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
萧红
当我死后,或许我的作品无人去看,
但肯定的是,我的绯闻永久流传。
民国四大才女中,我尤爱萧红。
萧红的作品里,我只读过《呼兰河传》,但读完便惊为天人。这种才华,在现代女性作家中,唯有张爱玲可以一比,其余均不在同一层次。张爱玲笔下的是男女间的情爱,而萧红笔下的生活,写得冷硬、精准、苛刻,有钢针式的穿透力,轻轻一捅,就能挑破疮痂和脓包。
萧红一生魂牵梦绕的故乡——呼兰河
我更愿意读的是萧红和祖父的故事,因为那是《呼兰河传》中最柔软、最温暖、最动人的部分。看得出来,后园里的一草一木,四季气象,她和祖父在园子里的点点滴滴,既是她儿时最幸福快乐的美妙时光,也是后来颠沛流离、不断的情感与身体疼痛中,最深情温暖的恋念。但是除了这个故事外,其余部分大多是灰黯、甚至是残酷的,尤其是“小团圆媳妇”那部分太沉重,满纸都是萧索悲凉。
萧红故居后花园,图中塑像为萧红和祖父嬉戏的场景。
我不禁感叹,写出《呼兰河传》时,萧红只有29岁,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生,才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
1.
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17岁时,萧红在哈尔滨读中学,当时日本人在哈尔滨修铁路,萧红和思想先进学生在街上游行,保护路权。家人不想让她继续读书,便安排了一桩婚事,男方是军阀老汪家的儿子。可她还想继续读书,便与表哥离家出走成为“北漂”,在北师附中做了几个月学生,收获的是家人与之断绝关系。走投无路之际,她逃婚的对象追到北京,于是两人回到哈尔滨同居,怀孕后,未婚夫把她抛弃。又因积欠不少房租,她几乎被房东卖入青楼,幸好投书报社,得到救助,并且遇到当时是报社编辑的萧军,萧军被萧红气质和才华所倾服,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黄源、萧军(中)与萧红(右)
萧红开始了人生中最美妙的一段旅程,她的爱情似乎趋于圆满,她的写作才能迅速得到鲁迅认可,她成了名满中国的左翼女作家,才华成就直逼丁玲。然而萧军这个“直男癌”,轻易地爱上了别的女人,并且不允许萧红的嫉妒;最让萧红难以接受的是家庭暴力,无论是从身体上的施暴,还是从言语上对其作品的蔑视。
萧红离开萧军后,选择与另一位东北文艺青年端木蕻良结合,端木蕻良修养好,好脾气也好,不过难免临事犹豫,缺少担当。当她不再是一个男作家的附属品,准备在写作上大放异彩时,偏偏事与愿违,长期的流亡和写作,还有两次非正常的产子终究拖垮了她的身体。
萧红与端木蕻良
病情一日日加重,医院,后被诊为喉瘤,手术需要开刀,此时的恋人端木蕻良迟迟不能做出决定,萧红只得自己拿定主意,等医生开了刀后,才发现先前是误诊。
恰逢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医院间辗转,萧红本就虚弱的身体,已然经不起四处奔波,加之伤口感染,难已愈合,她命悬一线,一代才女撒手人寰,时年31岁。
年,萧红与端木蕻良搬到九龙乐道8号。
(图为乐道8号街道旧址)
2.
你知道我别无所求,我只想有个安静的环境写写东西。
萧红真正为当时人们所知的时候,正值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中间阶段,此时文艺大线条分为“左翼、海派、京派”三条主线,最关心“民生与战斗”的左翼文学逐渐成为主流文学,左翼主张文学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紧跟政治、高举爱国旗帜(鲁迅、胡风、茅盾、郁达夫为代表人物)。
然而萧红的态度是“我只想有个安静的环境写写东西(政治我不car)”,萧红心中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她的文学理念超越了救亡、爱国、抗日的单线思维,因此不能被同时代人所理解,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她的作品早已征服了世人,莫说七十年,哪怕七百年后,她的作品仍值得称赞。
《黄金时代》中饰演萧红的汤唯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之乱世佳人》里说:“所谓不安分才是左翼,萧红是左翼作家里最能‘作’的一位”。的确,按照现在直男们的标准,萧红条条都不在“好姑娘”的点儿上,她这人活着的时候眼里一点儿没“别人”,自个儿先痛快了再说,心里眼里是自己,她爱自己,恨自己,为自己生,也为自己死,她的人生虽然艰苦多舛,但不失潇洒。
其实,即便不与同时代的任何一位女作家们去比较,萧红本身都不再仅仅是被“桃色绯闻”缠身的女作家。当一个年轻的女作家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是为中国大地上的底层立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能说她“作”吗?
3.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萧红听了她父母的话,跟官僚的儿子结婚了,可能她一辈子反而平安无事。但是她一旦说我要出走,我要跟我表哥好,我要跟萧军好,她确实过得很苦,因为她选择的男人最后都抛弃了她,所以她选择自由的过程其实挺悲惨。
身为女性,萧红要承受的艰辛,远比同时代的男性要多。但这并非全部是女性这个性别给她的,更是这个男权社会的所谓约定俗成的观念的压迫。即便萧红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穷困,但她依然不能在那些和她一样的新青年中得到足够的基于对她个人价值的认同之上的尊重。在很多场合,她被称为“萧军的夫人”,而非“萧红”。萧红的“折腾”正在于,她不甘为任何人的附庸,她是她自己的,她要以个体的名义,去开拓更多的自由。所以,她如飞蛾扑火般追求自由,终于以身殉之,求仁得仁又何怨,谁又能说这是一个悲剧?
电影《黄金时代》预告海报
但我还是愿用“悲剧”这个词语,只是觉得,萧红穷其一生,并没有找到一个能真正理解她爱她的人,她对自由的那种生命冲动本身带来的追求,没有人能够理解,她活在了时代的前面,这才是她最大的悲剧。萧红仿佛在用她的一生,诠释这句话:“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可以决定怎样爱,怎样活。”
4.
萧红的《呼兰河传》第三章中,有一段名言,就是“黄瓜愿意结一个黄花,就结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果实就结一个果实,如果什么都不愿意,也没关系。”这也是电影《黄金时代》结尾出现的字幕,我觉得特别能够概括萧红的一生,因为这段话让萧红经过颠沛流离的一生之后,重新回到她生命的原点,那个曾经给过她为数不多的温暖的、爱的大宅子的后院,她和她的祖父一块度过四五年的时光。我个人特别白癜风能彻底治好吗怎么样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