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兴国木偶戏蚊帐戏端戏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在哪 http://m.39.net/pf/bdfyy/xwdt/

兴国端戏:一个人的独角戏

在兴国县,对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端戏是他们童年欢乐的见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端戏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濒临消亡的危险。所幸的是,经过兴国县有关部门的努力,兴国端戏已成功入选兴国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

兴国端戏,又称蚊帐戏,是流传在兴国樟木、东村、长冈等潋水东河两岸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戏曲。在老幼寿诞、婚丧喜事、佛法庙会、春节元宵等民俗活动中,都会有端戏演出。

兴国端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历史渊源与提线木偶大致相同,坊间流传有:“陈平先师做傀儡,汉旨天下保万民”的说法。在千百年的流传、演变中,逐渐形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支派。相传,某年间,宫廷举行一次文艺会演,各执事杂役均需拿出节目参赛。其中,有一位“伙头军”,仓促间只能一人独自演出,于是手端木偶,集生旦净末丑包括乐队于一身,竟然大获成功。故端戏艺人称自己的祖师为“伙头军”。由于端戏艺人集各表演行当于一身,且“民以食为天”,伙头师傅不做饭,其他人就要饿肚子,所以,历来都把端戏称为“戏王”,又叫“小王班”,端戏师傅一登台,其他门类的艺人都要停锣歇鼓,让其先行演出。

兴国端戏除具有木偶戏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端戏设备简单,人员精干,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完成。端戏剧目丰富,文学性强,题材有人情戏、公案戏、宫廷戏、武侠戏,也有长书大传本的历史戏,此外还有艺人自编、口口相传的讲书本。其音乐大多唱西皮快慢板、二黄等祈阳腔,风格雅致、古朴、纯真,自成流派;它集民间文学、木偶表演、戏剧曲艺、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于一体,且艺人身兼数职,表演形式极富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民俗文化价值。

日渐衰落濒临失传

兴国端戏兴起于什么时代,已无从考证,据说最早是湖南人根据汉调演变而来的,随着客家人的南迁,这种艺术形式就流传到了兴国,并在当地生根开花有了较大的发展,广受农村百姓欢迎。平日里谁家建房造厅,都要请“小王班”唱上一出。而艺人们则走村串户,送戏上门,长年演出无间歇。在当时,艺人们吃香的,喝辣的,风风光光,而端戏也红极一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日渐现代化的农村,端戏早已风光不再,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兴国县长冈乡石燕村是块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沃土,端戏技艺也较完整地传承了下来。村里的邓承蕊老人,今年已经87岁高龄了,但仍能表演端戏。现在邓老已经把端戏技艺全部传给儿子邓石峰,自己已经不再演出了。据了解,端戏艺人以前在兴国境内的各乡镇都有,如今只能在樟木、长冈等少数几个乡镇才能找到少数几个老艺人,且年龄都较大。由于该行当辛苦,经济效益又差,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影、戏剧日渐繁荣,作为‘小菜’的端戏逐渐被人冷落。如今,随着电视、VCD等进入千家万户,端戏就更难有立足之地了,表演者凤毛麟角。”接受采访时,邓石峰无奈地对我们说,“我是18岁开始跟我父亲学端戏的,此后在各个乡镇一演就是三十年。其间,我打算将演唱技艺传授给儿子,但他也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

让端戏“活”起来

“再不赶紧保护和传承的话,下一辈就只能从书本和影视上看到端戏了。”严峻的现实让兴国县有关部门忧心忡忡。为保护端戏这种极富民间传统特色、具有较大影响的戏种,兴国县依托文化馆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从多方面下工夫,加强对端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在具体的实施中,兴国县采取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的方法,让这一珍贵的民间文艺真正能“活”起来。兴国县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端戏进行研究、搜集与整理,并出版相关书籍,拍摄电视专题片以及相关音像资料,并深入调研论证,从选题、表演技巧、传承发展等环节,分别制订有关标准。现已整理手抄本、油印本等早期剧本80余本。该县还着手建立更健全的端戏培训基地,举办端戏民间传统戏剧培训班,并签订相关合同,落实以师带徒、名师授徒培训计划,现已举办了几期端戏传统戏剧培训班。

同时,兴国县举办了以兴国端戏为主要内容的民俗调演,举行该县首届民间传统戏曲会演,各个端戏戏班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木偶制作和表演技巧。不仅如此,兴国县还创立了兴国端戏文化产业,研究和生产木偶工艺品,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举办兴国端戏民间传统戏剧展演。成立了由该县文化局领导、企业负责人、专家组成的端戏民间传统戏剧保护领导小组,组建了端戏传统戏剧协会,制定了兴国端戏传统戏剧协会章程。兴国端戏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主动适应当代群众的审美和欣赏需求,拓展生存空间和舞台,努力让端戏真正迸发出新的活力。当听到政府加大力度保护、传承端戏时,邓石峰百般欣慰,十分振奋,他相信这朵客家文化的奇葩一定会再度绚丽绽放。

相信不久之后,兴国端戏这一深藏民间的艺术瑰宝又将向人们走来,重放异彩,焕发出勃勃生机。(张声文/图)

与提线木偶的一生情缘

——记省级非遗兴国木偶戏传承人杨振铨

伴随着春日的暖阳,在兴国县均村乡高溪村的古戏台下,82岁的杨振铨戴着老花镜端坐在戏台下,时而看着台上的木偶戏表演,时而给周边的老人讲解剧情。杨振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国木偶戏省级传承人,由于年纪大了,体力吃不消,他已经好几年没有登台演出,但只要村里有木偶戏演出,他便会带上竹椅前去观看。“一口道尽天下事,两手拨动古今人。”戏台上那副对联,极好地诠释了兴国提线木偶戏的独特魅力,也诠释着杨振铨与提线木偶的一生。 

  幼年丧母,跟着父亲跑“江湖”

  杨振铨出生于兴国县均村乡高溪村的一个农民家中,家里是祖传的戏曲世家。从小,杨振铨便对音律感兴趣,常常拿起父亲的喇叭、铜锣玩弄,但真正开始学唱木偶戏是在他11岁时。

  “在我7岁时,我的母亲就去世了,继母也在我10岁的时候精神病发作了。为了更好地照顾我,11岁时,父亲便带着我跟着木偶戏团到处演出。也是在这个时候父亲正式教我学唱木偶戏。”杨振铨回忆起了那一段段往事。

  兴国的提线木偶戏班一般7人左右,演出时,台前一至二人操作,连说带唱,后台三至五人伴奏,而杨振铨就是跟着父亲在后台学习吹、拉、弹、唱、打。父亲的严厉加上杨振铨的勤奋好学,到了16岁时,吹喇叭、拉二胡、弹三弦、唱戏、打铜锣,杨振铨样样拿得出手,成了戏班里的小能手,跟着各个戏班到处表演。

  “在木偶戏团中提线师傅的地位是最高的,其他伴奏的师傅只拿一份工资,而提线师傅可拿两份工资。提线的技术操作难,没有个三五年根本学不下来,而提线师傅也不会随便将提线的手艺传给别人。尽管家里是祖传唱戏,吹拉弹唱打样样在行,但就不会提线。”杨振铨告诉笔者,他开始学习木偶提线是在年。

  那年,杨振铨跟着一个木偶戏班去表演。杨振铨找到提线师傅,表示要拜他为师学习提线技巧,提线师傅看到杨振铨如此有诚心,又有一定的功底,便答应了杨振铨。只是要求杨振铨学习提线的三年里必须跟着他到处唱戏,并且在三年内不给提线的工资,杨振铨一口答应了。经过3年多的学习,杨振铨终于学会了提线,成为了全乡木偶戏团师傅中唯一吹、拉、弹、唱、打、提线六项技能都会的师傅。

  重振戏团,拥有自己的木偶戏班

  杨振铨刚刚学会提线后不久,由于历史原因,木偶戏被禁止演出,许多木偶也被烧毁,各个木偶戏团也解散了。一直到了年,均村乡政府找到杨振铨,希望他能够重新把木偶戏团办起来。

  要把木偶戏团重新办起来,得有资金购买木偶和道具。为此,兴国县文化馆出资元,均村乡政府也出资50元,帮助杨振铨办木偶剧团。杨振铨用这元从别人手中买来了一套旧木偶,但这些木偶只有头和手,没有任何装扮。杨振铨便自己动手制作木偶,利用农闲时间收集各种布料、铁皮、铜片、玻璃和头发,晚上点着灯,自己缝制木偶的面具、胡须、头盔、衣服和制作兵器等各种道具。

  有了自己的道具后,杨振铨请来了以前唱戏的师父,组建了自己的木偶戏班,开始到处表演。“那个时候,每天晚上都有上千人来观看我们的表演呢。”杨振铨告诉笔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木偶戏非常受欢迎,常常还没等鸣锣开演,不管男女老少都带着小板凳全部早早地就坐在戏台下等着开演,那个时候一年的演出场次可以达到场。

  随着木偶戏的火热,越来越多人来学习木偶戏,杨振铨没有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是广收门徒。杨振铨的4个儿子也全被他带着学习木偶戏,杨振铨还亲手雕刻制作了3副木偶道具。在木偶戏最火热的时候,均村乡有十多个木偶戏团,而这些木偶戏的表演者大部分都是杨振铨的徒子徒孙。

  选择坚守,只为技艺传承

  随着电视、电影等多种娱乐方式的流行,观看提线木偶表演的人越来越少,提线木偶戏班的经济效益也逐渐变差,许多木偶戏表演者都外出务工,只有杨振铨一家仍然还活跃在戏台上。

  “外出务工的确赚钱更多,但这个手艺不能丢了,这是文化。”杨振铨说。近几年来,由于年纪大了,杨振铨没有精力跟着戏班到处表演,只有他的4个儿子还在坚守。但只要是有关提线木偶戏的推广活动,不管在哪里,杨振铨都会亲自出马。“人老了,能做一点是一点,只要能把提线木偶戏推广出去、传承下去,多折腾我也愿意。”

  而让杨振铨最为担心的就是兴国木偶戏的传承,由于经济效益不佳,学习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了,特别是愿意学习木偶戏的年轻人几乎没有。而学习木偶戏的最佳年龄就是在十四五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在学校学习,也没有谁会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学习木偶戏,就是杨振铨的几个孙子也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

  “我只希望兴国提线木偶能够传承下去。”杨振铨说。(吕祥宋莉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jz/58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