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畔生死场
李宇先
最早知道萧红这个人,大概是在年末,当时正在大规模地批判“四人邦”,对其中张春桥的批判记忆尤为深刻。因为当时重新发表了鲁迅《三月的租界》一文,文章对躲在租界的“狄克”攻击田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一事予以了反驳、讽刺。因为前些年曾陆续购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的鲁迅杂文单行本(全套仅缺《集外集拾遗补编》),知道这篇文章是收集在《且介亭杂文末编》中。直到这时才知道这位“狄克”竟然就是张春桥,这位田军就是东北作家萧军。由此而知道了写《八月的乡村》时萧军的妻子就是萧红,而据说二人取此笔名的意义合起来有“小红军”之意,不知是否?
萧红
鲁迅是爱护青年作家的,尤其是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作家。“九·一八”后,一批东北青年作家流亡关内,形成了“东北流亡作家”群,他们是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田间、骆宾基等人,从呼兰河到浅水湾,从松花江到风陵流,从巨浪河到嘉陵江,他们在苦难中行吟,用笔触描绘着流亡的悲歌,而随着他们一起的就有呼兰河畔长大的萧红,原名张迺莹。二萧得到了鲁迅最为直接的关爱,正是鲁迅的关爱让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坛上有了一席之地。鲁迅当然容不得“狄克”这种躲在租界里向青年作家射冷箭的行径。
在呼兰萧红纪念馆前
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仅仅活了31岁就因病去世,她能在八十年代以后被人们再一次记起,虽然有她的文学成就的因素,但是她的文学成就少有人去研究、熟悉,反而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她与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和骆宾基等人的感情纠葛。作为女人,她算不上太成功,有过两个孩子但都没活下来。对于自己的人生悲剧,萧红曾对骆宾基说过的:“也许,每个人都是隐姓埋名的人,他们的真面目都不知道。我想,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而事实上,后世的人们对她的所谓“绯闻”的演绎多于对她文学才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