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ll她在人间悄吟

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7637171.html

她在人间悄吟

▲杨虎

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

无所谓见谁,那些

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

那些我将要见的人,都会成为我的朋友。

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

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黄金时代》

她在人间悄吟杨虎

萧红是一个天才。然而上帝常常嫉妒天才,让他们成为转瞬即逝的流星——譬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据说,王勃6岁就能作诗,9岁就出书,16岁那年应试及第,文章美得惊动了皇帝,立马被任命为全国最年青的官员,然而他板凳还没坐热就被革职,21岁时又因杀人入狱,终于活到26岁,却不幸落水丧命。

梵高也是一个天才。

曹雪芹更是天才。他在北京西山脚下的茅屋中写《红楼梦》,又冷又饿,十年辛酸十载删改,因为生活太艰苦,导致儿子患病死去,他悲伤过度,于乾隆二十七年除夕,抛下那仅完成了三分之二的伟大作品,撒手西去,享年47岁。那天黄昏,当周围一片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喜气洋洋地过年时,曹雪芹家里一片哀号,连下葬的钱都没有。后来,他的好朋友敦诚为他扫墓,潸然泪下,写了一首诗: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垄孤儿泣,泪迸荒天寡妇声。

……

如同曹雪芹“天不假年,泪尽而逝”一样,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九日晚上十二点,在日军医院里,三十一岁的萧红从昏迷中醒来,由于已经不能开口说话,她要来了一支笔,借着昏暗的灯光,在医院的便签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然后,她又写了一句:“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22日清晨,日医院,把病人全部赶了出来。萧红几经辗转,被转到了在一家女子学校里设立的临时救护站。上午九点过,萧红回光返照,对陪在身边的端木蕻良表示,请他把自己安葬在鲁迅的墓旁。可是,那正是兵荒马乱的时候,端木蕻良无奈地摊开手,说,只有以后在才能办到了。萧红表示,那就埋在面朝大海的地方。端木答应了。上午10点,萧红终于结束她命运多舛的一生,享年三十一岁。

萧红死后,骨灰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被安葬在香港浅水湾海边的一棵小树下,用一块简陋的木板,写了四个字:萧红之墓。另一部分骨灰,被端木蕻良安葬在了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院的山坡上。

年8月,四川省作协组织我们到东北采风,为了表达对萧红的敬意,我们特地向黑龙江省作协提出,要到萧红故居去看一看。于是,8月12日,我们来到了呼兰河边,走进了萧红的后花园。回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东北行记》,发在了《四川日报》上。这篇文章分别写了萧红的后花园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关于萧红的后花园,我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萧红是虽死犹生的。年1月,萧红病逝于香港,时年32岁。2年后,年秋天,戴望舒怀着寂寞的心情,来到了她位于浅水湾的墓旁,写下了被夏志清誉为中国现代诗歌杰作的《萧红墓畔口占》。全诗只有短短的四行: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年8月12日下午,在黑龙江省作协安排的萧红研究专家、萧红研究会副会长章海宁先生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萧红故居。当踏进院门的那一瞬,戴望舒的这首诗骤然从记忆中浮现了出来,随之,一种苦涩的味道在我心底挥之不去。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版本较老的《生死场》,还有一本近年出版的《呼兰河传》。距离黑龙江很远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离萧红很近,常常无须打开书,她笔下那瓜豆丛生的后花园就生动地呈现出一幅幅爱与温暖交织的画面。而现在,当我终于走进了令她魂牵梦绕的后花园时,却萌生了一种不真切的感觉。

同行的一位小说家后来写道:

黑龙江在地图里,萧红在书架上,感觉起来近,却遥远了这么多年。终于站在了萧红家的屋檐下,听她的研究者将那些盆盆罐罐花花草草和她的童年、她的生长联系起来……

萧红故居是典型的带有清末传统味道的八旗式住宅,灰白的天空下,斑驳的青砖与青瓦残留着久远的气息。故居的院门面东而开,正门的门楣上,“萧红故居”四个字弥散着一种萧索的味道。在院内那座两米高的萧红塑像前,我们由一位评论家带领,敛神静气,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午后的光线中,评论家头上的银发闪闪发亮。

我们徐徐浏览,观看了萧红出生时睡过的大炕、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的留影、与信函,在她笔下的后花园里缓缓漫步,看着一朵朵白的花、红的花、黄的花从菜地里探出来,像极了停留在她童年时期的那些蝴蝶。

步出院门已是薄暮时分,我不禁又回头望了望萧红的后花园,想到了她短暂而又苦难的一生,忽然明白,不管此后隔了千山万水,其实,萧红一直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座后花园,尽管她离开家后从未再回来过。

一九五七年,萧红骨灰迁葬广州银河公墓。诗人夏果联想起戴望舒当年孤身一人看望萧红墓的情景,写下了一首诗,他感叹道:

漫长的十五年啊,

海涛也诉尽所有的话语。

而漫长的十五年,小树失去所踪,

连“墓木已拱”也说不上了。

放在你的坟头的——

诗人曾亲手为你摘下的红山茶,萎谢了

……

那时候,戴望舒因当年在日军的监狱中受尽折磨,落下一身病痛,已于七年前病死在了北京。

这两年,我致力于汉传佛教大藏经题材的写作,走了许多的荒山寺庙。在寻访大藏经的过程中,我常常有意识的避开香火很旺、熙熙攘攘、修建得金碧辉煌的寺庙,而是千方百计去到荒山野岭的一些很破败的寺庙中。站在那些荒草丛生的残垣断壁中,看见那些虽然残缺,但仍然法相庄严的释迦摩尼相,我常常会无端地想起一个问题:人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死亡,还是出生?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生存又有什么意义?

许多次的追问后,我似乎明白了一个念想:凡人怕死,佛陀惧生。因为,死亡有时候可以主动选择,生却是无法抗拒的。因为无法抗拒的生,我们的生命就有了宿命一般的悲壮意味:我们在人间走一趟,承受着各自的因果之命……

生的力量是如此强大而蛮不讲理,因了国家、时代、家庭的不同,每个人的命运都是难以预料。

萧红的生也是如此。

如果她能选择,恐怕会拒绝来到这个世上,因为,她的心太苦了。她的心决定了她的命。年5月1日,延安文化界举行萧红的追悼会。萧红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及成就,由喜欢打架和追逐异性的、萧红曾深爱的男人萧军向大会作了报告。会后,出来了通讯报道,说:萧军报告萧氏生平及其著作,语多亲切而沉痛。

萧军那个时候当然是亲切而沉痛的。亲切,表明他和萧红之间的关系与感情;沉痛,表达他内心对萧红之死的痛苦。然而,就在当天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我的心情很闷塞,但却没什么悲哀。”实际上,那时候的萧军也无暇悲哀,他正因为另外的女人和妻子王德芬吵架。

从这一点来说,萧红的早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得不到温暖的家庭生活。当她和萧军分手,与端木蕻良结合时,说过这样一番感情真挚的话: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对于温暖和爱的追寻,始终贯穿在萧红的短暂的一生之中。这种追寻,应该从她的童年说起。如同每一个孩子一样,萧红的童年也是有着难以忘记的温暖的,这份温暖,呈现在她故居的后花园中,呈现在她祖父对她的满腔爱意中,后来,当祖父死去之后,萧红感到自己永远的失去了温暖和爱,于是,她陷入了一个魔咒:用尽了一生的气力去追寻,换来的却总是失望。

萧红出生于年端午节(端午节是民间所谓的“恶”节。所以,后来家里人把萧红的生日改成了端午节的第二天。)这个后来叫萧红的女子本名叫张乃莹。她的父亲叫张廷举。毕业于黑龙江省立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母亲姜玉兰。萧红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表面看来,可能是因为重男轻女的原因,张廷举对萧红一直不太喜爱。其实,张廷举本是过继而来的,所以在张家的处境很微妙,影响到了他对孩子的感情。8岁时,萧红的母亲去世,父亲续娶,继母对萧红的感情更加淡薄。所幸的是,萧红的祖父对她非常疼爱。萧红家的房子很大,祖父常常带她到后花园去玩,因此,老家的后花园后来被萧红写进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成了该书为数不多的充满温情色彩的地方。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就此失去了对家里的留恋之情……

海明威说: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作家,最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这句话,真可以作为萧红后来走上文学之路的注脚。可是,还应该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然环境对艺术家的影响。反映到文学创作中,就呈现出了不同的作品面貌。比如,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给我们的印象总是冰雪交加;英国文学给我们的印象则常常大雾弥漫……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城市化高歌猛进的时代: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霓虹灯取代了夜晚苍穹中的月亮和星星;歌星们的声音取代了青蛙的声音、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在白天,欲望的光芒取代了我们对于阳光的感恩之心。反映到当下的文学作品中,作为家园的大自然已经缺位很久了。然而,萧红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与自然还是相通的,人还是自然之子。在东北一望无垠的大地上,天空低垂下来,每当漫长的冬季到来,天空中总是阴云密布。童年到少年时期,萧红每到秋冬季节,眼睛里所看到的,就如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所写的一样: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村庄……

这样的景象,后来就成了萧红笔下东北大地那苍凉、破败的底色。

每个作家都是一方水土的柔软心灵。因其柔软,更承载着脚下那片土地从古至今绵延不绝的的苦与痛、爱与恨甚至血与火,诚如诗人艾青在三十年代的深情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深信,这才是文学精神永远不灭的力量之源和流传之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呼兰河选择了萧红,让这个名叫萧红的女儿成为了自己的代言人。翻开古今中外那些经典的、优秀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具有精神厚度的作家都拥有自己的一方水土,比如萧洛霍夫诞生了静静的顿河边,那是上天给予他最美的礼物。就像上天同样把凤凰给予了沈从文、把莫言降生在高密东北乡一样,其中蕴含着无法言说的玄机。

萧红的写作,与鲁迅密切相关。要谈论萧红的文学,离不开鲁迅。梳理萧红的写作,可以看出,即使是天才,也得一步步走来。比如她青少年时期以悄吟为笔名写下的一些诗歌,就充满了玫瑰色的抒情。当她在哈尔滨的大水之中被困在旅馆里,萧军划船过来把她解救出去以后,她的目光才清醒过来,看见了大地上人民的苦难:她也因此从狭小的天地中走了出来,写下了自己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中篇小说《生死场》。

年11月30日黄昏,在上海内山书店,萧红和萧军终于见到了他们所尊崇的鲁迅。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联合署名,和鲁迅通过几次信。那一次会面,二十三岁的萧红正处于最美好的年华。许广平后来回忆说,那时候的萧红中等身材,白皙,相当健康的体格,具有满洲姑娘特殊的稍稍扁平的后脑,爱笑,无邪的天真,是她的特色。让穷困中的萧红和萧军特别感激的,是鲁迅那天分手时给了他们20元钱,这让初到上海的他们感激万分。那时候谁也没有想到,鲁迅在人间的时光,仅仅只剩下一年多一点了。

那时候文人之间的交情常让人感慨不已:比如郁达夫收到走投无路的青年沈从文给他的求助信,立刻来到了沈从文住的小旅馆,请他吃了一顿饭,又把吃饭剩下的钱给了沈从文,见沈从文身上只有一件单衣,就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了沈从文穿。那可是北京的冬天啊,寒风刺骨,如果没有郁达夫的帮助,从湘西乡下来到北京的沈从文很可能也就活活冻饿而死了。

会面之后,萧红和萧军就和鲁迅一天天熟悉起来。年12月,《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自费印刷出版了,书的样式为32开,正文页,前有鲁迅的《序言》,占了三页,后有胡风写的《读后记》,占了六页。鲁迅在序言中这样写道:从《生死场》,看见了抗日前期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鲜为人知的是,《生死场》这个书名还是胡风给取的。而萧红这个笔名,也是第一次正式使用。

以“荷花淀”派创始人著名的作家孙犁先生曾经这样感叹:鲁迅先生才是真正的“文宗”,不管是谁,只要出现在先生笔下,都会获得长久的生命。

那时候,初登文坛的萧红也是如此。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生死场》之后,萧红以自己的才华,证明了自己的作品独立于鲁迅之外的价值与存在。即使伟岸如鲁迅,也并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遮蔽住萧红的光芒。

由此,我想起了福克纳的话:作家只需对他的艺术负责。如果他是一个优秀作家,那他就会是完全无情的。他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让他备受折磨,他必须摆脱这种痛苦。但在那之前,他是不会得到平静的。为了完成写作,荣誉、自尊、体面、安全、幸福等等一切都被抛在脑后。如果一个作家不得不抢劫自己的母亲,他是不会犹豫的……从这一点来说,死亡让萧红备受折磨的人生终于获得了平静。

今天,我们不该再以一些无聊的话题去惊扰这颗沉睡在天堂里的灵魂。萧红累了,作为一名作家,她已经完成了自己在人间的“悄吟”,请让她好好休息。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呼兰河传》

作者——

杨虎70后,蜀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居成都附近一条河边,读书,写作,喝茶,晒太阳。

书剑文苑第期

书剑文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sz/62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