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这个“桂林仔”是我国近代有名的作家。他伤国忱时,发而为词,作品造诣极深,被誉为“清季词坛大师”。
鼓动“公车上书”
说起桂林的历史文化名人,总要提到榕湖、杉湖。榕、杉湖是桂林城中央一个秀丽的湖泊。因湖岸生长有榕树和杉树而得名。
自清代始,富绅名士纷纷于湖岸边结庐而居,文人墨客也爱于湖畔吟诗作赋,一时间这里几乎成为“名人湖"。
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王鹏运,祖居西园原来就建于榕湖南畔,即现在的榕杉湖广场处。那是一座私家园林。人称“杉湖别墅”。
王鹏运当官后,非常怀念在桂林的故居及童年生活,在《百字令》一词中写道:“杉湖深处,有小楼一角,面山临水。记得儿时嬉戏惯,长日敲针垂饵。”
现其遗址上建有邀约台,邀约台上塑有王鹏运铜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王鹏运生于年,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他9岁时随父亲离开桂林,22岁时回桂林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但后来考了7次进士都未能及第,直到35岁才中进士。
24岁时补授内阁中书,后历任侍读、江西道御史,迁礼科掌印给事中等职务。
在清末政治风云变幻之际,他是主战派和改良派,寄希望于政治改革,推崇维新派变法、争取变法强国。积极参加强学会、保国会活动。
“公车上书”是我国知识分子最早举行的爱国民主运动。
公元年(光绪二十一年)的春天,康有为发动上京赶考的举人联名上书朝廷,要求光绪皇帝拒签《马关条约》。上千名举人聚集奔向都察院“公车上书”,揭开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鼓动著名的“公车上书”的,正是当朝大臣王鹏运。是他把李鸿章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消息通报给康有为,从而引发爱国知识分子向皇室抗议示威的。
王鹏运刚直不阿、直言敢谏。一生奏议等身。
光绪二十二年(),曾上疏直奏,反对慈禧兴建颐和园,请办京师大学堂等,声震朝廷内外。
王鹏运还弹劾过上至各亲王下至翁同和等要臣,康有为在受到光绪帝赏识之前所作奏折,也是由他代为上呈的。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险遭杀身之祸。后来弃职南下,讲学于上海南洋公学,晚年游历开封、南京、扬州等地,年病逝于苏州两广会馆,享年55岁,归葬于桂林东郊唐家坟地。
开词坛诸家之盛
真正造就王鹏运功名的,除了赫赫的政绩外,更为后人看重的是他对词坛所作出的贡献。
王鹏运自幼喜爱诗词,进京后,参加以广西籍官吏为中坚的“觅句堂”,致力于词的创作和词学研究,提出“重、大、拙”的词学理论,曾汇刻《花间集》以迄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校勘精审。
词家有校勘之学,自此始。平生词作甚多,有《袖墨词》《虫秋词》《味犁集》《鹜翁词》《蜩知集》《校梦龛词》《庚子秋词》《春蛰吟》《南潜集》等,后删定为《半塘定稿》2卷、《剩稿》1卷行世。
清代词坛最负盛名的是王鹏运、况周颐、朱祖谋、郑焯这四人,其中王鹏运和况周颐都是广西临桂人。
王鹏运和况周颐共创“临桂词派”。清季四家中,王鹏运年岁最长,为词亦早,有领导风气的作用。
事实上,况周颐、朱祖谋、郑焯三人都受到王鹏运词的潜移默化,足见王鹏运在晚清词坛不可匹及的领袖地位。
王鹏运位居晚清四大词人之首,他的词作自然影响了许多后世的词家,所以被称为清代第一大词人。
王鹏运初入词坛的引导者,就是常州词派的王拯。王拯是王鹏运的前辈亲戚,对古文、诗、词都有专长,王鹏运就是在他不遗余力的教导下,渐入词坛终成名家的。
朱祖谋会在《半塘定稿序》中评说王鹏运:“君词导源于碧山,复历稼轩、梦窗,以还清真之浑化。”
王鹏运与朱祖谋之间的关系处于师友之间,朱祖谋既是王鹏运一生的好友,在词创作方面又对王鹏运有所师从。
正因如此,朱祖谋对王鹏运其人、其事、其词可谓知根知底。龙榆生更认为王鹏运:“其词承常州派之余绪而光大之,以开清季诸家之盛。”
作为“开清季诸家之盛”的词坛大师,王鹏运对同时及后辈的许多词家都有深远影响。
他一生致力于词创作,所交游的也大多是词人,如端木埰、郑文焯、文廷式、况周颐等。其中除了端木埰年长居前辈外,其余的都是同时代或后辈词人。
在相互的唱酬交往中,王鹏运深刻地影响了后进者,当时与他交往的很多词人都是认他为师的。
“宋词”到“清词”的传承者
在南宋词坛和晚清词坛的传承中,王鹏运是承上启下的过渡者。他上承南宋诸贤的所长,下启晚清词坛的繁盛,促成了晚清词坛对南宋词风的继承和发扬。
王鹏运最欣赏的是南宋词人王沂孙的作品,认为王沂孙的词追步于姜夔的词风,在咏物之余也寄托了深刻的忧国忧民的思想。
而王沂孙的词多是些抒怀身世、感叹兴亡的“心血之作”。
《袖墨集》是王鹏运的第一本个人词集,所收录的词作是他的初期作品。官居内阁的时候,王鹏运与同时当官的好友端木埰、许玉琢、况周颐经常举行“文酒之会”,把合刊所作的词结集为《薇省同声集》。
王鹏运同时将《薇省同声集》里面自己的作品另行刊集成《袖墨集》。
在《与冯恩江书》一词中,王鹏运称自己“深惭红友(万树)之持律,有愧碧山之门风。”“碧山”就是王沂孙的号,表明了王鹏运在词创作方面学习的是王沂孙,并且将自己也归入了“碧山”门下。
从《齐天乐·赋秋光》一词,我们可以看出王鹏运对王沂孙咏物词的学习迹象:
新霜一夜秋魂醒,凉痕沁人如醉。叶染轻黄,林凋暗绿,野色犹堪描绘。危楼倦倚,对一抹残阳,冷翻鸦背。枨触愁心,暮烟明灭断霞尾。遥山青到甚处,淡云低蘸影,都化秋水。蟹断灯疏,雁订月小,滴尽鲛人清泪。孤檠破蕊,算夜来秋窗,尚饶滋味。梦落江湖,曙光摇万苇。
在这首词中,王鹏运句句写景,而又句句将自己的孤苦愁绪表露得一清二楚。
他还有一首《秋宵吟》,它虽然是唱和的产物,但也是一首咏物抒怀的佳作:
冷云低,败叶萎。又到秋光婪尾。东园畔,记醉绿酬红,饯春曾几。思缠绵,意旖旎,撩乱愁丝难理。西风悄,又雾雨冥迷,酿寒如此。赖有黄花,共晚节、傲霜未已。故人书断,海客谈空,何物令公喜。安得沧江里。一叶凌波,深入万苇。诉空明、弄笛船唇,歌阙明月正在水。
其中的一个“赖”字,使情感尽出——傲霜的菊花给了风雨凄迷中的词人精神上极大的安慰。
而词尾的“歌阙明月正在水”,又颇有一种悄然而来的看透人生沧桑的平和安静之感,又比单纯的家国之思多了一份自我消遣、归于心灵安宁的旷世情怀,这也是十分难得的。
王鹏运的《探春慢》,也写得情景交融,在写景中处处不忘寄情:
柳擘绵轻,莺抛梭密,九十韶光荏苒。飞盖清游,题襟雅集,几度西园文宴。多少平生意,只赢得、衣尘频浣。也知不为闲愁,酒杯莫问深浅。又是蜂痴蝶倦,漫料理吟笺,四愁三怨。花好春深,春浓人老,闲里枉将春恋。待向东君诉,奈遮却、流云一片。纵有并刀,无憀愁绪难剪。
其中的“多少平生意,只赢得、衣尘频浣”的身世哀叹和“待向东君诉,奈遮却、流云一片”的国事忧愁,抒发得十分真切,表明了为家国忧愁的心绪时时萦怀,深沉如故。
王鹏运的词对景物细致的描摹,往往选取最突出特点进行传神刻画,在景物描写中渗透情感的抒发,他不为状景而状景,而是深有寄托,使得“景语”出“情语”,深受人们喜爱。
从向南宋词人王沂孙的词作学习开始,王鹏运一生又虚心向多位名家学习,汲取各家所长,最终塑造了自己多重的词体风格,使自己成为一代词家大师。
他集各家之大成,从而使自己成晚清词坛的领袖人物。他位居四大词人之首,对晚清词人都有影响,推动了晚清词坛的发展,开创了一派繁盛的局面。
爱国忧民
王鹏运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和对敌愤慨,虽身为国家臣子却报国无门,家国之忧和愤慨郁积于胸,一旦爆发就好像火山岩浆,自成奔放豪迈之音。
王鹏运的《味梨集》《鹜翁集》《庚子秋词》等词集中,都充满忧国忧民、悲凉雄壮的情感。
从背景来看,这三本词集分别作于至年间,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年的胶州湾被德强占、年的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接连的“家国之辱”使得国家到了兴败存亡之际,面对着外敌的入侵,而自己的朝廷弱小得可怜,不仅无法自保,而且御敌无路。
正像他在《味梨集》序中所说:“……今年(甲午)……三、四月之交,忧愤所触,间为长歌以自抒写,而同人唱酬投赠之作,其来纷如,吟兴逾不可遏,几成日课。然不审律,不琢句,期于尽意而止……嗟呼,当沉顿幽忧之际,不得已而托之倚声……”
又说“梨之为味也外甜而心酸,此则区区名集之意云。”这就是“味梨”的由来:寄托沉顿幽忧,寓含心酸。
当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由于王鹏运居住处较为偏僻,受到的骚扰还比较少,朱祖谋和刘福姚都跑到他那里避难。
《庚子秋词》就是在那样坐围危城的情况下完成的,词中所流露的心绪正如《庚子秋词》序中所说的一样:
……秋夜渐长,哀蛩四泣,深巷犬声如豹,狞恶骇人。商音怒号,砭心刺骨,泪涔涔下矣。
忧心国事的沉痛心情,令人心恸。
他的《虫秋集》里有一首《念奴娇》写得极为雄壮:
登临纵目,对川原绣错,如接襟袖。指点十三陵树影,天寿低迷如阜。一霎沧桑,四山风雨,王气销沉久。涛生金粟,老松疑作龙吼。惟有沙草微茫,白狼终古,滚滚边墙走。野老也知人世换,尚说山灵呵守。平楚苍凉,乱云合沓,欲酹无多酒。出山回望,夕阳犹恋高岫。
这首词明为凭吊明廷的兴亡,实际上却是伤心清廷的国事不堪。“指点十三陵树影,天寿低迷如阜。一霎沧桑,四山风雨,王气销沉久。”说的是明朝政权摇摇欲坠的一段历史,指的却是清朝处于水深火热的现实情况。
词人知道如此的王朝存日已无多了,因而深为痛心,发出哀叹——“出山回望,夕阳犹恋高岫”为无可奈何的挽词作结。
这首词悲壮苍凉、慷慨激昂,有着雄壮的气魄和浩大的气势。
甲午中日战争时,侍御史安维峻上疏弹劾李鸿章,语涉对慈禧的微讽,被革职发往军台。
王鹏运写下悲慨雄浑的《满江红·送安晓峰侍御谪戍军台》送友人:
荷到长戈,已御尽、九关魑魅。尚记得、悲歌请剑,更阑相视。惨淡烽烟边塞月,磋蛇冰雪孤臣泪。算名成、终竟负初心,如何是?天难问。忧无已。真御史,奇男子。只我怀抑塞,愧君欲死。宠辱自关天下计,荣枯休论人间世。愿无忘,珍惜百年身,君行矣。
词中回忆他们清流议政的豪慨,对安维峻救国“初心”落空无限惋叹,面对“天难问,犹无已”的形势,大胆赞誉安敢斥重臣,触逆麟,“真御史,奇男子”。“宠辱”二句尤见以国事为重的高尚品格。自然要比南宋辛弃疾词中壮志未酬的苦闷略胜一筹。
他的《蓦山溪》一词,更是达到了含蓄蕴藉的境界:
西园花委,狼藉疑无路。已是绿成荫,更惊人、鹃声处处。疏帘窣地,流影不禁风,无一语,空延伫,春又今年去。新弦旧曲,赢得青衫雨。历落古今情,尽消磨、盲翁村鼓。高歌酹月,凄断倚阑心,深怀举,孤光注,愁入云千缕。
这首词作于戊戌变法前后,戊戌变法受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保守派的反对和千方百计的阻挠。
王鹏运作为爱国的政治家,对变法的前途忧心忡忡,但又不能直言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只好借助直接的描景抒情来创造“言近旨远”的境界,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落花满径、鹃声啼哭,疏帘风寒、新弦旧曲、危阑孤光、愁云千缕……多么苍凉凄冷的意境,浸润着一种悲凉伤感的情感,整首词景与情浑然一体,深沉地展露出词人苦闷的心境。
同时,“历落古今情”,“盲翁村鼓”,又引申出深刻的历史寓意,引人深思。
漫评
宠辱自关天下计
王鹏运最先是向王沂孙学习作词的,后人有评说王沂孙“碧山思笔,以为双绝”的。
在我的理解中,“思笔”中的“思”,就是要巧妙地把深情寄托在作品中;而“笔”,就是指状景抒情的手法。
王鹏运词作品中所流露的家国之忧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令人读罢肃然起敬。
王鹏运学习前代名家的词作,并不是一个阶段只追随一位前贤词人的词风、词体,在作词的各个阶段,各个名家词作的风格在他的作品里都有所体现。
例如他对辛弃疾、吴文英和周邦彦的效仿和学习,其实是互相渗透的,但渗透中又能体现出自己词体风格的特点。
在经历了王沂孙的“思笔”、辛弃疾的豪放,以及吴文英的绵丽之后,王鹏运集名家之大成,到了“知天命”的时候,终于达到了被词家认为是最高境界的“浑化”。
晚清四大词人中的其余三人都受到王鹏运的潜移默化,足见王鹏运在晚清词坛不可匹及的领袖地位。而以领袖的身份开创晚清词坛的繁盛局面,也是王鹏运对当时词坛的贡献所在。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王鹏运对于广西文化作出的贡献,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大力宣扬的。而“宠辱自关天下计,荣枯休论人间世”,王鹏运这种以国家大局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宽阔胸襟,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学习的。
放眼现代,当今的世界需要和平,全球各区域、各民族人民需要团结合作,国家需要稳定、发展,社会需要民主进步。
和平、团结、稳定、发展和进步,应当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的“驱动因素”。
文化不仅代表一种传统,而更多的代表一种观念和历史。文化的创造和传统文化的保存及发扬,已经不是一个历史传统的继承问题,而是一个运用文化的力量影响未来的问题。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转折、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新时代文化的建设同样重要。
正因为文化有着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功能,所以我想,只要我们用新的视角看待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观察新时代的文化,我们就会有许多新的感悟和新的发现,我们就能为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许多国家都在提倡文化复兴。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我们所说的文化复兴,不应该只是像一些人所说的向“汉唐”文化的回归,而是要超越“汉唐”的文化升华。
这种升华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对全人类优秀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文化复兴的深层含义,应该是建设现代的“以人为本”的先进文化。
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工作中,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需要认识和把握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并自觉地肩负起文化责任来。
这种文化责任,包括社会责任、学术责任、是非责任、伦理责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文化责任中的社会责任,首先应当表现为强烈的公共关怀,这种公共关怀要反映出社会良知并维护社会良知。
同时,社会责任还表现为高度的社会参与,宣传并在行动上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期待着伟大的文化战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重建。
吟诗作对写文章。不求流量,聊以自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