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老师摄影作品)年以前的半个世纪里,德占期日占期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敌伪政权乃至国民政府,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来了不同肤色不同气质的风流人物。
国父孙中山肩负使命匆匆来过几日,启蒙家蔡元培从大清帝国的地盘上逃亡到了德意志帝国庇护下的青岛。
十年后的年,流亡海外16年的康有为来了,他的批评“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成了几代青岛人引以自豪的绝句。“五四”前,宗白华在德华大学求过学。
左翼的右倾的域外的宇内的文化人来往的很多很多,惟独先生没来过。
青岛,鲁迅没来过。
德国人福柏19世纪末来青,医院。医院在过去为了医院。
德国传教士尉礼贤年在上海路建造了中国最早的中学之一“礼贤书院”,也就是今天的青岛九中。
尉礼贤率先把《论语》《礼记》《周易》等中国典籍翻译成了德文,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年,英国人帕默写了《青岛》,世界从此真正知道了在东方在黄海之滨有一个美丽城市叫TSINGTAO。
年以来,陆续来了许多逃难的俄国人,老青岛沿海一带也陆续有了优美的琴声和动人的歌声。
年夏天,康有为在汇泉湾畔享福于“天游园”。传奇人物杨度两度抵青。大名鼎鼎的梁启超没有来观光没有来看他的老师。
先生那时在京城了忙着办刊物忙着他最紧要的事。也没空暇来。
青岛,鲁迅没来过。
年,由于头一年的辛亥革命,更由于老天的旨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完蛋了。
从京都里的王公贵族高官大吏到各个省份的封疆大吏再到天高皇帝远的那些七品芝麻官,有头有脸的有名有姓的逊清遗老带着他们的珍宝携着他们的家眷一路浩浩荡荡的奔到青岛。准确的说,他们是纷纷扬扬的逃到了原本不适宜他们居住的有海有雾有自由的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有来历的人士大约有一百几十多个。他们的豪宅别墅在今天还有一些在老街上残喘着。
当然,也有许多极具审美趣味和历史价值的老宅老楼老院子随着时世的变故被毁了。
蒙古王爷升允在沂水路上的王府还在,只是朱颜改。两广总督周馥的几出别墅在安徽路和太平角还有两座。
但与老照片上的模样已不大一样了。
一心妄想复辟的辫帅张勋的故居也还在,多年来早已成了一所学校。我曾在里面讲过摇滚乐。
先生没有钱置地,也不愿与他们为邻。我想。
青岛,鲁迅没来过。
年夏天,《青岛时报》总编辑顾随邀请冯至陈翔鹤陈炜谟等文友来避暑谈艺。这帮“浅草社”的同仁在夏天的青岛为明年的“沉钟社”埋下了伏笔。“沉钟社”以及刊物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界是一股清流,有纯文学倾向。
文学的顾随在辉煌的30年代的青岛到来之前,默默地坚守和启蒙了年轻的岛城的文学事业。
陈翔鹤后来与湖畔诗人汪静之同教于“市立中学”,培养了一批文化学子,这是后话。
再后来,陈与汪先后都写文章回忆了在青岛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和光辉岁月。
后来的后来,顾随离开青岛后,成了一代词学大家和教育名家,他的学问被海内的周汝昌和海外的叶莹嘉所传承所光大。
先生在北京在厦门很忙很忙,没有工夫来。
青岛,鲁迅没来过。
年,对青岛对中国文化教育界都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年份。
秋天,国立青岛大学即两年后的山东大学诞生了。
校长杨振声和教务长赵太侔以他们的魅力引来一长串耀眼夺目的俊才精英。
闻一多,梁实秋,丁西林,宋春舫,孙大雨,黄敬思等名家教授。随后而来的还有沈从文游国恩赵少侯萧涤非陈梦家罗玉君方令孺等文坛翘楚。
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胡适,冯友兰,顾颉刚,罗常培等学界泰斗接二连三的来游学来演讲。
年。朱自清从欧洲直奔青岛,住在了观海二路上的王统照家,他参观了青大拜访了杨振声。
青年巴金从上海也到了青岛,他住进了福山路沈从文的家。
年,洪深和老舍先后来青,一个在大学教外文,一个在大学教中文。
随后,台静农也从北京进了山大教书育人。36年,台静农在学校主持了鲁迅追悼会。
臧克家,赵瑞蕻,徐中玉等诗人作家从这儿毕业从这儿扬名从这儿上路。
文理科教学和海洋以及气象科的研究走在中国的学术前沿。
30年代的青岛,当之无愧的是一座中国文化重镇。大马路上一不小心就碰上一个文人,小巷子里一不留意就撞到一个作家,老楼洞子里时常与某个名记名编擦肩而过。
20多年前,我就是读了郁达夫的游记知道了一点民国青岛的。我脑子里一直装着他描绘的景致。
近些年,我就是闲翻苏雪林在35年的青岛游玩时写的《岛居一月记》晓得了一点老城风情的。
30年代的上海滩特繁华特复杂,先生很累很累,他一直没来过。
青岛,鲁迅没来过。
新文化运动一流作家最早与青岛发生关系的一定要数王统照了。
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老母亲就终老于青岛,年,王统照生活在了青岛。
于是,观海二路49号的小山屋成了南来北往的骚客们的驿站。
于是,观海二路49号的小山屋也成了青岛本土文青们的朝拜地。
年后,中国诗歌会在青岛设了分会。由青年诗人蒲风,王亚平和袁勃主编的《诗歌周刊》发往各地影响全国。
王亚平的《青岛的夜》,蒲风的《青岛》以青春般的诗句讴歌了徐徐海风的青青岛。
沈从文,老舍等著名作家在青岛期间谱写出了他们的代表作。
中国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由洪深在青岛造出。
在全国有影响的同仁刊物《避暑录话》于年夏天创刊。
共同编辑的有12人:洪深,王统照,老舍,臧克家,孟超,王亚平,吴伯箫,赵少侯,杜宇,王余纪,李同愈和刘西蒙等。一共出版了10期。
著名的汉园三杰卞之琳,何其芳和李广田在莱阳路的一间老房子里迎来了36年的曙光。
随后,颇有口碑的现代诗集《汉园集》问世了。我始终相信冬天的青岛给了他们言简意繁的灵感。
年夏天,萧红萧军伉俪从失陷的东北流亡到了自由的青岛。
他们在观象山前一座朝南偏东的小楼里写就了《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他们就从这儿给上海的鲁迅写的信寄的稿。
先生支持青年们的信仰,先生担心青年们的安危。其实,先生早就海口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哪家最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