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经同事推荐,仔细阅读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邹经为萧红写的传记——《波西米亚玫瑰的灰烬》。封面那支红玫瑰和零落的花瓣格外醒目,给人的第一感觉,像是在讲述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书名取得浪漫、凄美、富有诗情画意。“波西米亚”、“玫瑰”、“灰烬”这几个貌似不相干的词汇组织到一起,恰到好处地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你迫切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个情节?
萧红仿佛一个中国的波西米亚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了自由而流浪。除了童年,她不曾有过世俗意义上的幸福。从哈尔滨、北京,到上海、武汉,再到重庆、香港,从异乡到异乡,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每一次抉择,她的人生都有新的局面和境遇,却终究是痛苦比欢乐多。邹经这部萧红传,对传主灵魂的高度深具同情和理解,将萧红一生的苦难娓娓道来,让人们重新发现另一个萧红。
为了写本书书评,我翻阅了骆宾基、葛浩文、肖风、丁言昭、季红真、曹革成、林贤治、叶君的8本萧红传。邹经的文字可念可诵,行文风格朴实亲切,愈往后愈见沉郁悲凉。特别是看完近期热播的许鞍华执导的《黄金时代》后,越发觉得邹经对萧红前后两位男人的描述和评说,慧眼独具。
该书分四部八章,约略隐含着四时八节的季节变迁。第一二章的意象是春,讲述萧红18岁前未成年时的往事。之后每两章的时间跨度大致是4年,分别以夏、秋、冬为主体意象,讲述萧红的“叛逆与爱情”、“文学事业”以及“走向死亡”的人生旅程。萧红仅活了30年半,成年后这12年半的经历,恰可分为时间跨度相当的三个部分。这结构和时间的划分,像是作者写作前刻意的安排,实则自然形成的巧合。
应该说,与萧军在一起的日子,萧红真正品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两人生活虽然潦倒,但精神上是富有的。两人一起吃黑面包就盐,一起合著小说。后来,两人一起去上海,遇到生命中的贵人鲁迅,在鲁迅的提携下,二萧在文坛站稳脚跟。可以说,没有萧军,就没有萧红,就连两人的笔名,也是“小小红军”劈成的萧红萧军。这一点邹经也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但邹经不待见萧军的态度也是坚决的。萧军的冷漠、自私、粗鲁、莽撞、冲动、家暴、出轨、对萧红文学创作的轻视等,都令作者嗤之以鼻。
鲁迅与二萧之间自然有情谊,最初相助,一为文学,二为家国。鲁迅看重二萧的文学才华,为二萧的第一部著作写序并帮助出版,两人也因鲁迅的推荐而为文坛瞩目。鲁迅对二萧,有知遇之恩。另一个原因也在于,二萧是来自东北的青年,他们作品中有东北人民的生活情状,鲁迅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而使当时的读者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