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白菜
提起小河白菜,鹤壁人并不陌生,浚县素有“大碾萝卜香菜葱,小河白菜进北京”之说。据《明史》记载,早在明朝成化年间,浚县小河白菜就受兵部尚书王越的推荐,作为贡品送往京城,成为宫廷美味。明朝时浚县人王越(字世昌),出将入相,文武全才,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代,官至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兼太子太傅。王越“内行交际,实也卓绝,磊磊落落,家无余财”(《明史》第一百五十六卷列传五十九《王越传》),在和王公大臣们交往中,无以馈赠,便将家乡特产小河白菜作为礼物,让通辽们品尝。小河白菜口感好、汤浑、纤维细、营养丰富,绝然没有普通白菜垫牙或丝丝缕缕那种感觉,让吃过他的人难以忘怀,一时间小河白菜风靡全城。而且王越周穷恤贫,援接卑幼,如恐不及对家道贫穷者,也以白菜萝卜接济。朝野上下,宫廷内外,对小河白菜的赞誉众口一词。上至王侯将相,下到平头百姓,无不以吃上小河白菜为荣光。有次御膳房大总管转赴浚县小河进行实地考察,逐下旨钦定小河白菜为贡品,每年通过卫河漕运至天津卫,再送往北京城,这才有了小河白菜进北京”的历代传唱。小河白菜瓷实健硕、色泽润雅、营养丰富,主要产于浚县小河镇崔堡、王湾、申湾、梨园、前下滩、后下滩、张刘庄等村,现已成规模产业。
大碾萝卜
大碾萝卜因产于浚县小河乡大碾村故名。特点是个头大而长(最大的达6公斤),色青皮薄,质细汁多,酥如梨,味道爽口,生吃熟食俱佳,有“大碾萝卜赛白梨”美称。据传,明代时,大碾萝卜也曾作为贡品。近年来,大碾萝卜种植达7公顷,年产40多万公斤。
浚县大碾萝卜地域保护范围为小河镇境内,东西长9.33公里,南北宽5.84公里,区域国土面积约公顷,萝卜生产登记面积约公顷,年产量约4.5万吨,主要涉及31个行政村。
浚县窑头红梨
浚县窑头红梨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乡申窑头村的特产,浚县王庄乡历史上曾有:“窑头梨林,绵延三里,遮天蔽日”的说法。特定的地理条件,使窑头红梨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在所有梨品种中,“窑头红梨”品质独特,在治疗伤寒、哮喘、气管炎、感冒等病症有奇效,“窑头红梨”治病救人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该乡千顷梨林毁于“打造万亩丰产田”的号召下,到本世纪初,全乡仅剩下7棵老梨树,且已身老病危,不再挂果。
王庄乡林业技术人员从“窑头红梨”的历史中看到了它的药用价值,认识到抢救红梨树种,发展优质红梨的重要性。近年来,他们积极采取措施,抢救这一稀有果树种。他们请来具有梨树管理经验的老果农,并主动与省林业学校联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7棵老梨树上刻芽,通过芽接、接穗、改良土壤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培育红梨树苗多株。
看到“窑头红梨”有望重获新生,原在外地搞建筑的王庄乡申窑头村村民赵同友,毅然携款返乡与村民一道开始了红梨的抢救性开发工作。他投入50多万元建城了全乡第一个储梨冷库,与广东一家饮品公司签订了合作开发保健红梨汁的协议,为全面开发红梨做好了充分准备。王庄乡主管林业的负责同志表示,看到申窑头村村民开发、种植红梨的热情如此高涨,有信心在几年内把“窑头红梨”这一林果特产品牌做大做强。
浚县柳编
“小板凳,腿儿短,爷爷坐上编花篮。新柳条,白闪闪,又细又长又绵软,左一编,右一编,编的花篮真好看......”这是《浚县志》记载的民间顺口溜《编花篮》,描写的正是浚县王庄乡南井固村柳编手工艺的制作场景。《浚县志》上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年---年)由山西迁徙至浚县的移民,带来了编织、纺织等手工艺技术。
年来,浚县柳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全部制作反复而有序,原始又精细,层层讲章法,道道有技艺。其工艺流程严谨细密,匠心独具。从选料必选绵柳开始,历经割干条、技术处理、柳线加工、辅料加工、截骨碌、贯梁、装片、打片、成型、收口、栓柳线、栓篮等12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和较高的工艺水准,从而使浚县柳编保证了精密耐用的品质,在众多的商品交易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较高的市场信誉。浚县柳编根植黄河故道绵柳之乡,乘舟车往来之便,传承至今已有年的历史了。其流布区域涵盖整个华北大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塑料、金属等生活用品的快速广泛使用,浚县柳编日用品独步华北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使其仍在人民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传承开发这项柳编工艺,浚县伾山办事处张庄、浚县王庄镇南井固村等地纷纷注册成立了柳编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使浚县的老柳编艺人又看到了浚县柳编工艺传承发展的希望。
王桥豆腐
王桥豆腐与豆腐皮系浚县黎阳镇王桥村祖传,王桥村位于浚县县城西北一公里处,从清代就设立豆腐作坊,近三百年来经久不衰,素以“豆腐之乡”闻名豫北各地。
王桥豆腐质地细嫩,味道纯正,软硬适度,炖煮不烂,煎炸松软。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钙、镁等矿物质,常食用健脑、开胃、软化血管、降低血脂浓度。王桥豆腐未出锅前挑出的豆腐皮,薄而筋道,口感极好,凉拌热食均可,是浚县又一特产。年,农村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以后,家家户户从事豆腐制作,全村日产豆腐余斤,产品销往附近各县及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等地。
王桥豆腐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多为手工操作。加工过程分选料、浸泡、粉碎、滤渣、煮桨、点卤、压制七道工序。每斤黄豆出豆腐2.5斤,做成后色泽鲜嫩、洁白细腻、软硬适中,宜储运,不变质,棱角分明,油炸后酥软焦黄,是素食之上等佳品,深为广大顾客所喜爱。
浚县屯子石雕
浚县石雕石刻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盛行于唐、宋、明、清,是豫北石雕石刻的发源地。元明时期,儒商始祖端木子贡故里河南浚县的特产花斑石,极负盛名,被皇帝视为奇石选作贡品,成为皇宫和帝王陵寝的建筑石材。浚县石雕石刻业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能工巧匠曾参加过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中山陵、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多处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产品有牌坊、狮、羊、碑等50余种,远销国内外,闪耀着浚县劳动人民的智慧光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底蕴。
浚县泥咕咕
浚县是一座千年古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艺术本土特色浓郁。其中,“泥咕咕”造型古朴,夸张别致,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还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浚县泥咕咕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采用浚县当地特有的黄胶泥捏制而成,然后经过上色、烧制等工序,变成了一个个五颜六色、憨态可掬的小玩具。浚县泥咕咕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所以称之为"泥咕咕"。
善堂花生
善堂花生壳白而薄,粒大而饱,油脂多,味甘香,深受食客喜欢。长期以来,勤劳智慧的善堂人种花生、卖花生,靠花生致富。上个世纪80年代后,善堂镇成为豫北花生集散地,花生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新疆等地,成就了浚县一批富商巨贾。更有民间流传:“道口嘞烧鸡、内黄的枣,善堂的花生是个宝。”
义兴蒋烧鸡
县城南街人蒋连成(号老壁)所创,至今已传余载。据《浚县志》记载,义兴蒋烧鸡与道口烧鸡齐名。清顺治年间,蒋连成(号老壁)先生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结合宫廷烧鸡技术反复改进,使烧鸡的色、香、味、形日臻俱佳,后广销四方。义兴蒋烧鸡料熟离骨,色味俱佳,物美价廉,原与道口义兴张烧鸡齐名,今义兴蒋烧鸡销量仍居浚县同行之首。
浚县梨膏糖
梨膏糖以雪梨或白鸭梨和中草药为主要原料,添加冰糖、橘红粉、芝麻、姜末等熬制而成。其做法是首先把枇杷叶用火用水煎,看到水的颜色有点发黄即可,煎的越浓越好,剥枇杷的皮,去核。梨子也一样去皮去核,用搅拌机打碎。将锅洗干净,抹油,把准备好的枇杷或者梨子果肉放入,把枇杷叶水一起加入,小火开始熬,熬到粘稠将蜂蜜和冰糖倒入后,不停搅拌,越粘稠越好。制作时,成条从锅中拉出,带未凉透用刀切成均匀方块即可。梨膏糖醇香利口,止渴生津,有祛痰化瘀之功效。
吴庄饸饹
浚县王庄乡吴庄饸饹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为浚县正月古庙会特色小吃。其做法是用一种木头做的“床子”,架在锅台上,把和好的面(经常饸饹用的是加入榆树皮的米面)塞入饸饹床子带眼儿的空腔里,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劲压,将饸饹直接压入烧沸的锅内,等水烧滚了,一边用筷子搅,一边加入冷水,滚过两次,就可以捞出来。捞入碗中,再放入多种佐料,这样,一碗香喷喷的饸饹面就做好了。吴庄饸饹健胃补脾,很有营养价值。
浚县子馍
也叫做石子馍,因在鹅卵石上烘焙制成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子馍采用的都是上等面粉,配上油、葱花等制成火烧,然后再加入肉丝放到烧得滚烫的鹅卵石上面炕熟,最后浇入鸡蛋烤熟即可。油酥咸香的火烧,配上丝丝嫩滑的鸡蛋和肉丝,吃上去外焦里嫩。
吴二锅花生米
浚县传统名吃,它始于清代中后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吴二锅花生米产于黎阳镇寺下头村,系吴好田三代祖传,选用本地大花生及名贵中药,传统生产工艺是先将花生籽用八大料水浸泡腌制,然后捞出晾干,在大铁锅中加入黄河故道的细沙与花生籽同加热翻炒,火候要适中,翻搅按同一个方向,直到花生籽在热沙中如漂浮,里熟皮不脱,晾干后食用。年曾参加广州交易会。
浚县八大碗
在浚县,但凡婚丧嫁娶或是招待尊贵客人,多以八大碗宴客。八仙桌上,十个盘、八个碗、两个汤,好吃又好看。八大碗在当时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熘等烹饪技法。浚县流传许久的八大碗是沿袭满族口味,并结合汉人饮食习惯传承下来。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精选肘子肉,后臀肉,分为腐乳肉、小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以皮渣、海带、粉条、豆腐为主,经过独特的工艺制作而成。
王桥豆腐皮
素有"豆腐之乡"的王桥村,早因其制作的豆腐声名鹊起。其豆腐皮的制作更堪称一绝,"四十多斤豆子,仅挑出七八张豆腐皮",挑制的豆腐皮又薄又筋道,吃起来满口留香,豆味儿十足,成为凉拌菜中的一道佳肴。
角场营元宵
亦称汤元,城南3公里素称"汤元之乡"的角场营生产的元宵为最佳,有多年的制作历史。该村元宵的特点是:个大均匀,皮薄馅多,色泽雪白,起绒头,汤清团糯,味道鲜美,吃到嘴里,松软细腻,香甜可口。每年秋后,外出卖汤元者远至徐州、太原、南京、西安;近至郑州、开封、洛阳、许昌等地。
八仙糖人
浚县八仙糖人制作始于清光绪年间,高促创办的屯子"永源"商号。糖人以白糖为主料,按照我国道教中八仙的相貌姿态仿制,成型高达7寸,色泽光亮透明,工艺高超,生产各种形状的八仙糖人栩栩如生,别具特色,可与塑像媲美。
黎阳贡面
起源明代,产于浚县屯子镇席营村,以家庭作坊为主,明朝时,因被明代礼部尚书王越进贡给皇帝,列为宫廷佳品,而得名"贡面"。"贡面"以优质地下水、精磨小麦粉、精盐为原料,运用传统手工艺,经28道工序纯手工精制而成的黎阳贡面,白如雪、细如丝、中空心,堪称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传统绝活食品。席营村的空心挂面是纯天然制品,如添加防腐剂、增白剂,空心挂面就做不成。黎阳贡面的特点是耐火而不糟、回锅而不烂,煮熟后挑入碗中,吃起来不仅口感爽滑,而且格外劲道。
浚县粉皮
粉皮是河南浚县的特色传统食品,久负盛名,最早记载于北魏《齐民要术》。鹤壁浚县粉皮主要以优质绿豆为原料,每颗绿豆都经过层层筛选,通过纯手工研磨的绿豆淀粉精制而成,其制作工艺考究。粉皮质地细腻,晶莹剔透、薄如蝉翼、明若窗绫、洁如白璧,每张直径三十公分,每荮三十张,约半斤重。粉皮易做又经济,可口又不腻。即便长期存放,也不易变质,关键是食用方便,可立煮立食。
黏火烧
黏火烧为浚县城内南大街耿成善的独特产品,始于清朝末年。黏火烧取源于黄米和红枣选料讲究,稷米须粒圆,当中有一个小黑点,颜色呈黄白色,俗称阳米,红枣精选皮薄、肉肥、色艳无虫蚀的大红枣为佳。做出的黏火烧,色泽金黄,暄而不松,香甜可口,食之和胃健脾,被誉为清素的滋补妙品。
东沙地大红袍圆茄
东沙地享有名优茄子之乡称号,茄子远近闻名,每年都销往北京、上海、内蒙等全国各地,东沙地种植茄子0多亩。
营养价值
⒈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
⒉维生素P的含量很高,每克中即含维生素P毫克。能增强人体细胞间的黏着力,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减低脆性及渗透性,防止微血管破裂出血。
⒊含磷、钙、钾等微量元素和胆碱、胡芦巴碱、水苏碱、龙葵碱等多种生物碱。尤其是紫色茄子中维生素含量更高。可以抑制消化道肿瘤细胞的增值。
⒋纤维中所含的维生素C和皂草甙,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国外学者提出“降低胆固醇12法”,食用茄子即是其中方法之一。
⒌所含的B族维生素对痛经、慢性胃炎及肾炎水肿等也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东沙地西瓜
浚县黎阳街道办事处东沙地村引进良种规模发展,选择“西瓜套种茄子”种植模式,西瓜选用“京欣1号”、“郑杂5号”等早熟品种,3月底催芽播种,拱棚覆盖。6月中旬西瓜开始上市,亩产达公斤以上,东沙地西瓜果实质地、果肉鲜红、质地酥脆、风味极佳,富含乳糖及人体内所需的钾、钠、锌、硒、维生素等微量元素,产品十分畅销,甜透大江南北。
西瓜堪称“瓜中之王”,味道甘味多汁,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西瓜除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外,含有大量葡萄糖、苹果酸、果糖、蛋白氨基酸、番茄素及丰富的维生素C等物质,是一种富有营养、纯净、食用安全的食品。1.西瓜可清热解暑,除烦止渴:西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在急性热病发烧、口渴汗多、烦躁时,吃上一块又甜又沙、水分十足的西瓜,症状会马上改善。 2.西瓜所含的糖和盐能利尿并消除肾脏炎症,蛋白酶能把不溶性蛋白质转化为可溶的蛋白质,增加肾炎病人的营养。 3.西瓜还含有能使血压降低的物质。 4.吃西瓜后尿量会明显增加,这可以减少胆色素的含量,并可使大便通畅,对治疗黄疸有一定作用。 5.新鲜的西瓜汁和鲜嫩的瓜皮增加皮肤弹性,使人变的更年轻,减少皱纹,增添光泽。
善堂红枣
善堂镇隶属于鹤壁市浚县,地处濮阳、安阳、鹤壁三市辐射的中心地带,是远近闻名红枣之乡,红枣营养十分丰富,是我国历来称颂的大众滋补食品,并且素有“木本粮食”之称。枣果鲜食风味极佳,含糖量在19—44%之间。干制的红枣含糖量高达50—87%,每克果肉发热量为千卡,与大米,精白面粉相近,故有“木本粮食”之称。由于土质和气候适宜,这里种植大枣的历史很久远,产出的红枣甜软香醇、皮薄肉厚、色泽红润。
大枣里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和胡萝卜素。红枣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良好作用。红枣还是气血不足、乏力或失眠等患者很好的保健品。特别是对肝硬化症状和贫血都有良好疗效。
大枣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红枣里面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和胡萝卜素。还含有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P以及多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红枣内有环磷酸腺苷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良好作用。红枣还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乏力或失眠等患者很好的保健品。同时,特别是对急慢性肝炎的症状、肝硬化症状和贫血都有有良好疗效。
新镇韭菜
新镇镇种韭菜最早是从张庄村开始的。张庄村0口人,土地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89亩。上世纪90年代,时任村委会主任的赵祥科跑到山西省文西县去学习韭菜种植技术。为了让乡亲们都种韭菜,他还专门聘请韭菜种植技术员来村里做了两年技术指导,让村民掌握了韭菜种植技术。年,村里首批种植韭菜户只有11户,种了17亩,第二年就发展到30户,种植面积达到百余亩。
智慧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张庄人在种植韭菜过程中,不断摸索并总结经验。保温模式从开始的一层膜,一直发展到4层膜,冬天大棚的温度提高了好几度。即使严冬,张庄的韭菜长势依然喜人,该村总是能抢占市场先机,掌握韭菜价格主动权。在种植模式上,该村也由最初的12道种植法发展到了现在的18道,通过提高种植密度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
每年7月底到8月初,我们村里不卖韭菜,主要是采韭花,卖韭花做韭花酱。韭花下来后,外地很多人会开着半挂车来这里拉,价格也不错,一斤能卖到两块钱左右。”张庄村村委会主任唐素国接着说,因为种韭菜收入高,全镇在他们村的影响下,周边20多个村也都开始种韭菜了。新镇镇有耕地12.6万亩,目前全镇韭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万余亩,形成了韭菜产业。
新镇人能把小韭菜做成大产业的原因就是做精、做深、做广。如今,新镇人对韭菜的市场行情和种植技术已经了如指掌。韭菜啥时候卖能卖出好价钱,啥时候种能种出好品质,啥时候浇水能浇出高产量,新镇人心里清清楚楚。
韭菜的主要营养成分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韭菜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每克韭菜含1.5克纤维素,比大葱和芹菜都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大肠癌的发生,同时又能减少对胆固醇的吸收,起到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作用。
浚县昭远兴老碧绿酒
“老碧绿酒”,出产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浚县。老字号“昭远兴”老碧绿酒坊,开办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明初,从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山西汾州地区的汾酒和竹叶青酒酿制技术被带到了浚县新镇。经过多年的改进,研制出具有独特风味的老碧绿酒。清乾隆年间,端木子贡后裔端木元庆,以翰林院王经博士的身份赴京参加一年一度的礼部酒宴,将家传的名酒带到北京,经国子监祭酒献给了乾隆皇帝,协办大学士纪晓岚为酒起名“老碧绿”。据据《浚县志》载,道光年间,张金如在新镇集开办“昭远兴”酒坊,生产老碧绿绿酒。民国末年,村民焦文斌入“昭远兴”酒坊当学徒,成为老碧绿酒的传承人。其子焦玉顺传承父亲技艺,年,在新镇集开始办厂生产老碧绿酒。年,焦玉顺之子焦世光将厂址搬至新镇焦行村。为进一步传承技艺,发扬光大,焦世光之子焦书海成立了鹤壁市老碧绿酒业有限公司,产品销往北京、厦门、深圳以及郑州、新乡、焦作等地。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发展,老碧绿酒历代传人在继承祖传酿酒技艺的基础上,又吸取各地酿酒之精华,逐逐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独特的酿酒技艺。作为浚县的传统保健名酒,在当地和周边市县备受老百姓的喜爱,1年版《浚县志》以及《浚县百家名小吃》、《浚县商业志》等书均有记载。近年来,先后参加了省内外的糖酒展销会会,备受业内人土青睐。老碧绿酒属于白酒的再制品,主料采用大麦和黍、稷、豌豆,经过发酵、清蒸等工艺,制制成白酒,再加入40多种名贵中药汁液,便制成色泽青绿透黄、似晶莹美玉的老碧绿酒。浚县老碧绿酒生产工具有锡壶、过滤器、冷却器、坛、罐、发酵池等。目前,浚县老碧绿酒传承人在全面继承了传统酿制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其他酿酒的技艺,酿制出了白酒和露酒两个种类,所产白酒65度,露酒内含40多味中草药活血化淤,开脾健胃。《浚县志》载,道光年间,“昭远兴”酒坊就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雇员工20多人,作坊30多间,仓库20多个,累8匹,大车2辆,酒锅1口,日产酒斤,畅销上海、天津、北京和开封、洛阳等地,以当时的规模论,可谓鼎盛四方。今天的老碧绿酒厂雇员工50多人,年生产量10吨。
九盈农盛土农庄葡萄
鹤壁市九盈农(盛土农庄)位于浚县大伾山东南4公里处,毗邻滑县万亩森林公园,占地面积三百余亩,盛土农庄以人为本,以绿色、健康、原生态为发展理念!采用原生态种植、生态管理、施发酵有机肥(农家肥)。
农庄葡萄品种有甘甜的夏黑葡萄,汁多的兴华1号葡萄,以及生产我国改良换代品种户太8号葡萄等,该农场葡萄均为富硒葡萄,营养价值更高。
兴华一号葡萄又叫粉红亚都蜜,是年日本朋友赠送山东兴华园艺场而暂定名。原日本名为夭富罗莎。该品系引进时间虽短,但因优点突出已被葡萄界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