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县黎氏分布村庄
兴业县黎俊一公后裔讲石南土话,现有黎氏人口五万八千人,分布村名如下:
石南镇:塘格村、狮子村、香山村、下垌村、东平村、龙头村、佛子岭村、卢垌村、兴业县县城东安街蓝园村、石南街城里、北门口村、环江坡头村、黎北村、黎南村、新村、庞村北村、庞村南村、战岭村、三联旺村、三联村、附龙村、谭村、谭旭村、周村、东山村、大云村、良冲村、深塘村、金鸡坡村、大路岭村、石古塘唐山村、黎星冲村、葵山村、南乡黄塘村、黎地新村、鸣岗村、东塘村、韦村、泉村、搭竹坪村;
葵阳镇:中江村、木根圩攀龙村、小龙村、三振村、大冲村、陂头村、下庄村、上庄村、坊表村、上泉村、下泉村、古楼村、新楼村、思齐村、北安村、新村、长荣新碑村、沙石村、旧县村、旧城村、跳崆村、大坡村、圣山村、泉江村、新塘村、新里村、杖棋塘村;
城隍镇:城隍村、西村、塘表村、莲塘村、六峰村、立石村、关平村、莲东西村、雷朗村、勒朗村、龙口村、万积村、马村、禄马村、官村、平巷村;
山心镇:郭头塘村、新郭头塘村、大坡村、竹子塘村、都头村、都北村、黎村、博爱大石田村、太平村、寻李村、仙塘村、樟木山肚村、莲南村、赵平村、樟木村、木旺村、东马村、;
蒲塘镇:上寨村、祝底山村、军营村、西寨村石岭坪、旺村、郭塘村;
高锋镇:黎村、永德村;
大平山镇:横塘村、沙山村、仰山村、新屋村;
龙安镇:长田头村、六西村、螺网村、藤冲村、牟村;
卖酒镇:党州村、苍院村等。
——摘自《黎俊一公族谱》(黎开文主编兼电脑制版,此为年12月的数字)
附注:近十年来随着兴业县城的不断扩建,外来人口不断入迁,兴业县人口已从原来九十年代恢复县级建制时四十多万人上升到七十多万人。据年户籍统计数字,兴业县黎氏人口已达近十二万,成为全县第二大姓;黎氏在县城所在地石南镇则是第一大姓。兴业县第一大姓是梁氏,约十三万四千人。原鬱林五属:鬱林县、北流县、陆川县、博白县、兴业县,黎氏人口二十多万,几乎占广西黎氏人口的一半;而其中则差不多有一半聚居在兴业县。卖酒镇、小平山镇原来属于玉林市玉州区,最近几年划归兴业县。
]民国元老于右任的女婿、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的契儿、法国巴黎大学博士、抗日战争时广西省政府顾问、《广西日报》社社长、香港《新生晚报》社社长、《珠江日报》社社长黎蒙,兴业县石南镇大黎村人。
黎朝璟,作材長女,黎蒙侄女,兴业县石南镇大黎村人,生于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年十一月十四日,六十年代遷居香港,留學日本,回國後于七十年代在內地广东省東莞龍崗、沙灣等地興辦電子廠。第一个回内地办电子厂的香港籍商家,历任广西政协委员。年11月“第三届世界黎氏恳亲联谊会副主席”,捐款十万元。卒于几个月前。
艺术大师徐悲鸿女婿、著名教授黎洪模广西兴业县石南镇塘格村26组黎开文搜集整理邮编:电子邮箱:gxxylkw
. 《广西日报》是桂系的机关报。经费来源于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广西省政府、广西绥靖主任公署等号称桂系的党、政、军首脑部门共同分摊。社址在桂林环湖北路,营业大厦新建于年6月,楼层高耸,为各报建筑物之冠。年10月,广西省会自邕迁桂,接收原《桂林日报》改为《广西日报》,于年4月1日创刊,为桂林文化城最先出版的对开大报。在此时期,先后任社长的有韦克成、韦贽唐、黎蒙等3人。他们不独是桂系的少壮派人物,而且与桂系的头领有瓜葛亲。韦克成,永福县人,是李宗仁的外甥,留苏。韦贽唐,容县人,是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夏威的亲戚,复旦大学英文系毕业。黎蒙是兴业县富坤黎春三之子,李宗仁南路起兵时,黎解囊输将,事成,李收黎蒙为义子。黎蒙留学法国,攻哲学,归国后任李宗仁在香港办的《珠江日报》社长,香港沦陷,黎蒙脱险回桂,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主任韦允成调任安徽省民政厅长,李宗仁命黎蒙接任政治部主任职,黎以不善当官,尤其不善当军官为由却之,后改援为《广西日报》社长,于年3月到职,李宗仁还给黎蒙有办事和任人自主权的承诺。报社各部主要负责人先后有总编辑韦容生、莫宝坚、黎蒙(兼),副总编辑周歧兴,编辑部主任姚苏凤(兼副刊编辑)。总主笔俞颂华,撰述莫乃群、张梓生、曾育群、金仲华、刘思慕、张锡昌、傅彬然、秦柳方、杨承芳,特约撰述胡愈之、张铁生、李四光、千家驹、周伯棣。采访部主任先后有张洁、谢落生、刘火子、陈子涛、陆君田(兼编辑),记者萧钟琴(女)、陆君田(兼战地特派记者)、韩北屏(兼战地特派记者)、苏媞(女)、杨曼秋、张兆汉、陈如雪(女)、陈子涛、严杰人、吴紫风(女)、黄墅、黄野芸、王坪、莫崇卿等。先后任副刊编辑有艾青、陈芦荻、姚苏凤、马国亮、张吻冰、韩北屏,编辑有黄志勋、李兴、廖启琨、蒙圣华、钟淳、陈说、楼栖、胡明树。经理部经理林智华、陈雪涛,副经理司徒创、陈廷、杜光华、朱旭华(兼周末版编辑)。
抗战前期,基于当时形势,桂系抗日是积极的,国共合作也比较积极的,和蒋介石存在一定的矛盾,作为桂系喉舌的《广西日报》,大抵上受桂系政治态度的制约。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华日报》桂林航空版和《救亡日报》相继停刊,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被迫撤离,桂林的文化救亡活动转入了低潮,桂系为大势所迫,在蒋介石的压力下,转向反共的立场,但是广西没有把事情做绝而留有余地。桂系新闻传媒的代言人黎蒙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多一些。此时,他不但罗织了更多的香港、上海逃难来桂的进步报人。如俞颂华、金仲华、张锡昌、秦柳方、杨承芳、傅彬然、刘思慕、胡愈之、张铁生、千家驹、李四光等,其中有共产党员,也有救国会成员,都礼聘为《广西日报》评论部撰述、编辑、经理等部的主要负责人,或用一批假名向广西省政府田粮处领公粮接济困难的文化新闻界朋友。还容许中共《广西日报》地下党支部的存在,并为记者陈子涛因揭露广西警卫团聚赌被扣上红帽子、致遭扣押一案调解获释(后来陈子涛成为《文萃》三烈士之一)。这些情况,体现了《广西日报》所持自由开明的政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和国统区其他党政机关报面对反动权贵只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摆设保持一定区别,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拓宽电讯网络,广撷天下大事
《广西日报》登载的国内国际新闻,除采用中央社统一发的电讯稿外,还自设电台,以谢东闵为主任,收听美国之音、路透社、塔斯社等播发的、以及美国和英国大使馆新闻处发布的新闻,另聘请三个美国人收报,谢东闵还负责收听日本电台和延安新华社的广播,改头换面,以“本报特讯”见报,开省内报纸自设电台收听国际新闻之先。由于信息收集面广,不仅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也打破了中央社对新闻报道的独家垄断,扩大了报纸的信息量,这无疑加强了版面的民主自由空气,体现了报纸开明的政治态度。
二、出色的评论撰述
《广西日报》礼聘知名的民主进步人士为评论部撰述达15人,他们始终掌握了报纸的社论和每周一篇的星期论文,他们按各自的专长分担任务,例如金仲华写政治时事问题,傅彬然写文化教育问题,张锡昌、秦柳方写经济问题。写出的文章观点明确,文笔生动,在读者中有很好的反映。当时报纸社论和报道老根据地消息,往往用曲笔或用代名:如老解放区用没有人欺负人的地方代替,马克思称卡尔、列宁称伊里奇等,自觉地按照党的统战政策写出既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大方向,又符合桂系政治态度的文章。
三、琳琅满目的副刊
《广西日报》副刊,先后有《桂林》、《血花》、《南方》、《漓江》四个刊名。办得有特色、受读者欢迎的则是艾青主编的《南方》和陈芦荻主编的《漓江》。《南方》于年12月21日创刊,年9月12日停刊。该副刊始终掌握在进步文化人手里,郭沫若、巴金、夏衍、田汉、周立波、艾青、艾芜、周钢鸣、邵荃麟、林林、司马文森、端木蕻良、舒群、欧阳予倩、焦菊隐、王鲁彦、楼栖、韩北屏、林焕平、黄新波、刘建庵等一批进步作家、艺术家、画家为该刊撰稿,是一张以左派面目出现的文艺刊物,对宣传党在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和推动抗战文艺运动的发展起了杰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