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垄寨的风灯连载四十七

本期提要:

钱管家转给吴老祥一封家信,吴老祥征求大先生的意见决定让太太动身来丰宁。

大先生让阿彪去请“程记信局”的掌柜来喝酒。

“程记”的掌柜程正兴和伙计程计才来访。

《瓦垄寨的风灯》连载四十七

这时钱管家拿着封信走进客厅,喊了一声:“老祥兄,有您一封家信。刚来的,正在发愁怎么给您送。”吴老祥喜出望外,忙不迭拆开,一目十行地看完,和大先生说:

“北京那边,全弄利索了,正好我们家姑奶奶有了孙子,要买房,妹夫拿了一笔钱,连房带家具都留下了。内人随时可以动身过来。”

“这多好,要我说随时能动身的话,您就安排他们动身吧,过两天玉娥也过来了,正好一家人先在这里团聚,前次不是已经商量好了吗?把家安在西院。”大先生知道吴老祥早就有此意,吴老祥家安定了,他就能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操持生意,岂不是两全其美。

“好好好,我马上捎封信回去。安排一下。”笔墨都是现成的,吴老祥有好多话要说,克制了半天,择要写了一面纸,又把来信的信封颠来倒去看了看,算算时间,四天时间就到了,真是不慢。

“大先生,是我们把信送到信局去,还是把信局的人叫来问话。”

“叫来问话可以说得周到些,街面上行事向来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我们要在这里开店,他过来眼见为实,知道有多少生意可做,会直接影响他的态度。您说呢?”

钱管家很高兴又多了一家邻居可以串门,平时老爷不在,真的有点沉闷:“让阿彪去喊一声,就两条街,蜡杆儿兄弟还是很上路的,不忙肯定会来。”说着问吴掌柜要过信来,吩咐阿彪去喊人了。

“对,叫蜡杆儿,我们在石人沟打尖吃饭的时候见过,他也没喝酒,吃了碗面,匆匆就走了。”吴掌柜说。

“既然这样,就留他喝酒,我去厨房看看,您二位喝茶。”钱掌柜今天兴致很高。

“好啊,我们还真有不少事要和他商量。”

时间不长,阿彪就返回了,说:“等一下蜡杆儿和他们掌柜都来,看他们挺高兴的,平常哪有人请他们吃饭啊。蜡杆儿自己不敢来,说从来没和老爷们喝过酒,我就告诉他们我们要开买卖,以后有不少生意会照顾他们,他们掌柜的就说他自己来,带上蜡杆儿。嘴里还一个劲儿地说,应该我们请,应该我们请。”

“这事阿彪办得很漂亮。”吴掌柜夸了一句,阿彪脸一红,马上被小五子拉走了。

这小哥俩有一段日子没见,小五子恨不得把最近发生的事全告诉他,说到自己被绑票、又被顺廷他们解救、后来又干起了保安队,听得阿彪眼睛都发直了。俩人说好要到瓦垄寨去过年。他们在聊,马师傅在一旁吧嗒吧嗒地抽旱烟,小五子说的事,马师傅也有许多不知道的,所以也听得很入神。听了一会儿,马师傅问阿彪:“你们家里最近有木匠活要干的吗?”

阿彪说:“那可多了,钱管家还说要去请木匠呢。”

“那正好,我带了干活的家伙来,你带我去看看,闲着也是闲着。”

阿彪带着马师傅前后院子转了一圈,凳子腿、柜门、马车的车底板、锅盖……,马师傅找了个便于干活的地方,先扎了两个马凳,找了块厚木板做案子。阿彪帮他把要修的东西都集中起来,要修的东西真是不少,不过都是三两下就修好的,真是所谓“会者不难”。这些被修的东西在马师傅的手下,变得十分服帖,很快又恢复了功能。

钱管家看到,高兴之极,一个劲地谢马师傅。钱管家的心里,装了更多的零零碎碎要做的木匠活:什么窗棂上的销子掉了、抽屉帮子上的榫卯松了、藤萝架有根柱子朽了、风箱箱体漏风了……。马师傅说告诉他还会待些日子,一定会把所有要修的都弄好。

这城里和乡下就是不太一样,到了点灯时分,家家户户的灯都亮了起来,街上胡同里,值更的人开始忙了起来,攀上街灯杆子,注油的注油,点灯的点灯。大户人家门前挑着的风灯似乎比街灯要亮,照亮了门前“巴掌”大的那块地方,使人免于在上台阶的时候因看不清楚而绊倒。昏黄的灯光让这冬夜有了温暖和生气。

程记信局的老板程正兴吩咐小伙计,早一点上板,好好看着家,自己要带“蜡杆儿”到“端木公馆”赴约。今天接到阿彪传信儿他觉得很奇怪,从来都是主顾上门联系,自己还没登过谁的门吃请呢?不过这端木公馆是斯文之家,不需要有什么顾虑,肯定是有点特别的事,是福不是祸。端木府上的钱管家,虽不熟识,却是熟脸儿,前后几条街上钱管家也是有口碑的,从不赊欠脚费账款,这就让人愿意打交道。

程掌柜国字脸,五十几岁,“程记”传到他这里已经第五代了。信局这一行,更是讲究父子相传,这点上有点像手艺人,程家也有本世代相传的《备载》,上面记载着由近到远各信局的通信地点、方式、掌柜及联络人姓名,往各条道上拜山的暗语和年礼的数目。“蜡杆儿”叫程计才,是程正兴的远房侄子,从小就养在“程记”,瘦得像猴子,却是一身好筋骨,办事牢靠,是掌柜的臂膀。此时,他也将身上的灰布袍子拍打拍打,重新扎了扎裤脚,跟着掌柜的一起朝端木公馆走来。

到了公馆,一敲门,里面有人应声,阿彪已经猜到是程家的叔侄到了,随即打开大门,程掌柜客气地说了句“烦您通报”,阿彪笑了:

“不用通报了,今天没别的客人,等着您二位呢!客厅请吧。”

说着把他们带到前院的客厅,钱管家推起门帘让进来,介绍和大先生、吴老祥相见,客气了一番,让在客位坐下,吩咐阿彪送上茶,说:

“你们谈正事,我去厨房看看。”转身走了。

程掌柜抬眼看到大先生、吴老祥都是读书人的样子,不管怎样,自己还是粗人,所以十分拘谨。吴老祥毕竟江湖多年,见状说到:

“二位不必客气,今天我们请程掌柜过来叙叙,今后多有仰仗程记的地方。我开门见山地说吧,端木老爷和几个朋友要在西面开个货栈,名叫‘金马货栈’。还要借用端木府上的西院开个‘西园客栈’。做生意就是为挣个价差,必得消息灵通才是。若要消息灵通,能离得开二位吗?”

大先生补充说:“这位就是‘金马’和‘西园’的掌柜,吴老爷。”

程掌柜原来已经猜了个八九不离十,吴老祥一说就全都清楚了,这可是不可多得的大主顾,生意好了,这信件、包裹、汇兑是少不了的。程掌柜满脸堆笑地站起来,拱手说道:

“贵宝号是我的衣食父母,以后有用得着的,尽管指教,不管敝信局以往有没有这项业务,只要您吩咐,我们一定尽力做好便是。哪天各位爷赏脸,让我也做做东,请几位到我那里喝酒。”

“贵局有电报业务,使人惊奇。程掌柜有如此见识,追求新器,真想不到。前不久,贵局的电报往还,还帮了我们大忙。”大先生说。

“大先生客气了,我哪来的什么见识啊,只是因为小儿从东大毕业后,到日本实习了几个月,就喜欢上了电台这东西,回来之后和我说这能挣钱,一定要我花钱买一台来。现在用电报的人多了起来,生意日见起色。以后,老爷们要用,我大大送些折扣便是。”

“原来如此,那还是程掌柜教子有方啊!”

“哪里哪里,既然各位老爷赏识他,以后就让他多来请教。”

钱管家推门进来请大家入席,打断了电报的话题,大先生忽然有些新的想法,等一下酒宴上再说吧。

上板:

准备打烊。那时商家不营业的时候,为了防盗防抢,沿街的铺面都要用一块块长木板竖直拼接遮挡住门窗,然后用一根方木(栓子)拦腰锁上,下次营业前再“下板”,亮出门窗。

(未完待续)

《瓦垄寨的风灯》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燕赵大地北面的丰宁。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周庄主希望找一块化外的清净之地,变卖了在京的资产,来到瓦垄沟,既为避战祸、求生存,更为身边几个好友能在危难时刻有个退步,实现耕读养老的理想。这些脾气相投的好友形形色色,因为种种特别的遭遇而走到了一起,从此不离不弃。这些好友中有艺术家、教授、商人、士绅、资深编辑、图书馆长、画苑院长、文职官员、辞馆塾师,在这天下大乱的环境里,共进退、巧谋划,不仅惩罚了罪恶,保护了善良,避过了风险,还千方百计地保护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书中所叙之事波澜叠起,雅趣横生,过去了一个世纪的民俗风情犹如一幅精致的长卷在面前徐徐展开……

编辑:周晓辉

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删改。谢谢~

往期回顾:

《瓦垄寨的风灯》连载四十一

《瓦垄寨的风灯》连载四十二

《瓦垄寨的风灯》连载四十三

《瓦垄寨的风灯》连载四十四

《瓦垄寨的风灯》连载四十五

《瓦垄寨的风灯》连载四十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fz/53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