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段木栽培技术
一、栽培季节
应根据子实体发育所需的最适环境条件进行合理安排。黑木耳生长季节性较强,一年可以安排春秋两季生产,在生产安排上应做到春茬尽量提前,秋茬适时。
段木栽培,春分、清明到谷雨,木耳接种最适宜,它是一年一季接种期。由于段木质地较坚硬,接种后至菌丝生长需要50-60天。应根据当地年均气温稳定在18-22℃的时间,向前推50-60天,即为接种时间。也可以将日气温稳定在8-10℃的时间作为接种期。如果日平均气温达到15℃以上才接种,极易造成接种失败,接种孔易被污染或遭受虫害。
二、耳场选择
耳场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耳场附近有丰富可以利用的耳木资源。
2、耳场要靠近水源,以便取水喷雾。
3、耳场通风良好,以利于通风换气及排湿降温,防止霉菌滋生。
4、耳场应坐北朝南,光照充足,避北风,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5、耳场选好后,除去地面灌木、刺藤、茅草等,保留少量枝叶不繁茂而树体较高的阔叶树,适当遮荫。在耳场内挖一蓄水池,以备必要时进行喷雾。对地面上的草皮、苔藓等不易腐败的植被物,不必铲除,以利保持湿度,防止水土流失和泥水溅污耳木。用含氯石灰(漂白粉)、生石灰等进行菇场地面消毒,减少越冬的杂菌和害虫。
三、段木准备
1、选树
适合黑木耳牛长发育的树种很多,除松、杉、柏等针叶树和含有芳香类物质的樟树等树种不能使用外,一般的阔叶树都能使用。应尽量选择当地资源丰富、树皮厚度适中、不易剥离、边材发达的树种。选段木时应注意保护好林木资源,特别是保留经济树种。为节约用材,可充分利用树枝,或弯曲不成材的树木,以及木材加工副产品,如木屑、竹屑等。
2、砍树
砍树适宜从秋季树叶枯黄后开始,尤以12月份到次年2月份为好。这时,树木正处在休眠期,树木内的养分处于不流动的“收浆”状态,营养丰富;树干内含水量较少,树皮与术质部结合紧密,砍伐后不易脱皮,有利于黑小耳生长。树龄以选择8-12年、直径6-15厘米者较佳。砍伐时留杈要低,以10厘米左右为宜,防止杈口积水或多芽萌发。砍伐耳木应遵守国家森林保护的有关政策法令。最好间伐,坚持取用弯曲材、枝枉材、薪炭材和其他无前途的非经济林木。做到采伐与营造相结合,确保耳木资源长期连续可用。
3、剔枝截段
南方气候湿润,树木含水量高,为加速树木自身水分散失,一般在耳木砍伐后半个月左右时进行剔枝;北打气候寒冷干燥,树木含水量低,砍伐后可立即进行剔枝。剔枝时要用锋利的砍刀,自下而上,顺着主杆将枝桠全部削除。剔枝时,宜保留长1厘米左右的枝桠,以免损伤树皮。剔枝后,再锯成长1-1.2米的段木。剔枝和截断时伤口要乎滑,伤口最好用石灰水涂抹,减少杂菌感染。
4、架晒
把段木以“井”字形堆放存场地,堆高1.5米为宜。每隔半个月左右翻堆一次。架晒的目的是为了让段木组织死亡,使之干燥到适合点种的程度。当段木含水量50%以下,截面如黄白色、有放射状细小裂纹时,即可点种。点种前用石灰水或多菌灵擦抹段木断面和树皮撞破的地方,以防杂菌感染。
四、菌种选择
应选择产量高、质量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无杂菌、无虫害、无异味。要到正规生产厂家购买合格菌种,正规厂家首先应有三级菌种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具备菌种生产经营场地和设施设备,有相应的技术人员和质量检测人员。合格的菌种菌袋上附有合格证,注明有:生产日期、品种品名、菌株特性、出厂日期、检测人员编号等信息,大包装内附有栽培技术要点。应放在阴凉、干燥、通风、无病虫、鼠害的环境中,尤其是不能存放于有米糠、麸皮的房间内(容易被螨虫为害),堆码时应小心轻放、不能重叠堆码,防止菌袋破损感染杂菌和高温烧菌。选择黑木耳菌种具体做到七注意:
1、注意看外观。看菌瓶标签与黑木耳菌种是否相符,以防错购。培养时间应在两个月以内,从接种日算,菌龄应在30-40天为宜,同时看瓶壁有无破裂或棉塞脱落等现象。
2、注意看菌丝。菌丝洁白纯度高,绒毛粗壮、短密齐的为优质菌种。如有绿、黄、红、青、灰色菌丝,则为已感染杂菌的菌种,需淘汰。
3、注意看耳基。瓶壁与料之间如无淡黑色耳基的为优良菌种,有少量耳基为正常菌种,如果太多,则传代次数过多,接种后虽出耳早且多,但长不大,产量较低。
4、注意沉淀物。如果瓶壁没有或仅有浅褐色胶质物属合格菌种;如果有黄褐色液体,属老化菌种,不可购买。
5、注意看菌块。木屑菌种表面均长有菌丝,已看不到木屑,挖出时以成块而不松散为佳。如果菌块已干涸收缩则不可用。
6、注意闻气味。拔去棉塞,闻到菌种清香味,则为合格品;若发出酒酸、霉臭等异味,则是变质菌种,不可用。
7、注意巧使用。如果菌种培养时间过短或温度过低,菌丝未长满全瓶或菌丝未长入木屑内部的,应继续在适温下培育,然后再用于接种。如果适龄菌种购回后一时不能接种,应存放于清洁、干燥和光线较暗的室内。接种前,严禁拔掉棉塞,对已开瓶接种的菌种不宜过夜,以防杂菌污染。
五、适时接种
1、接种时间
接种时间一般在春季。从2月下旬到3月上旬,当气温稳定在5-10℃时接种,这样有利于菌丝生长。提倡早接种。黑木耳菌丝在温度达5℃时即可缓慢生长,早接种菌丝生长虽慢,但空气中的杂菌孢子少,即使落到耳木上,也不易萌发。如果在秋季接种,可以在白露至寒露间进行,但生产中极少在秋季接种。
2、接种方法
菌种类型不同,接种方法略有不同,此处仅介绍两种方法。
木屑菌种:用打孔机、手电钻等打孔设备在段木上打直径1.3-1.6厘米、深入皮下木质部内1.5-2厘米的洞,接入木屑菌种块。菌种应尽量成块,塞满孔穴,按紧使菌种与穴内壁接触,然后盖上树皮盖。树皮盖的直径大于穴口直径,用小锤敲紧,使之与段水表面相平或用封口蜡涂抹(石蜡70%、松香20%、猪油10%.加热溶化至沸,稍冷后用毛笔蘸抹)。
种木菌种:种木菌种有枝条菌种、圆形木块菌种。接种时先按种木的形状打好接种穴,再把种木插入,然后用锤子或斧背敲打菌种盖,使之与段木表面相平行,眼穴无空隙。
应注意的问题
接种前最好用药物对段木树皮表面进行消毒,杀灭树皮上黏附的杂菌孢子和虫卵。接种过程中,包括手、工具、菌种盖等都要消毒。挑选无杂菌感染、生活力旺盛的菌种。选择荫凉处接种,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到茵种和已接种的耳木。最好在雨后天晴、空气清新、杂菌少时接种。雨天不宜点种,因为雨天空气湿度大,大气中水分接近饱和,而菌种含水虽低,从空气巾吸收水分,容易感染杂菌。春季早接种的段木,宜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温,促进菌丝快速定植生长;5月和秋季接种的,可在耳木上加盖10~12厘米厚干茅草或作物秸秆保湿、降温。黑小耳耳片大小除与品种、栽培管理等有关外,还受制于接种密度的影响。适当加大密度,易使木耳菌丝尽快覆盖耳木四周,能减少杂菌,出耳也早。菌丝在耳木木质部表面生长时,纵向顺木材纤维方向生长快,横向垂直于木材纤维方向生长慢,因而接种的孔距可比行距稍大些。北方气温低,生长期短,接种密度宜稍大。一般直径9~10厘米、长1米的耳木,可接孔,孔距7~8厘米、行距5~6厘米较好,穴深应至木质部1.5~2厘米。接种时若耳木过干,宜在点种前7~8天将耳木放在清水池中浸泡,待其全部浸透后,再晒架,使水分达到适宜的程度,消毒后再接种。
六、上堆发菌
1、上堆方法
选避风、向阳、干燥、排灌方便的地方,打扫干净后用垫枕木或石块做堆脚,堆脚高10-15厘米。再将已经接种的耳木按粗度、长度分别横向摆到枕木上。为便于通气,耳木之间应留间隙。第一层摆好后,再摆第二层,使之与第一层垂直交叉,上下层耳木呈“井”字形,高约1米。耳木数量多时,可堆长些。堆好后,若气温低,盖上塑料薄膜保温、保湿;气温高时用干茅草或草帘覆盖以保湿通气。
2、上堆发菌期的管理
上堆发菌管理对菌丝体的提早定植和出耳、减少病虫和杂菌的危害等有重要作用。
耳木的温度尽量维持往22-28℃范围内。同时保持空气新鲜,促使菌丝体更好地定植和加速生长。早春接种后,上堆发菌期间,堆上覆盖薄膜,薄膜白天增温幅度大,晴天中午前后,堆内温度会出现短期高温,容易发生“烧堆”现象。中午可在木堆上盖些枝叶或者草帘遮光,并在中午前后揭开覆盖物通风换气。夜间气温低,晚上堆内温度会降低,应覆盖薄膜。
上堆后应在堆内挂一支温度计,每天早、中、晚定时检查。温度低,白天加强光照,傍晚时盖严。因为塑料薄膜不透气,覆盖后不仅容易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而且使菌丝体生长时散发出的二氧化碳不易散失,在这种不利于黑木耳菌丝生长的环境中,如毛霉、木霉等喜湿杂菌生长很快,所以应注意适时通气。
上堆发菌后一周内不必换气,以后心经常揭开覆盖物通气。当气温低时,中午将塑料薄膜底边卷起,气温高时全部揭掉。上堆20天后,气温再升高时菌丝进一步生长,每天应换气一次。
黑木耳菌丝生长期间,空气相对湿度达80%,耳木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即可。刚接种后1-2周内,耳木的含水量基本能满足菌丝生长发育的需要,不必喷水。随着养菌时间延长和气温升高,隔3-4天喷一次水,或结合翻堆适当喷水。每次喷水后,应晾晒.待耳木表皮稍干时再重新覆盖,防止湿度过大,引起杂菌丛生。
上堆发菌期间,隔7-10天翻堆一次,将堆内耳木上下调换,内外调换,使发菌均匀。自第二次翻堆时起,每次喷少量水。翻堆时要轻拿轻故,不要损伤树皮或碰掉接种孔上的菌种盖及穴中的菌种。若耳木上长了杂菌,应随时用小刀刮除,并用1%-3%生石灰液或2%-5%的漂白粉消毒。
为了掌握黑木耳菌丝体在耳术中发育的状况,接种后20天左右进行一次检查。揭开接种孔上的菌种盖观察,若菌丝体与接种时的颜色、形态相似,说明湿度不足,发育慢;若菌种表面产生了白色菌膜,说明菌丝体已经定植成活;接种穴内木屑菌种过于干燥,颜色发黄、松散或因积水而变黑的,应重新补种;接种穴内有黄、褐、红、绿等颜色,系杂菌污染所致,严重时应挑除后重新接种。
上堆定植时问的长短,应根据温度、耳木种类、耳木直径及点种密度等情况而定。堆内温度为15-20℃时,约为1月;20℃以上时,20天即可。菌丝定植之后.可揭去遮盖物,将耳木排于地面,继续培养。
七、散堆排场
排场前要检查菌丝定植情况,将菌种盖揭开观察。若菌种和耳棒的木质接触部分为白色,耳棒树皮柔软具弹性,耳木接种处周围的断面白色,树皮和木质部及年轮界限难于区别,耳芽零星发生时,即可排场。
排场的方式有匍匐式和覆瓦式两种。前者又称平铺式排场,即把耳木一根根顺场地的坡度平铺于地面;覆瓦式即在平坦的地面上先放枕木,再将耳木摆上,并将其一端或两端架起,高10-15厘米,棒间相距7-9厘米。该法通风透光均匀,有利于耳木吸潮和周身出耳。同时,耳木末端着地,杂菌少,树皮也不易腐烂。
排场后湿度需比上堆发菌时期高。加之此时风大,气温又逐渐升高,水分蒸发快,容易缺水。排场后,应视耳木的干湿程度,每隔2-5天,于晴天早、晚各喷一次水。每隔7-10天将耳木翻动一次,将原来着地的一端放在枕木上,贴近地面的一侧转向上面,使耳木周身都能均匀地承受阳光、雨露,促使菌丝向耳木内更深处蔓延,早日形成子实体,均衡出耳,减少杂菌和害虫的危害。
露天耳场主要靠自然气温。为掌握好温度变化.耳木温度过高时,用遮荫网等物在场地上塔棚,并酌情增减喷水量,降低温度。
从耳木接种到出耳,需2-3个月。有时在上堆定植后期或散堆排场前期,常在接种部位,即菌种块周围长出一些幼耳。这些幼耳的菌丝体尚未深入到耳木中,吸收不到更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生活能力弱,不必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