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候,河南浚县城内有一家姓端木的,门楼上世世代代悬着一块“翰林府”的金字大匾。依仗这块匾,端木家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端木家门后竖红棍,打死人没人间。”为啥这样厉害?因为端木家被康熙皇帝封为世袭翰林。要知道这是昨回事,还得从康熙朝圣说起。
康熙皇帝是大清国建都北京后的第二代皇帝。他看到全国抗清复明运动连续不断,很为大清国的长治久安日夜忧心。他想:靠武力能打天下,但不能靠武力治天下。武力只能压服人,来而不能压服人心。人心不服,终有后患,必须想个不用武力面又使天下顺服的良策来。中国一两千年都推崇儒家思想,何不从这里做点文章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子贡转世”的妙计。
制一天早朝,文武大臣参拜已毕,他说:“众位爱卿,寡人夜间梦见了孔夫子。他怪我登极以来没有去曲阜朝拜,还说我是……哎,梦中之事,不可轻信,我还要验证。”说要传旨,要到曲阜朝圣。
康熙皇帝出京,文臣武将伴驾,晓行夜宿,来到了山东曲阜。他走进孔庙,文东武西分立两旁,香案供品早已摆
好。康熙皇帝拜了三拜,直起身来,两眼直盯着香案上飘飘上升的烟雾。他呆呆地望了一阵。也不知看到了啥玩艺儿。文武大臣都纳闷,不知万岁为何发愣。然后,他转身出庙,传旨起驾回朝。
他回到北京,金殿上问众位大臣:“寡人曲阜朝圣,见那袅袅香烟盘绕成三个大字一一四爷到!你们谁知道这‘四爷’指的是谁?”
“启禀万岁!”一位姓刘的阁老说,“孔圣人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七十二个贤人中,端木子贡排行第四,这四爷’该是指的端未子贡吧!”
“着着着!”康熙皇帝象是恍然大悟,“孔夫子在梦中说我是贤人转生,还说若还不信可到曲阜看看,自然就会明白。这样说来,寡人的前世就是子贡啦!”
“万岁是前世贤人,今世明君哪!”刘阁老接着说,“圣上皇恩浩荡,定然四海顺服,万民尊崇!”
康熙皇帝说:“看来这梦中之事不可不信呀!”说罢,他脸一沉,皱起了眉头,一会儿竟扑簌簌落下泪来,“唉!两千多年啦,我那河南浚县老家,不知还有没有后代子孙。”
刘阁老一听,当下奏请康熙皇帝修诏书一封,他要亲自到子贡故里一浚县,查访姓端木的“皇亲”。临行,康熙皇帝又给他密授了旨意。
刘阁老来到浚县,听说离城不远的王桥村有姓端木的,便去查问。谁知这村里姓端木的都是老实巴脚的庄稼人,他们听说京里来个大官查问姓端木的,又不说明查问的原因,怕是凶多吉少,吓得不敢道出真姓,都说自己姓段。姓段的和子贡挨不上弦,刘阁老扫兴而归。
再说浚县南大街有个姓段的人,光棍一条,不务正业,穷得叮当响,整天骗吃骗喝,是个泼皮不要脸的街痞子。他听说朝里来人查问姓端木的,心想:我来冒充一下试试,抓走了,还能吃几天现成饭哩!便去拜见刘阁老。
刘阁老正为查不出姓端木的发愁,见有人找上门来,自称姓端木,非常高兴,立刻把这人装进囚车,回京交旨去了。为啥查访子贡后代不说明原因,找到了姓“端木”的又用囚车送进京呢?这是康熙皇帝故弄玄虚,怕人冒充子贡后代,争当“皇亲国戚”,并用这种“关心”来表明他真个是儒家贤人子贡转生的皇帝老子。
姓段的街痞子来到京城,康熙皇帝立即召见,封他为世袭翰林,并赐万两建家金、万两建家银,让他回浚县先修子贡庙,再建家立业。这个街痞子回浚县后,就以子贡转生的当朝皇帝的后代子孙为荣,再也不姓段了。在浚县,他先盖座子贡庙,又建起翰林府,置庄买地,娶了妻妾,一步登天。从此,康熙朝圣的故事便传开了。
年4月6日搜集于浚县县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