。她是最穷的,徐克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她还一直为着找钱的事情发愁。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一生没有绯闻,被问快七十岁的现在是不是她的黄金时代时呵呵笑着说:我觉得是吧,以前拍戏总有人问我是不是要追组里的男同事,现在终于不会有人这么说了。
封建社会里“有幸”成为“妻子”的女人,由父母或长兄来决定婚姻,萧红生于民国伊始的年,20岁上下的时候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和表哥私奔到北京,被抛弃后回呼兰河老家,为了面子父亲连夜举家迁往阿城乡下。
电影里,冰雪覆盖的夜色中,摇摆的骡车上,萧红的表情没有一丝悔意,绝非柔顺地服从了命运。而后她投奔了被自己背叛过的未婚夫,这个男人的家族有一定的地位,也有一定的财力,故而可以负担两人的生活。后来,应该是家族切断了对俩人的经济供给,某个夏夜,未婚夫毫无征兆地离开了她。
接下来就是萧军,萧军于困厄中拯救了她,发掘了她的才华,将她带进文坛。但作为一个大男人,萧军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女人在文学上的成就比自己更高一筹。于离乱中,相信自己的价值在于战斗的好武的萧军,与甚至不愿为了乱世中国家救亡而写作的、专注于个人创作的萧红,分道扬镳。再接下来是端木,与萧红在文学上最合拍,性格却懦弱怕事,屡次抛下分分钟会有生命危险的萧红离去。
左;萧红,端木蕻良
右;萧红,萧军
左;萧红,端木蕻良
右;萧红,萧军
萧红生命中的男人们,才能心性不过如此。她应该是看不起大部分的他们的:不为被初恋的表哥抛弃而哀伤后悔;跟随未婚夫来到大烟馆,被门口的年轻男人当妓女来调戏,她的眼神里也只有讥讽;大着肚子在战乱的武汉被端木抛下,人家问她“端木怎么不带上你?”她嗤笑一声:“我干嘛要他带啊?”在重庆时,萧红在桌前回忆着一两年前和萧军一起与鲁迅的相识,此时时移世易,身边的已经是端木,她回头看端木的那一眼,绝不是充满新婚的柔情蜜意的。作为一个以经历写作的作家,她甚至不将自己与他们的感情写进文章里
骆宾基(剧)
。然而她的生命又必须依附于他们,只因为社会的规则是他们写下的,时代没有贫穷的女性作家自给自足的空间。同样生为女作家,白朗和梅志都依附于丈夫而活;丁玲则必须像个男人一样,抹去自己的女性特质而活得风生水起。所以,不能说萧红脑子有问题,她只是太饿了,只能躺在徒有四壁的小床上,闻着四邻飘来的饭菜香,等着郎华带着面包回来。而即便是这样的困顿,在她的笔下也幻化得充满生气和天真活力,她仿佛就是荒诞和反讽本身。
二萧第一次见面,萧红形容憔悴,头发干枯而凌乱,面色泛青,嘴唇开裂,背着和落跑的未婚夫共同欠下的元巨债被关在东兴顺旅馆,还怀着孕。
一开始萧军在萧红狭窄的房间里手足无措,后来无意间翻到萧红的画和诗,感受就不一样了。此时电影插入了二人情深意笃时居在商市街,萧军在萧红身边写文章回忆二人相遇这一幕,银幕上放大的萧红特写眼睛下有浓重的青影,鬼气森森,一双眼睛要看到人心里去,比起美丽,更恰当的描述是渗人,而年轻的萧军感情充沛地写道:我面前的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丽的女子。萧红用自己一双巧手为萧军缝衣做饭,打扫房屋。在挨打之后仍陪他出席社交场合,轻声细语地为他解释、掩饰。
萧军
萧军当然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男人,毕竟她的一生这么短。关于萧军对萧红的感情,冯绍峰说“萧军这个人的爱情哲学是边走边看,见一个爱一个。”李樯说:“我们愿意善意地、一厢情愿地替萧军去认为萧红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子。”这样的一厢情愿,在萧军与真正的妻子王德芬结合并养育了八名子女、白头到老的事实面前,也显得颇无力了。年老的萧军回忆着年轻时这段情事不可不说温柔,既因为一个大男人的怜惜,也因为萧红的传奇——八十年代萧军到香港,还找到为萧红采访了骆宾基和端木蕻良的人,问他为何不来找自己。
不得不为萧红感到不值,同理还有最近常被拿来和她对比的张爱玲,所谓爱一个人就为他低到尘埃里,莫非真是女人的软肋?但这选择只要是自己做出的,就是值得的、自由的,旁人又何敢置喙?在相偎取暖的东北,二萧穷困潦倒时,萧红对自己的才华没有认知,有一次她问萧军:“你看上我哪儿呢?”萧军说:“你的才华啊!”萧红追问:“那如果我没有你认为的那种才华呢?”此刻一个伟大又脆弱的作家被还原成了一个普通女人的样子,她取来蜡烛,摆在床头,噙着泪写下《弃儿》,写被她送人的第一个孩子。而在她和萧军的爱情死去后,她选择抛弃了(也许是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也许还因为她早已预知了自己的命运。
二萧(剧)
萧红的父亲对子女和家人冷漠疏离,教会她人间的“爱”的,是她的祖父。萧红人生中最斑斓的一段时光,就是和祖父一起在老屋的大院子里玩耍的时候,电影里祖父去世那天,玩耍归来的小萧红跑进停着祖父遗体的房间,被父亲一脚踢到地上,看着父亲冷峻的眼神,她知道,天堂已远,自己从此被孤单地抛进冷漠的人世中了。
同样的悲痛,在鲁迅先生逝世时发生,我想萧红对鲁迅是有那种对祖父的依恋的。中学语文课本上节选的《回忆鲁迅先生》开头一段,萧红写鲁迅品评她的红衣服,被电影放在了鲁迅逝世、二萧分手,萧红与端木暂居重庆,准备南下香港前的一刻。萧红已经知道自己“必将孤苦以终老”了,回忆中的这个场景,却斑斓明媚的不像话,这样的明媚,在电影中之前有鲁迅的段落里,从未出现。这一刻已是萧红生命最后的华彩,从此以后,她不可避免地走向凋零。用李樯的话说“香港是萧红离死亡越来越近的地方,也是她离文学越来越近的地方”“她生命中的一切道路都走到了尽头,仿佛只剩文学创作的权利了”。
鲁迅,萧红(剧)
历史中的萧红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在电影中,导演和编剧悲悯地让萧红始终知晓自己的命运。影片一开始,黑白色的萧红便对着镜头讲述着自己的生卒年月;萧红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和萧军争吵时,就对他说:“我知道自己活不久了,我只想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好好写点东西”,此时萧红27岁,年轻壮健,如何知道自己命不久矣?重庆码头告别好友白朗,萧红说:“朗,我祝你永远幸福”,白朗说“我也祝福你”,萧红脸上又挂起那丝讥讽的微笑:“我吗?我的命运不是明摆着吗,我将孤苦以终老。”
左下;白朗
以上大部分文字来源于豆瓣影评
所讲述的萧红的故事有导演主观想法,如果哪个小可爱真的对萧红感兴趣,可以参考豆瓣影评
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情怀片,平平淡淡凄凄凉凉的简述了才女萧红的一生,虽然小文生没那么厚的文学功底,读不懂萧红的著作,但是也对这个神奇的女子有一种莫名的向往之情,个性、独立、勇敢,也是一个软软弱弱的女子。
另附部分萧红语录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萧红《最末的一块木柈》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萧红《呼兰河传》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不得意又怎样?人生本来就是苦多乐少
--萧红《呼兰河传》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
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到时间。
--萧红《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