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书影
萧红的真相(陆):萧红的写作道路与文学高度
侯德云
萧红的写作道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段,年4月到年10月,跟萧军同居,从哈尔滨到青岛期间。主要作品,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自费出版。在青岛时,完成中篇小说《麦场》的写作。
第二段,年11月到年4月,在上海与鲁迅交往到与萧军分手。经鲁迅推荐,在《太白》《文学》等杂志发表作品。鲁迅把《麦场》推荐给生活书店,未通过官方审查,再推荐给《文学》,认为“稍弱”,遭退稿,让胡风转给《妇女生活》,也未刊登。之后,经胡风提议,改名为《生死场》自费出版,鲁迅写序,胡风写读后记。到这时,才第一次使用笔名“萧红”。之后出版散文集《商市街》,小说散文合集《桥》《在牛车上》。
第三段,年5月到年年底,与端木结婚到离开重庆去香港。完成散文《滑竿》《林小二》《长安寺》和短篇小说《山下》《莲花池》等作品。在香港《星岛日报》连载短篇小说《旷野的呼喊》。完成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这是萧红最重要的作品,史料价值不容忽视。
第四段,年1月赴香港到年1月病逝。出版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喊》,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被称作是萧红“巅峰之作”的《呼兰河传》,先在《星岛日报》连载,后出版单行本。长篇小说《马伯乐》第一部出版,第二部在香港《时代批评》杂志连载。
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出,萧红的写作,受萧军启蒙,受鲁迅提携,受端木帮扶。
萧军和鲁迅,在文学上对萧红起到的推助作用,几乎没有异议。唯有端木的作用,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多啰嗦几句。有人诬蔑端木,说他娶萧红,是看中萧红的“名气”,想借此“抬高自己”。这是不顾事实的妄言。事实是,年到年间,端木已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和短篇小说集《憎恨》等作品出版或发表,借曹革成的话说,是“引起强烈反响,受到高度评价,成为三十年代中期崛起的有独特风格的新文学作家”,借台湾作家赵淑敏的说法是,“年,他已成为最受欢迎重视的新作家”。既然如此,端木何苦还要等到年,才来借萧红的“名气”抬高自己呢?他活糊涂了?赵淑敏还提到,端木生前,对此“诬指”颇为愤愤,“强烈分辩的唯有”这“一点”。吴福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充分证明曹革成、赵淑敏的说法和端木本人的“强烈分辩”,都有事实作依托。这部文学史提到,《文学》杂志年第八卷第六号,发表王统照的文章,力推端木,文章说端木长篇小说《大地的海》,“是去年间值得大笔特书的一件事”,“已发表之短篇已经引起批评界和读书界一致之注意”,还提到端木的长篇《科尔沁旗草原》已由开明书店排印,《大地的海》除了单行本,还要在《文学》杂志连载。不必讳言,《文学》杂志对端木的热情和此前对萧红的冷淡(年曾退掉萧红的《生死场》稿件),形成鲜明对比。此外,陈福康在《郑振铎传》中提到,郑振铎读完《科尔沁旗草原》后给端木回信:“我是如何地高兴啊!这将是中国十几年来最长的一部小说;且在质上,也极好。我必尽力设法,使之出版!”而郑振铎,正是《文学》杂志主编。
此外,萧红与端木共同生活期间写下的作品,除了直接发表在端木编辑的报刊上之外,连载《呼兰河传》的《星岛日报》,连载《马伯乐》的《时代批评》杂志,完全都是端木的“社会关系”。再者,有确凿证据表明,署名“萧红”的哑剧《民族魂鲁迅》是端木代笔,《回忆鲁迅先生》的《后记》,也是端木代笔。连代笔都肯做,其它方式的“帮扶”,自然不在话下。
目下文坛中人,对萧红文学高度的评价,更是一团乱麻。说高的,几乎捧上了天;说低的,几乎踩到脚下。我把这团乱麻,稍作梳理,让大家看看,说高的到底有多高,说低的到底有多低。
评论家王彬彬的文章《关于萧红的评价问题》,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对萧红的肯定都是很有分寸的,都并没有把萧红说成是一个十分出类拔萃、极其卓异优秀的作家”。例证一,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说萧红,“对于这样一个可以有成就的作家而终于中途停了下来,是很值得惋惜的”。王彬彬特意挑出“可以有成就”五个字,说是“耐人寻味”。我也觉得耐人寻味。例证二,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评介萧红时,主要谈论《生死场》,复述了鲁迅和胡风的部分观点,评说《呼兰河传》时只有一句话:“写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呼兰河传》,在过去生活的回忆里表现了作者对于旧世界的愤怒,但也流露出由于个人生活天地狭小而产生的孤寂的情怀。”由此,王彬彬的结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萧红在人们眼里是这样一个作家:富有文学才华却过早离世、留下了一些独特却并不很成熟的作品。”
端木蕻良晚年照
乱麻出现在八十年代之后,也就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夏志清和葛浩文对萧红的论述,传到中国之后,再到萧红热得烫手,再到目下余热未消这一段时间内。我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引用那团乱麻中的主要观点。
之一,林贤治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他还认为,主流文学史低估了萧红的价值,一百年来的文学史必须重写。在他眼里,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这三个人的作品不过是“才子书”、“捉狭鬼”、“气局不大”。
之二,葛浩文说:“萧红的力作将因它们历久常新的内容及风采,终究会使她跻身于中国文坛巨匠之林。”
之三,季红真说:“萧红卓越的才华使她的大部分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她还认为“萧红无疑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的作家”。
之四,陈思和说:“《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个精品,在艺术上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状态,而《小城三月》是一个迷你的《呼兰河传》。但是,我更喜欢《生死场》,主要看重它给中国文学带来的冲击。”
之五,卢敏说:“三十一岁的她,加一部《呼兰河传》,放在时间秤的那一边,是压得住的,倏忽百年,她或将可以一直压下去,不论时间累加了多少,甚或宇宙都成为一个黑洞。”
之六,月下说:“萧红虽称不上一个伟大的作家,但无可怀疑她是一个很有天赋、很有才华的作家。”
之七,刘思谦说:“同许多前代与同时代的女作家一样,萧红也是个感觉型、情感型作家。”
之八,江凌说:“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背景中去考量,萧红及其所属的东北作家群的整体创作是处在边缘的。”还说,他们的作品,只是对某个特殊历史时段的“文学注解”。
之九,王彬彬说他“硬着头皮”才把《生死场》读完,“语言非常别扭,极其生涩,有着随处可见的文法问题”,而《呼兰河传》,“艺术上的不无拙涩”,给人以“‘略图’和草稿的感觉”。
这九种看法,最高的,是仅次于鲁迅,最低的,是文学爱好者的水平,能不能称得上是“作家”都很难说。
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有人吹萧红,会吹得没边。连早期的《跋涉》也吹,说什么当年“轰动整个东北文坛”,不靠谱啊。《跋涉》印数一千,不久被列为禁书,大部分被没收销毁,自存的一百册,也大部分被萧红烧掉。有据可查,上海姑娘陈涓买过一本。总体来说,印数寥寥,销售更寥寥,哪来的“轰动”?何况还“整个东北”。
这里我想以鲁迅对萧红的作品评价作参照。鲁迅对《生死场》的评价,抛开别的角度,仅仅从艺术性上说,他认为“叙事写景,胜于描写人物”。萧红以为是表扬,写信感谢,鲁迅特意回信纠正,说那“也并不是好话,也可以解作描写人物并不怎么好。因为做序文,也要顾及销路,所以只得说的弯曲一点。”至于鲁迅说萧红将来能超过丁玲云云,不过是说萧红有写作潜力,“将来”会怎样。至于那“将来”什么时候“来”,不是鲁迅的事。可即便“来”了,就能紧紧尾随在鲁迅身后,成为“伟大的平民作家”么?这话别让鲁迅听见,他老人家会笑,会笑得连连咳嗽,会笑得连香烟也拿不住。
我们现在来评价萧红的文学高度,不能放到出版《生死场》和《呼兰河传》那几年的中国文坛去考量,而应该放到整个二十世纪的文学背景中去考量。跟以往的很多个文学百年相比,二十世纪的文学地位,学者李洁非在《文学史微观察》一书中的说法,对我刺激很大。他说:“从优异、优质角度,二十世纪文学不甚可表,但论状态、现象、情形和问题,却是宝藏丰富、茂美丰饶鲜有可比。”我以为,比高度,只能从“优异、优质”角度,舍此角度,都是乱弹。而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不甚可表”的二十世纪里,在我心中占有突出地位的作家,只有鲁迅、周作人、汪曾祺等位数不多的几个,萧红的位置远在沈从文、钱钟书和张爱玲之后。
纯粹从文本角度来评价萧红的文学高度,我以为只要剖析一部《呼兰河传》就足够,这是她的“巅峰之作”嘛。我对《呼兰河传》的看法,它是排斥思想的,从思想性角度去解读,完全是生拉硬扯。我认同刘思谦的观点,萧红“是个感觉型、情感型作家”。她的写作,完全是“跟着感觉走”。而且我还看到,《呼兰河传》中,文字的粗糙、不干净和“文法问题”,比比皆是。说这部作品,能让萧红变得“伟大”,变成“文学巨匠”,或是“文学经典”,或叫“炉火纯青”,这些说法都是吃咸了猛喝水,扯淡。在我看来,萧红只是一个“很有天赋”却没来得及把天赋完全发挥出来的作家,或者说是“可以有成就”却没来得及有成就的作家,她永远停留在一个成熟作家的“早期作品”阶段。以文学高度论,萧红是一棵小树,是比她自己的身高还要矮一些的小树。
往期链接
随笔
萧红的真相(壹):从“萧红热”说到《黄金时代》
随笔
萧红的真相(贰):萧红的性格
随笔
萧红的真相(叁):萧红的爱情与命运
随笔
萧红的真相(肆):萧红的被伤害与伤害
随笔
萧红的真相(伍):萧红的“寂寞”与“寂寞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