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刺猬Vicky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艳,就越觉得荒凉。”很多年前看《呼兰河传》,这个句子就住在心里了,很安静,也很执着。
此刻提笔写萧红,最先想到的也是这个句子。
鲜艳而荒凉,用来形容她的一生,再是恰当不过。
爱她,最先爱上她的字,那些可以拧出水的鲜嫩嫩的字。第一眼,就舍不得挪开。反复阅读之后,更是惊叹于她文字的浑然天成,毫无雕琢。
“春来了,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今天夜里就要举行,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放的尝试……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带着蛊惑……”--《小城三月》
她笔下的春,有着荒蛮的生命力吧?
“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型菌类。”--《生死场》
这种生动独特的比喻,她随手拈来。往句子里一丢,普通的方块字,就立马有了灵气,伸胳膊,跳起舞来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呼兰河传》
多自由纯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沾脂粉气,清水里洗一洗,就这样素面朝天地出来了。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回忆鲁迅先生》
细腻真实的描述,令其余怀念鲁迅先生的文字,立马都黯淡了下去,虚空了下去。如果萧红不是鲁迅的知己,还有谁敢当得起这两个字?
这就是萧红的笔法。独一无二,熠熠生辉。
读她的文字,你会觉得世界荒凉,但你总能在一片挂霜的玻璃上,看到一抹暖阳正缓慢地爬过。
她在寒冷的大地上走啊走啊,很孤苦,可眼窝里藏着一滴温热的泪,来柔软自己。
看透了世间冷暖,力透纸背,字如白描,丝丝缕缕,纤毫毕露。却并不冷酷,而总是带着悲悯。当你快要被她笔下的苦难压抑得不能呼吸,她会打开一个小窗,说,透透气吧。
生命可以如此丰富又透明。成人的世界,孩童的眼睛。
我以为,真正的好文字,不是揭示无边无际的黑暗。是身陷黑暗,却对光明怀着信仰。
再浓烈的黑夜,也会孕育出喷薄的黎明。
真正的纯净,不是不谙世事,不是毫无机心,那只能叫做单纯。那样的纯,遇到一点灰尘就被蒙蔽了。
萧红的纯,是历经沧桑,却还保留的真。是凤凰涅槃,宛如新生的干净。
在炮火纷飞的瓦砾里,只要她拿起笔,草就绿了,花就红了,大自然里再微小的生命,也活得安静而真实。
无论怎样被抛弃被孤立,她还是会对爱情微笑,对爱人倾心,全心全力地投入进去。
她不是不懂得人情世故,是只要别人一滴水,就恨不得涌泉相报的那种人。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这样评价她的《生死场》。
茅盾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林贤治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对于拼了命也要写作的萧红来说,得到这样高的评价,她当之无愧。
近代作家里,将小说散文化,并独成一格的,除了沈从文,就是萧红。
爱萧红,如果没有在她的文字里丰润或枯瘦过,那就不能叫爱。
谈论萧红,如果不涉及她的文字,只是对她个人的情事兴致勃勃,那就是八卦。
爱她的人,爱得深切,骂她的人,骂得更激烈。
爱她的人,爱着她的文,也许并不爱她的人。
骂她的人,多半是避开了她的文,说她是个离不开男人的饥饿的贱货。
更多的是同情她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萧红,在她短短的31岁里,别人几辈子遇不到的苦难,她一个人全部经历了。所以,她注定是个话题女人。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眼光和标准打量别人,看萧红,自然有一千种眼光。
我格外喜欢伏尔泰的那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让不喜欢萧红的人,自去不喜欢。那是他们的自由。
也请让我保留爱她的权利。
我爱她,就算有一万个唾弃她的理由,但是,爱她,这一个理由,就足够了。
只要她是真实的自己,一个从不向命运低头的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保持自由精神的萧红,我就会义无反顾地爱着她。
这爱,也长年累月地住在心里,很深,很痛,无法释怀,每次想起,就会悲从中来。
她一生浓烈的悲情与苦难,让我为之心痛,惋惜,爱戴,久久低徊,五味杂陈。
卓然天成的才情,颠沛流离的命运,都让我想多看她一眼。这一眼,就成了挥之不去的悲怆。
读她,从文字深入她的命运,又从她的命运回溯到文字。割裂了任何一个,都没法真正读懂她。
悲情也许让人深刻,苦难或许让人成长。但没有人会渴望苦难期待悲情。命运,往往都是身不由己。
有人说她的一生,是随波逐流的一生。是轻率和软弱导致她一次次被人抛弃,最终怀恨死去。
确实,爱情遭遇,是萧红的致命伤痛。她被不断推到风口浪尖,凄风冷雨中,从来就没有获得现世安稳。
临死,她手写下不甘不甘。碧海蓝天里,永悲吟着一个凄凉的灵魂。
但我爱她,绝不是因着这同情。是在她追求自由的选择里,震撼于她异乎常人的坚韧和顽强。
出生在呼兰河一个封建家庭,母亲早逝,父亲冷酷,继母冷漠。除了慈爱的祖父,和自由玩耍的后花园,萧红的童年缺少温情和快乐。
祖父的爱,是萧红一生的精神支柱。再苦痛,她也可以在想起故乡想起祖父的时候,重新对世界有了依恋。
流亡香港,但写起故乡和祖父,她依然是童年时的那个小女孩,对生活满含温情,并不绝望。
她的一生,被命运牵着走,但每一次,也是她自由的选择。
为了抗婚而离家出走,是她的选择。
在冰天雪地挨饿受冻也不愿意向父亲妥协,是她的选择。
身怀六甲被未婚夫抛弃,被困旅店,积极写信求助是她的选择。
破败潦倒却还画画写诗,让萧军惊叹于她的动人和美丽的,正是她这种积极的选择。
在寒冷和饥饿中也不放弃爱人和写作,是她的选择。
离开萧军,即使怀着他的孩子,不再懂得她的思想珍惜她的感情的男人,她不要,是她的选择。
只买到一张船票,让端木蕻良先离开,自己在战火纷飞中一个人流亡,是她的选择。
在颠沛流离中写了百万余字,孤独地坚持自己的风格,更是她的选择。
选择,让她的精神焕发着勇敢独立的光辉,坚韧而从容。
可是,身体没得选择。
当高高飞翔的灵魂被孱弱的肉体重重拉回地面,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爱情没有摧毁的,疾病来帮着摧毁。
可以为了尊严不要爱情,但却没法为了自由不要身体。
每一回,她毅然决然地出走,但总要被现实的龙卷风送回原地。
为了活着,为了写作,她拼尽了全力。从不屈服,从不放弃,但身体背叛了她的灵魂。这一次,她不能写,不能说,她的翅膀,再也没有力量飞起来了。
贾柯的文章中说:“也许,她一生完成的是女人的宗教。为此,萧红担当了作为女人全部的痛苦。”
这个句子,也是绝句。同样鲜艳而荒凉。
从来没有因为一个人而感伤至此,也没有一篇字让我无眠到深夜。
但若为了萧红,便是值得。
电影《黄金时代》和《萧红》只是选取了一点小侧面,想了解萧红,还是得看她的文章。
文字里,住着她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