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890894.html
她是鲁迅最为看中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呼兰河传》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作为民国最顶尖的才女,她一直在追求女性自由的道路上挣扎,却又总是摆脱不了作为女人的包袱,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靠男人,却又命中注定一般的总是遇人不淑,受尽了情伤和生活的磨难,年仅31岁就香消玉殒。
为抗婚逃到大城市,却又和未婚夫同居
张爱玲的小说,读起来大多都是悲凉的,而萧红的小说,读起来大多都是残酷的,她用极具力量的笔调,写出了生命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写出了生死之间赤裸裸的真相。
记得萧红最温馨的描写,都是关于祖父的,但又充满了祖孙之间生命交替的无奈和悲凉,“呼兰河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岁多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儿时跟着祖父在花园里嬉戏,给祖父草帽上待红花的情景,是萧红一生记忆中最温馨的回忆,“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
但是,作为家中的女儿,疼爱萧红的也只有年过半百的祖父,祖父在的时候,年幼的萧红是有人疼、也有人撑腰的,祖父一过世,便没有人再给萧红遮风挡雨了,她只有独自去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而这个世界也没有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对她有丝毫的怜惜,反而是让她承受了更沉重的苦难。
年,萧红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龙王庙路南的张家大院,8岁的时候,萧红的母亲姜玉兰就因为感染霍乱病逝,父亲张廷举续娶了继母梁亚兰,父母不疼爱萧红,萧红对他们也没有什么感情,反而一直处在和父亲强加给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当中。
年,萧红进入呼兰县龙王庙小学读书,颇具文学天赋的萧红,从小就喜欢读书和画画,在哈尔滨女一中读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在校刊上用悄吟的署名发表抒情诗。
怀抱着理想的萧红一心只想读书改变命运,但父亲却在祖父去世后,将16岁的萧红许配给了呼兰驻军汪廷兰的次子汪恩甲。父亲让萧红退学回去结婚,萧红却写信要求父亲退婚,两个人僵持不下,最后的结果是萧红跟另一个男人私奔去了北平,这个男人就是萧红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个男人,名叫陆哲舜。
“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可以决定怎样爱,怎样活”,刚刚绽放青春韶华的萧红,一心只想抗争,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陆哲舜的出现,好像是她的救世主来了,是那个踏着七彩祥云来接她的心上人。
萧红谎称愿意完婚,拿着家里替她置办嫁妆的钱,逃婚去了北平,和陆哲舜住在二龙坑西巷的一个小院子里,两个人并没有真正的同居,而是分房住的。
陆哲舜因为萧红向家中提出离婚的要求,令家中父母非常生气,彻底断了对陆哲舜的经济支持,没过多久,陆哲舜就像家里妥协了,离开北平回到了哈尔滨。
原以为坚不可摧的爱情,竟然是那么地经不起一丝考验,萧红遇人不淑的悲剧,从第一个男人陆哲舜开始便注定了,从此一生便再也没有走出不断依靠男人、却又不断遇到渣男的悲剧轮回。
没有了陆哲舜这个依靠,萧红一个人无法生存,她只好回家向家人妥协。萧红第二次来到北平时,她的未婚夫汪恩甲,就像是不死心一样,跟着她来到了北平,打听到了萧红的住处,两个人一起相处了一段时间,直到汪恩甲身上的钱用完了,萧红又回到了呼兰。
以前是萧红不嫁,如今是汪家不娶,因为萧红的名声从陆哲舜出走的时候开始,便早已败坏。汪家因为萧红和陆哲舜私奔的事,取消了他们的婚约。气愤的萧红将汪家人告到了法庭,说汪大澄代弟休妻,懦弱的汪恩甲却承认解除婚姻是自己意愿,萧红败诉了。
关于萧红和男人们私奔的流言蜚语早已经传遍这个小城,父亲张廷举也因为这些流言辞去了教育厅秘书一职,连弟弟也因为萧红在学校里备受同学们的讥讽。
对这个不争气的女儿,父亲实在太生气,他将全家都接到了距离阿城数十里地的福昌号屯,村子四周有壕沟环绕,白天晚上都有人放哨,就这样将萧红软禁在这里。
但萧红不甘心,年10月,萧红乘着战乱搭上了一辆去阿城县送菜的马车,然后赶往火车站,再一次坐上了去哈尔冰的火车。
除了身上穿的蓝色长衫,萧红身无长物,从此一走,便是永诀,没有了祖父的故乡,已经让萧红没有丝毫留恋,她从此再也没有踏足过故乡呼兰一步。
来到哈尔滨的萧红饥寒交迫,她拼尽一切与家里划清界限,却不想一个人在外生存是如此艰难。这一次,又是汪恩甲接济了她,年12月,20岁的萧红和汪恩甲在哈尔滨东兴顺旅馆同居,没过多久她就怀孕了,她想回去的校园也回不去了,那个年代女人要避孕是困难的,怀孕便成了萧红追求梦想、追逐自由的一个沉重的包袱。
汪恩甲的钱慢慢地就不够养活自己和怀孕的萧红,他刚开始是向旅店赊账,终于有一天,汪恩甲说要回老家取钱,便再也没有回来。两个人在东兴顺旅馆欠了多元,旅馆老板不见汪恩甲回来,囚禁了萧红,还说要将她卖到妓院。一筹莫展的萧红,只好写信给《国际协报》求救,这一次,萧红遇到了她的第三个男人:萧军。
怀着萧军的孩子,又嫁给了端木蕻良
萧军来到东兴顺旅馆,见到了大着肚子的萧红,他们初次见面却非常聊得来,哪怕萧红还怀着前任汪恩甲的孩子,两个人却莫名其妙地陷入了爱河。
因为在旅馆欠的债无力偿还,在大雨倾城的8月,萧红乘着无人看管坐上一只运送柴火的船逃离了被囚禁的旅馆,找到了萧军。8月底,萧红生下了一个女婴,萧红此时连自己都无法养活,更何况是养孩子,她只好将孩子送人,不久后这个孩子夭折。
萧红和萧军在一起后,在哈尔冰的日子依然过得窘迫,但萧军却将萧红带上了从事创作的道路。她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一经发表就备受好评,有了稿费的萧红,日子也开始宽裕起来。
萧红和萧军的合集《跋涉》发表后,轰动了东北文坛,被誉为“黑暗现实中两颗闪闪发亮的明星。”年,萧红、萧军来到了上海,他们经常到鲁迅家里做客,鲁迅尤其欣赏萧红。年,萧红的《生死场》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萧红从此扬名文坛。
鲁迅先生称赞这部小说:“从《生死场》,看见了抗日前期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萧红名声鹊起,但她与萧军的感情却开始出现裂痕,萧军开始喜欢别人,萧红在诗中悲叹:“昨晚他写了一只诗,我也写了一只诗,他是写给他新的情人,我是写给我悲哀的心的。”
年,为了走出情伤,萧红听从鲁迅先生的建议独自前往日本,年10月,萧红的伯乐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萧红非常悲痛,她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半年后,心情稍微平复的萧红回到了上海,还是和萧军住在一起,但萧军的出轨对象却是一个接着一个,没有尽头,而萧红在文学上的成就更令萧军嫉妒,甚至当着朋友贬损萧红。
他们两个人之间是再也无法走下去了,和萧军渐行渐远的的时候,萧红又结识了她人生中的第四个男人,端木蕻良,也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
相比萧军的粗犷,端木蕻良性格温和了许多,萧红与他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同在武汉的时候,萧红与端木蕻良关系亲近,让萧军非常不高兴。
纵有千般不舍,萧红终究与萧军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而此时的萧红,还怀着萧军的孩子,当初也是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和萧军走到了一起,仿佛历史重演一般。
与端木蕻良结婚当天,胡风起哄,要新人讲一下是怎么相爱的,萧红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式的恋爱历史,是我在决定与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发现了他。我对他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只是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此时此刻,她或许觉得端木蕻良就是她温柔的港湾,人生的归宿,但可惜的是,命运再一次对她刻薄无情。萧红爱写作,也爱抽烟,怀着孕的时候,她依然抽着烟。
年11月,27岁的萧红第二次临产,她在一医院生下了一名男婴,这是萧军的孩子,但没过几天,男婴就夭折了,萧红甚至没有多少伤心。
年,萧红开始出现肺结核的症状,因为医疗条件不好,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萧红与端木蕻良在一起的时候,不再期待爱情,只渴望相敬如宾的生活,但端木蕻良的懦弱和自私,却经常让她寒心。
放弃萧军,走向端木蕻良,萧红却始终没有得到她想要的幸福。年,萧红和端木蕻良来到了香港,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我如今却只感到寂寞,在这里我没有交往,因为没有推心置腹的朋友。”
在香港的这段时间,是萧红创作的黄金期,她完成了经典之作《呼兰河传》,但是身体却如凋零的花一般迅速萎谢。31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萧红却走到了苦难人生的尽头。
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一直在发烧、咳嗽、写作。年,萧红病情加重,又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后萧红不能饮食,身体更加虚弱。
在生命到最后的一个多月里,唯一陪在萧红身边的是骆宾基。“直到逝世为止,萧红再也没有什么所谓可称‘终身伴侣’的人在身边了。而与病者同生同死共患难的护理责任,就转移到作为友人的骆宾基的肩上,再也不得脱身了。”
年1月,饱受病痛折磨的萧红,在战火纷飞的香港,离开了人世。“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弥留之际,萧红心心念念的还是她最爱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