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补平语文资料七年级不可不知端

《雪夜》马上就要在蓬蒿剧场上演了

你或许没听说过《雪夜》

但你一定听说过它的小说原作者端木蕻良

如果你也没听说过端木蕻良

请细细阅读这篇文章

看戏之前做功课

是一种美德

^_^

主页菌特意为大家整理了资料

篇幅有限,也仅供参考

如果你想更加了解这位作家

和那段历史风云

请阅读相关书籍~

内容索引1端木蕻良2故乡3《科尔沁旗草原》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5东北作家群6萧红7胡风事件8诗文书画全才9红楼梦1“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出生于年9月25日,满族人,原名曹汉文、曹京平,端木蕻良是他的笔名。年经郑振铎推荐,《文学》杂志准备发表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时,他想取一个不与别人重复的笔名——复姓“端木”(有一种说法是随养父姓)、名“红粱”(他的家乡至今管高粱叫红粱)。当时他身处白色恐怖之中,编辑嫌“红”字在当时惹眼犯忌,建议换成一个较生僻的‘蕻’字。他又觉“蕻粱”二字组合不理想,便改为“蕻良”。

端木蕻良想取名“红梁”,显然有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在其中,而他的作品更是处处让人感受到他对故乡的眷眷深情。端木蕻良出生在辽宁省昌图县鴜鹭树一个家底殷实的官宦之家。辽宁省是中国东北最南面的省份,昌图县位于铁岭市的东北,坐落于无边无际的科尔沁旗草原上,昌图府下的鴜鹭树村,在遥远的年代是一片水草丰茂、树密林森、人迹罕至的土地。

2“故乡”

端木蕻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便是以其故乡为地域背景,以家族人物为原型创作的。这部小说被誉为上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力作,以上世纪30年代为终点,以辽北地域历史事件为核心内容,为读者展开了东北黑土地的历史与现实、社会与文化的巨幅画卷。

端木蕻良在回忆其写作过程时曾说:“我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草原的血液总在我血管里流淌,我在家乡看到、听到的涌到我脑海里,下笔之后几乎停不下来,前后半年时光就完成了。”

其实,由于当地土匪不断骚扰,端木蕻良在出生后不久,便随家人离开了他的出生地鴜鹭树,搬到了昌图县城。应该说,鴜鹭树村到底是什么样子,对端木蕻良来说是并不清楚的,也不可能给幼年的他留下任何一点儿的实在的记忆。然而,端木蕻良在他的很多作品当中,都花费了相当的笔墨来描绘这个鴜鹭树村。它似乎在端木蕻良整个的生命中显得是那么重要,时时刻刻呼唤着他的寻根意识和归属感。但事实上,他所描写的鴜鹭树村完全是虚构在他的想象里,建立在他那思乡怀旧的意念之中的。在他眼里,故乡虽然在荒凉的关外,但风景是美的。在《故乡永远是我的》一文中,他说:“故乡是不能选择的,只能爱。”

在中学时代,端木蕻良经历了天津求学、战争爆发、父亲去世、家族衰落……那段时光既是他的黄金时代,也是多事之秋。在大城市,他接触到了现代进步的自由思想,新的生活经验就好像是在他的生活中打开了一扇可以通往新世界的窗户。走出去是为了回来。在现代城市的生活经历,让端木蕻良可以用不同以往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回到故土之后,他更深入地了解东北农村实况、熟悉当地风俗人情、深入农民情感生活,这是端木蕻良这一时期最大的收获,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素材,也为他小说语言的活泛性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东北农村的小县城,端木蕻良领略了曹家祖先遗留下来的贵族生活方式以及权势,后来又亲眼看着这样一个富裕的大家庭步步堕入衰败破落,这两件事以后在端木蕻良哲学观、历史观的最初形成过程中,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曹家族辉煌的过去和没落的过程,成为了端木蕻良创作的巨大资源。

3“《科尔沁旗草原》”

端木蕻良所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当时的端木蕻良年仅二十一岁。但这部小说却因各种原因,辗转六载才得以出版。

《科尔沁旗草原》写的是土地的历史。从那片土地的开发到争夺和衰败,端木蕻良力图把科尔沁旗草原两百多年土地史描绘出来,他笔下的气派之大和场面之宏伟,确实在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中罕见。

这部小说之所以被海外评论家视为具有“引人兴趣的叙述,形式和技巧的革新”,还在于端木蕻良在30年代就别出心裁地运用了“蒙太奇”的电影表现手法。其中“画外音”、“特写镜头”层出不穷,故事情节也是随着镜头的转换而不断扩充着画面,达到一个广阔的平面视觉和深入的背景视角。夏志清在他评价端木小说艺术时说:“目前,我们可以指出端木显然被电影对小说的艺术蕴义所吸引,而且确实是第一个中国小说家公开承认他受过这种艺术媒体的恩惠。”

加上端木蕻良又在其中刻意增加了音响、色彩,以及语言的特殊化——古语、土语、欧化语,使整部史诗性小说既具有现代的前卫风格又具有浓烈的乡土味。

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年的秋天,端木蕻良考入清华大学的历史系。这一年端木蕻良参加了北方“左联”,并开始和鲁迅通信。在南开中学,端木蕻良就组织过抗日学生运动,但也因此被南开逐出校门。在这一时期,端木蕻良的政治热情仍然是很高涨的,甚至一度“很鄙视文学,觉得太没有用处,太兜圈子,对社会起不了决定作用”。

但是,蕻良最终并没有成为一个政治家,甚至根本算不上政治活跃分子。

最初致使端木蕻良的政治热情冷却下来的原因是发生在年8月3日。当时的“左联”组织部长徐突徵被捕叛变,使十九位与会者在会上被捕。那天端木蕻良正巧没有去参加会议。得以幸免。当晚他借宿在城中友人处,从此再未返回清华大学,也再没有像他学生时代那样热情地参加过政治活动。端木蕻良脱离卷入政治轨道的速度,也正巧吻合了他本身的散漫自由的文人气质。从此在当政治家和当文学家之间,端木蕻良更倾向于当文学家了。

5“东北作家群”

继《鴜鹭湖的忧郁》之后,端木蕻良的短篇小说《浑河的急流》、《憎恨》、《轭下》、《被撞破的面孔》等接二连三地发表于《文学》、《文丛》、《中流》等杂志上,《大地的海》也成功连载。端木蕻良出名了,他的名字开始与萧红和萧军并列了。再加上其他东北来的作家,这一批人后来被文学史家王瑶称为“东北作家群”。其实“东北作家群”是一个很含混的概念,无论是根据地方区域来划分还是根据文学风格来分割都不太严谨。应该说“东北作家群”也是一个流亡作家群。这个“作家群”是由于那个特殊环境造就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文学现象,而不是宗旨鲜明的文学团体。“东北作家群”主要的创作特点是对故土乡情的描绘,并经常富有强烈的抗日倾向。端木蕻良作为“东北作家群”里的一分子,他的许多作品确实符合了这一点。

6“萧红”

(萧红)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的恩怨纠葛,已被人们谈论了几十年,人们对这段故事的   几次采访与端木蕻良结为忘年之交的胡文彬,一直向人们强调端木蕻良在红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端木先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偷看父亲皮箱里藏的《红楼梦》……到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后的几十年里,端木先生对《红楼梦》始终保持着深厚的笃爱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在古今中外的一切小说里,我最爱《红楼梦》。’在我们要了解端木先生的文学生涯的时候,知道一些有关他从事红学研究的经历和基本观点,是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治学和创作生活的。”

  胡文彬在多次对端木蕻良就《红楼梦》的看法进行采访后,在采访笔记上写到:“端木先生是要人们在阅读、研究《红楼梦》的时候,把着眼点放在发掘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内容和过去作家的政治思想方面来,而不是仅仅看到小说中所写的爱情故事而已。如果把《红楼梦》看成一部‘大旨谈情’,那恰是脂砚斋等人所指出的,‘被作者瞒过了’。因为,《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书中渗透着作者对家世变幻的感慨叹惜,又是对时代处于‘末世’的预感。所谓‘反面春秋’,就是要读者从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的盛衰中,看出整个封建地主阶级的‘运终数尽’的总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也就是端木先生强调的‘题眼之所在’的真正含义。而这点与抉微索隐的旧红学和把《红楼梦》看成曹雪芹的‘自叙传’的新红学的主张,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端木蕻良对《红楼梦》的情感之深,可以从他的一句话中看出:“也许我对《红楼梦》的掌故并没有别人那么深,但我的深不在这里,而在‘一往情深’之深。可有人听见过和书发生爱情的吗?我就是这样!”

参考资料:

孔海立《端木蕻良传》,复旦大学出版社;

季红真《萧红全传》,现代出版社;

葛浩文《萧红传》,复旦大学出版社;

袁权《萧红全传》,中国青年出版社;

吴艳《端木蕻良:大地之子风范永存》,中国民族报,-12-28;

百度百科相关词条。

整理:严玙婧

来源:北京蓬蒿剧场

觉得不错,请点赞↓点击“阅读原文”更有惊喜!

赞赏

长按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克白灵苏孜阿甫片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fz/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