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
早上一上班,小编就冒着大雨前往市区友谊路,拜访一位有故事的老党员。
这是一座老旧公寓,四楼,没有电梯,长期不锻炼的小编爬得气喘吁吁,前来领路的奶奶却健步如飞。爷爷等在门口——白色汗衫、米色长裤、黑色布鞋、一丝不苟的白发,他满面笑容地招呼小编进门。这位儒雅的爷爷正是我们今天要拜访的主角——朱君楠。
儒雅的爷爷
屋内很整洁,朱爷爷领我们在一张四方餐桌边坐下。对着窗户,看着外面的倾盆大雨,朱爷爷笑笑说:“我已经跟红会说过,如果是为了盐城风灾捐款的事情,就不要特地来采访我了。”
是的,前两天,小编去南京采访我市第五例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途中(戳链接→43岁的他,13岁的他,素昧平生的两个人,相隔公里的生命大接力),听红会的工作人员提到了今年83岁的老党员朱君楠,说他十几年来,每年都到红会捐款。
小编告诉朱爷爷,在今天这样的日子前来打扰他,更多的是请他讲讲一名老党员的故事。朱爷爷欣然应允,但他告诉小编,他是退休前半年才入的党,因而他是一个“年龄老但党龄不老的老党员”。
这????
朱爷爷以小编想不到的标准普通话和逻辑思维,娓娓道来——
“为了参加高考,他考到南京当插班生大量报纸被码放得整整齐齐
晕!83岁的朱爷爷当年也为“高考”奋斗过!
朱君楠出生于年,土生土长的扬中人,但少年虽居小岛却心怀天下。当年,他听说省城的学习环境更好、考大学更容易,就在读高二的时候参加考试,结果,考到了南京第七中学当插班生。在南京过了两年高中生活,朱君楠参加省城的“高考”,于年考上了上海社会科学院会计系。
真是有想法有行动的学霸啊!
“不擅长打算盘,申请离开银行去劳动那个年代大学生少,毕业后能留在上海工作的大学生更少。
班上留在上海工作的人只有10人,朱君楠是其中之一。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获得一份很好的、人人羡慕的工作。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却在这份工作上遭遇挫折。
作为银行前台,朱君楠每天打交道最多的除了钱就是算盘,而偏偏最大的弱项就是打算盘。因为跟不上其他人的节奏,朱君楠很懊恼:“没想到读了这么多书,却卡在了算盘上。”工作一个月后,他觉得自己不能再继续拖累别人的进度,向领导申请调去劳动。
不久,朱君楠被调到一家饲养场,割草割了一年多的时间。
“工作多番调动,初遇组织培养机会一年多后,朱君楠被调回银行做出纳,后被调至小额贷款处。虽然转来转去,但仍在会计部,对打算盘有阴影的朱君楠思想上压力很大,后又申请调到上海长兴岛农场。在那里,农场领导获知工作能力不错的朱君楠是个大学生后,便聘请他当农场夜校的哲学老师。
上世纪,上海知青在农场里劳动
后来,朱君楠又调回银行做出纳。很快,银行党委政治部同志找他谈话,有意重点培养他,希望他好好学习。
朱君楠预感到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然而,文革发生了,机会中断了。
“失去再难遇上,退休前半年才入党虽然进入组织的机会中断了,但庆幸的是,家庭成分是地主的朱君楠熬过了文革。此后,他一直在银行做出纳。由于觉得“作为知识分子,做出纳对不起党的培养”,他后来又向领导提出调出银行,被拒绝。
年,朱君楠调至上海人民保险公司,终于遇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跑外勤,向别人介绍保险知识。但由于种种原因,直至年退休前半年,朱君楠才被吸收入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苦钻6年历史,做了解党的党员职业生涯结束了,党员生涯才刚开始。
年,回到扬中的朱君楠为了进一步了解党,开始读党史和中国近代史。尽管年的时候,他曾借过中国近代史的相关书籍,抄下整个目录,做过详细笔记,但再次埋首书籍,他发现“不了解过去的困难,不了解党的重要”。
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朱君楠认为他之前看的中国近代史书籍有缺陷,没有全面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问题。于是,他从年开始,花了六年时间,借助此前的笔记和各处借阅的资料,自编了一本年谱式的中国近代史。
朱爷爷很珍惜这本书稿
在这本手写的史书中,除了固有的历史进程,朱君楠增补了一部分他认为重要的内容。比如关于鸦片战争的,他说:“那么大的苦难,怎么不总结教训呢?”比如甲午战争,他说:“提到的国际背景是一部分,而没提到的国内背景更是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
干净的笔迹,用心的作品
谈到这本书稿,朱君楠很激动。他认为,相比旧版本,自己编的这本书更完善易懂。为了出版,他花元装订了三本,先后向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邮寄材料,但前者答复他“不在该社出版范围”,后者一直没有回音。
朱爷爷仔细地展示给我们看
对此,朱君楠有点伤感:“我用最好的时间最好的精力完成了这本近代史读本。”在他的内心里,还是希望这个读本能够出版印刷,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近代史,体会党的重要性。
“人民培养了我,我应该做些回报聊了很多很多之后,小编还是与朱君楠聊到了红会的捐款上。
说到捐款的动机,朱君楠眼眶泛红地说,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回报。
由于家里没钱,朱君楠上大学时享受的是甲级助学金,每月12元学杂费用,外加6元零用钱,学校冬天还发棉衣棉被。他说:“人民的钱培养了我,但是,我学习不好,工作也没有贡献,只能在国家有了困难、党有了困难、群众有了困难的时候尽点心意。”
抗洪救灾、台湾地震、非典、汶川地震……几十张数额不等的捐款凭证铺在桌子上
朱爷爷说,还有一张很有意思的凭据没有了,是当年捐出的元特殊党费。其他的收据爷爷都好好收藏着,视若珍宝。
一张对扬中来说很有纪念价值的凭证——扬中大桥筹建捐款收据当年还在上海的朱爷爷没有忘记建设家乡。
说到最近的捐款,朱君楠觉得自己有点对不住红会。
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省委领导向盐城灾区捐款的消息,朱君楠也赶去红会捐款。在大楼里跑了好几层楼,都没找到人,着急的他不得不请隔壁邮局的小姑娘帮他打。后来,他才想起来当天是周六。一番波折,朱君楠终于捐出了他的元。
朱爷爷在书房
退休后,除了学党史、编书稿、参加社区党员活动、一如既往给红会捐款,朱君楠前两年还当上了人民陪审员。83岁的他共参加过30多次庭审,还给法院写信提建议……
阳台走廊的墙壁上挂着两叠写着毛笔字的旧日历,还有一支毛笔,是朱爷爷的“废物利用”作品
最后,小编得出一个结论——
朱君楠,这名83岁的老党员活出了党龄一般的青春活力!
图文
简单端木编辑
余稚
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