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雪老张扶贫记报告文学

东发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延新与村两委人员研究扶贫项目

老张扶贫记(报告文学)

红雪

1

“傻呀,这么热的天,咋还往地里跑呢?”

“忙啥呀,慢慢整呗。”

“可不是咋的,这几个人真实诚!”

中午,日头当空,投下火辣辣的光,人热得喘不过气,几条笨狗也趴在阴凉处,伸长舌头狂喘着,像打到第十一回合休息的拳击运动员。

四五名男女,躲在一棵歪脖柳树下,一边指着村前一块地里几个忙活的人,一边比比划划嘻嘻哈哈地议论着。

“可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人家是为咱们忙呀……二小子,快拎几瓶水给老张他们送去,可别热坏了。”一村民吆喝一声。

村民口中的老张,不是别人,是刚刚派到东发村不到一个月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张延新。

说起东发村,那可是老有名了。可这个名,是不好的名,那真是:有些泥草房东倒西歪,好多懒汉醉鬼闹事骂娘;靠天吃饭一声叹息,三天两头上访告状。

穷!村民像霜打的茄子,软塌塌,病歪歪,没有一点精气神。户,有户、人还在贫困线下挣扎,是国家级贫困村。

年6月5日,主动请缨下乡扶贫的大庆市林业局干部张延新获准了,便马不停蹄赶到了东发村,和他前后脚到达的还有市第三十五中学的教师曲卫东、林甸县第一小学的杨金生。

几人也是第一次见面。天正下雨,阴沉沉的,闻了闻散发霉味的村部,一路走过村里的鸭屎路,喝过一杯发黄的水,加上碰到几个蔫头耷拉脑的村民……他们的心一下子也阴沉沉的。

几人面面相觑。

正发着呆,突然“咔嚓”一声惊雷,雨又哗地下起来。

“咱是来干啥的?村子不穷让我们来干啥?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就要有所作为!”张延新的脑子里快速地旋转着。

“咱们先解决安身之地。”张延新招呼陌生的同事,就地在办公室安家。

东发村村部建于上世纪80年代,只有4间办公室和1个会议室。房子年久失修,雨打在屋顶,像敲着破旧的大鼓,有的棚顶往下渗着雨。墙角长出片片青苔。

“欢迎你们来村里工作,你们可是我们的救星呀。这样,张书记到村书记办公室,那几位领导分散在其他办公室……条件苦,不好意思。”迎接张延新的村书记和村主任搓着手,呵呵地笑着。

铺完床,打扫完卫生,支起了炉灶,张延新就和村两委人员坐进办公室,唠扯起村里的事。

外面的雨停了。

有几个村民大大咧咧走进了村部。

“听说来扶贫的了,我们看看来的是啥人?咋地,种树的、哄孩子的……能行吗?”

“送两件衣服,喝几顿酒,转身就走,这叫扶贫吧。”

“看他们咋在这呆?”

“戴个瓶底子,白白净净,穿地溜光水滑,这不是扯吗?”

……

村民在走廊里有意无意的议论,就像一阵大冰雹,噼里啪啦打在张延新和几位扶贫干部的脸上,落进了心里。尤其是

张延新,听了好不是滋味。

“那个瓶底子,说的是我呀。”张延新起身走出会议室,“你们是哪个屯的,我正想找你们呢,进屋进屋,咱们

唠扯唠扯。”

“唠啥?都是和尚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呢。”一村民嘟囔着,“你们是上边来的,帮我们修修路、改造改造泥草房,真扶贫,扶真贫……再就是公平公正!不就这点事吗?”

村民的话如在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还如母亲纳鞋底的大马针一样,扎在了张延新的心上。

尽管对于农村来说,不生疏。可毕竟进城三十多年了,他熟悉的农村就停留在三十年前。当初主动提出下乡驻村扶贫,也是基于农村出身的考虑。因为如果不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光有博大志向,下去会出很多笑话,不仅扶不了贫,还会给村民添乱。

解决了自身生存问题,捋清了村里脱贫的事,一件一件摆在他的眼前,如何取信于民?要从哪几方面入手?摘下贫困帽的最后期限,时间不多……当晚,躺在村部的硬板床上,张延新的脑子里塞满了“扶贫”“咋办”“从哪入手”……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从此,上面来的张队长、张书记,渐渐就成了农民老张。

2

一轮太阳喷薄而出,照在绿意蓬勃的大地,也照进了东发村的家家户户,嘎嘎的大鹅、咩咩的羊群,还有哞哞的牛吼……新的一天打着哈欠醒来。

而此刻,张延新和其他驻村干部兵分四路,带领11个屯的屯长、村干部,正逐屯逐地块核实种植品种和面积,一块地一条垄地与农户核实、记录、拍照。

天像个倒扣的大火盆,烤得邪乎。

为躲中午的烈日,适应农民的劳作习惯,张延新和驻村干部决定提前上工,不到清晨四点,他们就都爬起来洗漱吃饭,五点就到地里,开始忙活了。

到了第三天,有屯长就打起退堂鼓,念牙子嗑,“你们一来,天都翻脸了,热呀,百年不遇,还是休息几天再说吧。”

“不整清楚,就永远是一笔糊涂账。”擦了一把脸上淌下的汗水,张延新拉着皮尺走在前头。

到了第五天,大伙的脖子和胳膊都晒爆了皮,一出汗火燎燎地疼。有村干部看不下去,买了几十顶草帽,送到地里,给每个参加测绘的人遮挡阳光。

为测量完一块地,免得第二天还得去,大家坚持干到日落西山。此时,热是不咋热了,可潜伏的蚊子,似乎闻到了肉香,开始以军团为单位,围攻每个人,在他们的脸上、胳膊上、手脚上,留下大大小小的肿包。加上爆皮,那个痒呀,酷似在上刑。

“唉呀妈呀,这不是老张吗?这景象二十几年没看到,你们真是共产党的好干部!”贫困户张有成看到下工走在庄稼夹杂的小道上,个个汗毛流水,脸膛黑红,与当地农民别无二致,竖起了大拇指。

一块地一块地地走,不漏下一寸土,下屯的车,只能停在屯头。也好,从地里回屯有二三里的路程,正可以一边走一边和村民闲聊。

“老张,我看了,你干农活,是把好手。”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一般农活都干过。可三十来年没干了,手生了。”

“你们来我们村,可是遭罪了。”

“这不算什么,你们都能下地干活,我们就更没说的。”

“年头好了还行,年头不好,内涝,一年的汗水就打水漂了。唉,我们靠天吃饭,啥时是个头呀?”

“得研究改变种植结构……不能把我们的命运全交给老天呀!”

……

走了一路,唠了一路,越唠越近便。

“老张,赶明个到我家吃顿家常饭。我看你们自己做饭就对付。”

“好呀,我们一定去!”

八天下来,张延新和队友们用脚板走遍了东发村11个自然屯、户农户的多个地块。晚上,又连夜加班,把白天获得的一些数据和资料,录入电脑,汇集成一部东发村现有土地样貌史册。

走完了地块,张延新决定走农户。

茶余饭后,村头路口,小广场,人扎堆。张延新看准了,决定就趁这时走到村民中间。

“老哥,你说咱们来年种点啥来钱快?”

“大爷,家里几口人,家里有啥来钱道?”

“咱们村子还缺啥?”

……

“大田要是能改水田就好了。”

“养点鸡鸭,靠在城里打工的儿子接济。”

“咱们要是有个养老院就好了。”

……

你一嘴,他一言,互相搭话,不生分。

以往和驻村干部躲躲闪闪的村民,放开了,想说啥就说啥。

这也正符合张延新要与村民交朋友,掏掏他们的心窝子:眼下农民想什么、需要什么。在第一时间掌握村情民情,并趁着这个机会,用最朴实的语言把党的扶贫政策宣传出去。张延新常和队友叨咕这句话,“要想让村民接受你,要想精准扶贫,咱们得了解、熟悉这个村的一草一木,得融入进去呀。否则咱们就是瞎子、聋子。”

为尽快掌握每个贫困户的住址,省着每次入户都需要村干部带路,老张和队友一天到晚转悠,不到一个月,就绘制出每个屯的贫困户房屋位置图。

晚饭后,村民喜爱扎堆闲聊,张延新与工作队员按位置图找到贫困户家中拉家常,问需求,宣传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老张兄弟,有件事求你了——医院不让我儿子出院……”十月份的一天,张延新和工作队员正在五屯推进泥草房改造,突然接到四屯贫困户李凤林的电话。老李嗫嚅着说,儿子精神有点问题,见人就打,还有轻生举动,没办法,他医院治疗,恢复的不错,准备出院了,可由于拖欠住院费,医院不让走。张延新想起来了,他们刚驻村时,了解到老李家的情况,医院看看呢,没想到这么快有消息了。张延新接完电话,一边安慰老李,医院的熟人打电话协调,医院同意在工作队担保的情况下可以先将病人接走。张医院办理了还款保证手续,把老李的儿子接回家中。之后又帮助老李咨询报销政策,办理报销手续,让他家最大限度地享受国家医保优惠政策。

“人家老张和我们一点都不外道,忙活了好几天,一口水都没喝我一口,好人呀!”说起张延新,老李满眼泪花,憨憨地笑着,“儿子现在病情稳定了,我的闹心事没了,就按照驻村工作队说的,托猪、托牛,投光伏,就等着分红了。”

老李说的“托猪托牛”和光伏发电,就是贫困户从银行低息贷款,投入到养猪养牛大户以及光伏企业,就啥也不用管了。

“你算吧,托猪,一个贫困户可分红元、托牛,可分元,光伏发电可分几千元,还有温室大棚元……这就差不多一万块了,咋不行呢。”东发村46岁的支部书记李宏波掰着手指为贫困户算收入,“我们原来是小舢板,张书记他们来了,我们就变成了大航母,提档升级了!”

“可不是,张书记他们没把自己当外人,和村里不分你我,不仅给我们带了一些资助,更主要的是带来了好思路。”村主任刘树春附和着,“就说给老白头看病的事,那真是十个头的。”

65岁的白长旺是东发5屯五保户,患眼病多年,眼皮下垂,睁不开,走不了路,平时用铁夹子夹住眼皮,严重影响了生活。张延新在走访时看到白长旺痛苦的表情,心里很不好受,立即拨医院联系,申请为白长旺免费手术治疗。第二天,张延新又驾驶自己的私家车,拉着白医院,搀扶着他楼上楼下跑。多名专家会诊后,确定白长旺眼睛并没有器质性病变,怀疑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医院做脑部检查和肌无力测试。随后,张延新又医院,做完肌无力测试后,脑部核磁预约到第三天才能做。“这不行呀,老天巴地,兜里没多少钱。”为了给白长旺节省费用,张延新又抄起电话向亲戚朋友打听,医院能快点做核磁。最医院当天就可以预约核磁检查,他医院。做完各种检查后已经接近下班时间,张延新医院进一步会诊。

“你可真有福,孩子对你照顾得可真周到,又端水,又端饭地。”一名病友以为张延新是患者的儿子,对候诊的白长旺投来羡慕的目光。

“我要是有这么个儿子可就好了。人家是是市里来我们村的扶贫书记。”白长旺咧嘴笑着解释,泪花在眼圈转。

医院之间跑了一天,整明白了患者的病根,白长旺的包袱卸下了。张延新又请白长旺吃了晚饭,并要开车将他送回村里。

“这哪行呢,我可以自己坐车回去……你也该回家团聚团聚,都好几周没回家了吧。谢谢你了,我的心挺暖和。”推脱不过,张延新将白长旺送上了去往林甸的客车,二人挥手告别。转过身的刹那,张延新的泪落下来。

3

贫困户王文柱有一句经典的话,是说张延新的,“老张不是在我们贫困户家中,就是在大田里转悠。”

可不是,张延新和工作队员驻村后,就忘记了自己的干部身份,把自己当成了东发村村民了。

“说话像我们屯子人了,做事风风火火,干农活也有模有样。”贫困户刘灵生说,他也接触过很多乡镇干部,像老张这样的不多,“整天造地灰头土脸,头发越来越少了,可给我们竟办实事呀。”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虽然都在说,可张延新是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决定的。东发村是个合并村,有十一个自然屯,村型大,人口多,年精准识别后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比例仍高达19.3%和10.9%。脱贫任务非常艰巨。村民说,东发村的穷,与路有关系,至于路啥样,张延新在年6月份来村里报到时感受过,就是一句话:一到夏季雨季,一些屯子的巷道就成了大酱缸,生产资料运不进,农副产品运不出,村民急得呜呜哭。

“你看到了吧,你走走我们的路,那是溜光水滑,这在我们东发村历史上,第一回呀。”住进“幸福大院”的王文臣说起东发村的变化,就激动,“你瞅瞅,我们一群老农民,能住进村里有暖气、有活动室,吃穿不愁的‘幸福大院’,这不是天上掉馅饼,是啥!以前你连想都不敢想,还不是人家老张他们来了才有的吗!”

村主任刘树春说,这一年多,我们全村修路有20多公里,去年争取到省交通项目资金万元,新修建通屯道路3.1公里,争取到财政“一事一议”项目资金万元,硬化屯内道路7.3公里。今年争取县扶贫整合资金万元,又硬化屯内道路6.88公里……张书记是这个。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资金争取来了,做村民工作也挺难的。”刘树春说,以前村里没啥规划,谁家盖个仓房、猪圈、夹板障子,都占到了路上,里出外进,难看不说,也影响通行。张书记和工作队员就一家一家沟通,讲明成破利害,一次不行,就去第二次,白天不行,就晚上去。不少村民深受感动,主动拆除违章建筑,统一拆除那天,张延新和工作队员动手帮助几户没有年轻劳动力的人家。

“哎呀,老张呀,不好意思,修路是件好事呀,还让你们费心,我们有愧呀。”一屯的老蔡说,他家虽然是新建的水泥围墙,损失很大,可是不可惜,扒,坚决支持村里修路!

推土机隆隆地响起了引擎,有村民还点燃了一挂鞭炮。那是东发村的一个节日——一个彻底告别泥水路的时刻!

张延新和工作队员看到这一切,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眼角湿润了。

夜阑村静,池塘传出几声蛙鸣,几声狗吠应答。

张延新在思考一个问题:身在大庆,就要学大庆;学大庆,学铁人。学什么?在村两委成员、党员以及村民代表大会上,张延新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就要从铁人精神和会战优良传统中,汲取发展力量,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誓言不去践行,等于零;光喊口号,是喊不来幸福生活的。只有拼命硬干,才能拿下贫困这个堡垒。

造成东发村贫困的原因很多,人多、地少、路破、集体经济不强以及致富意识薄弱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哪块有贫困,就攻克哪块。村民反映井水有异味,喝的是黄泥汤,那就打深井,为村民按自来水;村民的泥草房东倒西歪,夏不隔热冬不保暖,就改造泥草房。

房,建成了,窗明几净,老百姓的心里敞亮了;村,绿化了,街道两旁栽植的糖槭、红瑞木等高档绿化树种,蓊蓊郁郁,环抱着东发村的希望;田,改造了,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雏形初现,靠天吃饭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贫困户李凤龙,因病一夜返贫,家徒四壁,两间小草房摇摇欲坠,整天咳声叹气。“可咋整呀?可咋整?”屋漏偏逢连阴雨,转过年春天,一场春雨差点浇倒他祖祖辈辈居住的小土房。七尺高的汉子,蹲在地上,抱头痛哭。正在排查村民房子安全的张延新和工作队员到了,擦干了李凤龙脸上的泪水,帮他支好危房,便立即筹划帮助李凤龙就地翻盖新房。

“要不是老张和村委及时出手帮我,我做梦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呀。”两个多月后,搬进新房的李凤龙,几乎每天都要摸一摸房子的新材料墙体,感动的泪水在眼窝打转。

而这两年,东发村像李凤龙家翻盖或是改造危房的有多户。

4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项目。我在思考的是如何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保证脱贫后不返贫。”张延新介绍,多数贫困户不能持续稳定脱贫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产业和项目,可任何产业都有风险,村民特别是贫困户没有承受风险能力。分析来分析去,我们配合村两委因地制宜制定了产业脱贫计划,重点是:蔬菜、杂粮、养殖。

“咱们村距离县城近,交通便利,水利设施完备,群众有种植经验的优势。”张延新说,以三、四、五屯原有棚室区为主集中连片种植蔬菜,规划建设东发蔬菜项目区,充分发挥东发蔬菜合作社龙头,带动村民种植蔬菜,扩大种植规模,实现30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批下来了!”年12月9日,张延新兴奋递告诉正在东发村采访的我说,他筹划的平方米蔬菜储存库项目,林甸县委常务会定了,准备再投入万元,等到明年入秋,就可投入使用,可储存吨秋菜,仅储存、青菜清洗、冷库租赁,一年村里收入就能达到几十万元,带地入股的村民可就地分红,还有种植大户储存的蔬菜还可以翻倍增值。

还有引导群众发展杂粮杂豆种植,协调东发经贸公司保护价格收购本村村民的杂粮,全村种植面积达到亩。

“发展高油大豆和优质小麦,这回掏上了。”村书记李宏波说,张书记帮助村里引进的垦90、龙麦35等多个优质小麦品种,取得了亩产斤的好收成。引进的龙辐麦1号早熟小麦品种,生长期75天,比常规品种提前近20天,完全可以满足复种蔬菜的需要。小麦收获后可以种植白菜、萝卜等多种蔬菜。实现了麦菜复种,一年两茬,“比以前种玉米收入翻了十倍!”

“你看看我的收入,今年种植了21亩早熟小麦品种龙辐麦1号,亩产斤,出售价格1.5元/斤,收入多元;小麦收获后种植白菜,收入4.6万多元,亩收益达到2元。每亩土地两茬作物收入达到多元。你说我得多挣多少钱?”东发四屯蔬菜种植大户李政涛算起今年的收入,乐得合不拢嘴,“不服人家行吗?驻村工作队,头子了!”

5

东发村变了,张延新也变了。

东发村的变化,在每一个村民的脑海里,腰包中。

大学毕业走出农村的张延新,在进城三十年后,又重返农村,买菜、做饭、洗碗、倒脏水、扫地拖地……这些在家里都很少干的活,他都要自己干,还包下了村部走廊、会议室的卫生打扫。有的村民开玩笑说村部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埋汰了。为节约生活支出,张延新还和工作队员翻地、铲地、浇水,把小菜园伺候得苗壮果实,不仅自给自足,还把茄子辣椒豆角大蒜分给贫困户。到了冬天,烧炉子、倒煤灰、倒尿桶、清雪扫院子,那是忙得兴致盎然有滋有味。尤其是烧村部的小锅炉,可上心了,每晚都要等到11点后压上煤才能睡。

“驻村以后,我没有穿过皮鞋,夏天一身汗、一身土、一身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街头广场,分不清哪个是工作队员,哪个是农民。”张延新说,一位省领导来村里视察,看了看每个工作队员,说:“你们的工作队长真像个农民。”几个月没见着张延新的大庆市林业局领导到村调研时,第一句话就是“延新越来越像农民了。”

工作队员曲卫东评价张延新就六个字:朴实、认真,严格。说他是真扑下身子融入了群众中。从驻村第一天起,他就建立并严格执行考勤、请销假、学习培训、入户帮扶、纪律约束等制度,考勤记录精确到半天。

49岁的张延新,老家在克山县,高中毕业曾务农近两年,种地,铲地、趟地、赶车,样样拿得起放得下,难怪四屯几位农户看了他扬场,说“上线”。大学毕业后,他曾到克山林场工作,后来到大庆高新区打工,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考入市林业局,曾任造林绿化科科长、政策法规科科长。

父亲在张延新上高中时去世,母亲现在患重病需要常年透析。妻子工作比较忙,身体又不好。在他驻村后的半年时间里腰间盘突出病就复发多次,其中两次住院治疗,去年年底做了手术,住院二十多天,他只请了8天假,手术后第四天就回村了,把妻子交给上大学放假回来的女儿护理。女儿开学后,又把岳父岳母从天津请来伺候妻子。

“有点对不住妻子,也对不住老人。”张延新说,岳父岳母回去后,他周一就把锅、碗、盆、菜、米等都放在橱柜台上,以便独自在家养病的妻子能够到。因为不能弯腰,只好直着身子硬挺着做点饭。

“每次离开家,看着妻子那样,心里确实挺难受的。但谁家没个难处呢?作为组织培养多年的干部,扶贫攻坚到了全面总攻时,我不能临阵脱逃。”张延新说,尽管妻子身体那样差,可没有一句怨言,还老是催他抓进回村,多帮帮需要帮助的村民。

“既然选择去扶贫,就要干好了。那是大局呀,我有病是一个小家的事,小家服从大家,这个我懂!”见到张延新的妻子,说起老张,她就一两字:实在。

妻子的通情达理,给张延新注入无穷的力量,有时他自私地想:如果干不好工作,都辜负了善良坚强的妻子!

这就是处级干部张延新,与森林站在一起的人,有着松涛一样的吼声;这就是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张延新,把扶贫政策和党的温暖,送进村民的心坎上;这就是农民张延新,个不高,头发少,戴近视镜,脸膛由白变黑……这就是村民口中的老张,朴实的就像大地里的庄稼!

.1.14

(刊发于年大庆市作家协会主编的《扶贫路上飘扬的旗帜》报告文学卷)

作家们在村委会采访

与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董洪涛聊扶贫

扶贫干部任宝山向作家们介绍村里情况

作家们在采访

作家们与扶贫干部在村委会前合影留念

农户正的蒸黏豆包

采访团作家们走在“村村通”的村路上

作家们上农户家体验“倒蛋部队”

图片来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好!就点赞、留言、转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sz/6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