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开始,“与君学·论语研习班”进入《论语·宪问第十四》的学习。
篇名“宪问”二字,取自该篇第一句“宪问耻”,其中的“宪”指原宪。
原宪同学,在《论语》中只出场2次。第一次在《论语·雍也第六》,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先复习一下: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具体解释可收索“与君学·论语
雍也6-5”的介绍。
据“同学录”介绍:原宪,字子思,也称原思。鲁国人。清净守节,能安贫乐道,比孔子小三十六岁。
尽管原宪在《论语》中出场才2次,但因为下面这篇古文讲的故事太有名了,使得他在后世声名大振。
这篇古文,曾经刊登在《中学生阅读》(高中版)年第4期上,题名《原宪蓬户而弦歌》,看来是高中阶段就应该掌握的。
我们先刊登白话译文,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原宪蓬户而弦歌***
原宪居住在鲁国,一间小屋,屋顶盖着没晒干的蒿草,门是用蓬草编的,窗户是用破瓦罐做的,门轴是用桑条揉成的,屋顶漏雨,地面潮湿,他却端坐在那里弹琴唱歌。
子贡听说这件事后,驾着肥壮的大马,穿着轻暖的皮袍,黑红色的内衬,雪白的袍面,巷子太窄,难以容下的豪华车子,他就这样来见原宪。
原宪戴着树叶编的帽子,拄着藜杆做的手杖,开门迎客。
他要把帽子扶正,帽带就会拉断;他要抬手整理衣襟,臂肘就会露出;他要提一提鞋子,鞋后跟就会破裂。
子贡说:“哎呀!先生怎么病成这样子?”
原宪昂起头答道:“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穷,学了道理而却不能实行叫做病。我这是穷,不是病。那些迎合世俗,结党营私,求学只为炫耀才学,教人只为收取学费,假托仁义去做恶事,装饰车马来炫耀自己,那我是不忍心去做的。”
子贡进退不安,满面羞愧,没告辞就离开了。
原宪提着手杖拖着鞋子,边走边唱着《商颂》回到他屋子,那声音充满天地之间,就像钟磬发出的一般。
天子无法招他为臣子,诸侯不能攀他做朋友。所以,修养心志的人会忘掉他的身体,连身体都不顾惜,还有什么能牵累他呢。
《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能随意转动;我的心不是席子,不能随意卷曲。”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啊!
***原文***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蒿,蓬户瓮牖,揉桑以为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
子赣闻之,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
原宪冠叶冠,杖藜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祍襟则肘见,纳屦则踵决。
子赣曰:“嘻!先生何病也?”
原宪仰而应之曰:“宪闻之,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宪贫也,非病也。
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交,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之也。”
子赣逡巡,面有愧色,不辞而去。
原宪曳杖拖履,行歌《商颂》而反,声满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故养志者忘身,身且不爱,孰能累之?
《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此之谓也。
***注释***
原宪:又名仲宪、原思,字子思。孔子弟子。鲁人,一说宋人。孔子去世后,隐居于草泽中。
环堵之室:即斗室。环堵:四周各一堵墙。
茨(cí):用茅或苇覆盖房子。此处指屋顶。
生蒿:新生未干的蒿草。
蓬户瓮牖(yǒu):用蓬草编的门,用破陶罐的口做成窗子。指贫寒之家。
枢:门上的转轴。
匡坐:正坐,端坐。
弦歌:依琴瑟而咏歌。
子赣(gòng):即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轻裘:轻暖的皮衣。
中绀(gàn):黑红色的衣服里子。绀:黑中透红之色。
表素:白色的衣面。
轩车:有帷幕的车。古代大夫以上所乘。后亦泛指车。
藜杖: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藜:草本植物,茎直立,其坚老者可做手杖。
缨:系冠的带子。
祍襟:整理衣襟。
屦(jù):单底鞋,多以麻、葛、皮等制成。后亦泛指鞋。
踵决(quē):鞋子的后跟破裂开来。踵:指鞋后跟。决:破裂。
希世:迎合世俗。
比周:偏袒亲近的人,以结党营私。
慝(tè):恶。
逡(qūn)巡: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行歌:边行走边唱歌。《商颂》:《诗经》的一部分。
反:通“返”。
《诗》曰:见《诗经·邶风·柏舟》,意谓石头坚硬还可转动,席子平整还可卷起,自己的心志坚硬平整,胜过石头和席子。
匪:同“非”。
***链接***
这篇古文,选自西汉晚期刘向编的《新序·节士·原宪居鲁》一节。
至于原宪这个故事的原始出处,见于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不过在《庄子》书中,讲的却是原宪和曾子两个人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对照一下。
以下就是《庄子·让王》篇中原宪和曾子的故事: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首先把原宪和曾子两个故事合二为一的,应该是西汉前期的博士韩婴,见于他编的《韩诗外传》卷一。
到了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新序》一书时,采用了《韩诗外传》合二为一的故事,并略加改写。也正是这个故事,影响深远,直到今天。
大家知道,《庄子》是著名的道家作品;韩婴、刘向是著名的儒家学者。
所以,尽管故事和人物大同小异,但在两家笔下,却流露出两种不同气息,乃至不同的价值取向:
在道家笔下,表现的是追求精神自由;
在儒家笔下,倡导的是安贫乐道。
?
意犹未尽?
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