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在民国这样一个激越涤荡的大时代,几个集世间钟秀灵毓于一身的女子,是分别怎样用爱情的火焰照亮自己乃至整个时代的,但无论是萧红飞蛾扑火的壮烈、陆小曼刹那烟火的绚烂、张爱玲凋谢花火的悲凉、丁玲风中野火的不羁、林徽因温暖炉火的坚强、还是张幼仪涅槃之火的重生,慕棉最终想说的还是,“她们每个人身上,或许都或多或少的有今天的你我她的影子。以史为鉴,或可映照自身。”
也许,爱情,就像是火焰,或点亮了有些人的路途,或燃烧了有些人的青春,或吞噬了有些人的生命。此番,就不妨试上高峰窥皓月,去看看,那民国情事里的几把不同颜色的焰火。
飞蛾扑火萧红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有种爱情,是飞蛾扑火。在民国,飞蛾扑火的爱情,似乎尤其多。也许,是因为民国那种激荡的大环境,那样热烈的想要突破旧时代的氛围,几千年压抑的情感在一个时代瞬间的喷发,让人们尤其向往爱情,也高估了爱情能作用的范围,因而又尤其缺乏理智。有人说,爱情本就是盲目的,理智就不是爱情了。我却不以为然,爱情发生的时刻也许是盲目的,但面对爱情的态度却不能缺少理智,否则,只会在现实的柴米油盐中,扼杀了爱情本身。
萧红,就是这样的一个为爱奋不顾身,却从始至终爱得懵懵懂懂的女子。萧红的文字,我是极爱的,爱极了,倒有一种心疼。她的文字如同孩子,活泼泼的跳脱着,充满了一种真性情。对现实的残酷,也信手拈来的写,写的淡然,痛在心底。这是她性格的两面性。她的真性情中,有着孩子的一面,而这一面,也跟她一生情路坎坷的悲惨命运息息相关。从心里说,我是为萧红惋惜的,因为一次又一次的爱情中,萧红的情商似乎并没有得到增长,一如旧时天真模样。从为表哥逃婚到与被逃婚的对象汪恩甲同居怀孕被弃,到与萧军同居,再到二萧离婚,与端木葓良同居,每一段感情都是伤,这里固然有遇人不淑,每个男人都有每个男人的问题,可是萧红自己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这一切与她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呼兰河传》中,萧红回忆了儿时的快乐,然而所有的温暖和爱都是来自祖父的。祖父去后,这些就都跟着掩埋进了黑土地,剩下的是父母的冷漠以及继母的难以相处。也许,在内心深处,萧红到死,都始终是个渴望爱又缺少爱的孩子,在奋力的伸出手,想抓住一丝温暖。所以,她不能没有爱情,爱情对她来说,是掩盖内心伤口的药。年轻的时候,也许人们都犯过这样的错。我们总以为爱情可以战胜一切现实问题,然后,就不得不在血淋淋的教训里学习到,爱情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你要如何去面对自己的爱情,才是问题的关键。爱上一个什么样的人,将面临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自己是否能够做好准备去适应这种随之而来的生活。充分考虑到这些,不是变得“现实”,不是不懂爱情,恰恰是能够让爱情走的更远的基本保证。爱情的发生也许只需要一瞬间,然而,要想走得远,却需要理智的思量与长久的付出与努力。当然,也许你会说,你要的只是一季繁花的烂漫,那么,你也需要打理好自己的心,做好十足的准备面对流水落花春去也之后的天上人间。而也许大多数人,都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潇洒。那时候的萧红也一样,她还太年轻,还沉浸在被爱情拯救的美丽幻梦里,结果就是一次次饮鸩止渴。一个又一个男人,只要稍稍爱情燃起的希望,她就奋力的扑上去,她如此努力的去爱,以图弥补自己内心那个无底的黑洞。然而,当一个人无法触碰不敢触碰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也同样无法看到对方的真实。她只是要爱,要爱,要爱。于是,一次次的收获遍体鳞伤。然而,她没办法停下来,也不能让自己停下来,即使她想不通自己的人生到底怎么了,还是要继续这种模式。也许,尝试着去抓,内心还有一点点的期盼,一点点的希望,不抓,她就彻底无法面对这荒芜的人生了。每一个独处的暗夜里,都是冰冷的荒凉,她的心,似乎在祖父去后以变成了一片荒漠,随时需要爱情的浇灌和滋润。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渴望着一根火柴的温度,哪怕最终还是会冻死,那个美丽的幻梦,总聊胜于无。然而,这样的萧红却又是顽强的,她经历过人间一个又一个最惨痛的悲剧,饥饿疾病死亡,种种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在萧红的一生里如影随形,然而,病弱的她,却又从不曾真的被命运打倒。她在以某种自己的方式,在冰天雪地的裂缝里,长出嫩嫩的枝条。她的小说与散文都独具一格,别开生面。深入描写社会之痛,也超越了很多女性作家的视角,而她的文学成就,鲁迅先生评价超越丁玲,可谓实至名归。萧红说,我将孤寂忧悒以终生。这是对她一生的概括与写照。为其心痛之余,也不免感慨,要有多么大的勇气,才可以一次次受伤,又一次次的飞蛾扑火。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令人动容。每一次,她都爱得粉身碎骨,似乎万劫不复,每一次又抖擞精神,再次投入爱情的怀抱,直到生命之火,在爱情的熔炉里,完全耗尽,彻底熄灭。佳人香消玉殒,留下的只有万古情愁。萧红,是扑火的飞蛾,用生命燃烧了爱的火焰,用文字,记录了时代的悲歌,描写了时代的浮世画卷,却终究没能温暖自己的心。
刹那烟火陆小曼陆小曼南唐北陆,绝色倾城刹那烟火般的爱情,不知是因短暂而炫目,还是因过于炫目而短暂。爱情的姿态与结果,也许是一种互为因果的成全。这样的爱情,我想到的一个女子是陆小曼。陆小曼是北京城不可不看的一道风景,这是胡适先生的评价,可见当年陆小曼的风采。然而,陆小曼却爱上了徐志摩,从此,这刹那的烟火,燃尽了诗人的生命,也付上了美人大半生。
爱情的火花擦出的瞬间,是没有理由可讲的。风姿绰约的陆小曼遇见了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于是,电光火石之间,爱情就这样降临了。他们不顾种种现实阻挠,冒着不被所有人祝福的天下之大不韪,离婚再婚,不能不说是有极大的勇气的。然而,在爱情的冲击波里眩晕的他们,也同样没有去考虑和设想到,他们究竟要怎样一个未来,为了这样一个未来,彼此又能够付出多少心力。陆小曼是豪门闺秀,从小锦衣玉食,长大后又是有名的交际花,前夫亦是贵俊。所以,她一直生活在优渥之中,从这点来讲,她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生活的孩子,并理所当然的被照顾着,而不是一个可以独立承担家庭女主人角色的成年女子。而徐志摩是教书先生,徐家虽也是望族,跟陆家却并不具可比性,何况离婚再娶的徐志摩也不可能得到家族的任何支持。这样的差距,两人要如何跨越?经历过离婚风波的陆小曼,开始被社交圈排挤,从前的众星捧月转瞬成空,而生活的现实,却接踵而至。很显然,她没有做好面对这种清苦生活的准备,也同样显然,徐志摩也没有做好供养这样一位妻子的准备。不能单纯说,陆小曼是个追求物质的人,或者是个拜金的女人,她从小就生在长在那样的环境里,的确是很自然的习惯。同样,也不能说,徐志摩没有为家庭为爱妻尽心尽力,事实上,他已经几乎透支了自己。然而,对陆小曼来说,也许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基本生活需要,对徐志摩来说,却要拼命工作才可能满足她,这就是现实。面对现实,要么是双方清醒理智的意识到这种差距,然后努力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去互相适应,要么就只能是在自我情绪化里互相埋怨,越走越远。前者,是智者所为,后者,却是大多数人面对现实生活所能做出的基本反应,一如今天的童佳倩和刘易阳。也许,从情感来说,他们依然爱的狂热,然而,却无法掩饰面对柴米油盐的摩擦,也不可避免的开始了吵吵闹闹,有了这样那样的隔阂。福不双至祸不单行,陆小曼因病痛又染上了鸦片,这更让两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他们会有怎样的结局。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夺去了徐志摩的生命,却唤醒了陆小曼的勇气。此后,她洗尽铅华,荆钗布裙,一生致力于整理徐志摩的文稿,并留下了几多画作,因为那是徐志摩欣赏她做的事情。也许,这是一种遗憾,可对陆小曼来说,未尝不是一种救赎。陆小曼是美女,也是才女,在那个时代几乎公认,甚至有“南唐北陆”之雅称,其风头整个北京城一时无两。然而,陆小曼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却很难讲,她的确是聪颖的,是出众的,她是社交圈里的宠儿,是众多男人心中的女神,是被热捧的对象,她也享受这些。然而,却也只是如此而已。有才华,可以是通音律,擅诗词,工丹青,能歌善舞,通晓多国语言。然而,有才华和一个人拥有独立自我的程度却不一定必然相关。陆小曼这样的才女美女,是民国社会风景中的一道美丽点缀,然而却只是点缀,她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自己。没有独立自我内核的才华,就如同水中的浮萍,终究没有一个着力的点,只能随波而流。民国女子的革新解放和要求独立中,时常普遍带着这种两面性。一方面时代允许她们去展现自己,她们也急于冲破所有封建的桎梏,然而,另一方面,她们的独立,却并没有一个足够有力量的自我内核。所以,徐志摩的离世,也许恰恰从某种程度上,成全了他们的爱情,留下了一个尚可足够回忆的美好,也成全了陆小曼之后的人生。虽然难,虽然苦,却终于脱离了鸦片的缠绕,脱离了虚幻的浮华,有了沉淀下来的可能。也许,徐志摩在天之灵,也是要安慰的。爱情,也许真的很奇妙,有些成全,你永远无法知道它会以怎样的方式完成。那爱情刹那的烟火,绚烂了年轻陆小曼的夜空,也成全了她不一样的后半生。
凋谢的花火张爱玲张爱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许,女人面对爱情多少都有点飞蛾扑火的冲动,比如萧红,比如陆小曼,如果她们安安稳稳做自己的少奶奶,也就不会有这后面的种种波折了,可人间也就少了许多佳话。然而,对爱情飞蛾扑火之后,她们又是有种种差别的,萧红是撞了南墙也不会回头的典范,在爱情的道途上,屡败屡战,到死也依然保有一个孩子对尘世的眷恋与热情。陆小曼是被不可抗力击中,瞬间天塌地陷,经历了这样的人生大转境,因而,反倒有了生命的一重不同境界。而同样为爱情飞蛾扑火的张爱玲,却又不同。
张爱玲,如同绽放在时间荒野里的玫瑰,散发着孤寂的芬芳,也长满了尖尖的刺,让人不敢轻易靠近,亦不敢随意亵渎。张爱玲是世故的,她的世故在她的文字里,她也是孤独的,她的孤独在她内心的最深处,可她,还是偏偏遇到了胡兰成。
说起成长环境,张爱玲和萧红有点类似,都是冰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张家是名门,却是落魄的贵族。萧红尚有祖父疼爱,张爱玲却似乎连这点温情也不曾得到过。所以,张爱玲的文字,总是带着华丽丽的贵气,却又充满荒凉。她似乎是萧红的反面。爱是什么?对张爱玲来说,也许,爱,本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她不敢相信爱情,甚至也不相信亲情,大概甚至可以说,张爱玲对人性是悲观甚至绝望的,她几乎不大相信人性,一如她每一本小说中所描绘的那般,那种世事之冷,深入骨髓。
然而,爱的温度,没人可以拒绝。越是用冰冷的外壳包裹自己的人,越是无法拒绝那似乎唾手可得的温暖,张爱玲也不例外。当爱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霸道的打开了她的心扉的时候,也许她有点无奈有点无力,有点无助有点恐惧,又有点欣喜有点雀跃,无论如何,却别无选择。张爱玲,未必想要去爱胡兰成,可是,她还是爱得低到了尘埃里去。
张爱玲的文字,素来刻薄而尖利,对人有一种无情的严苛,一如她的性情。然而,她对胡兰成,却不能不说是宽厚的。也许,这就是世事的无奈之处,那些表面看起来凉薄的人,内心也许恰恰藏有一团火。因为知道自己有这一团火,平日里,更不敢把那火打开,害怕烧了自己,最后尸骨无存。可是,总还是会在某些时候侥幸得想,也许并不会呢,也许,这火花经过那惊心动魄的碰撞,可以化作明亮的星星,照亮自己孤寂的夜空。张爱玲,如同每个想要爱情的女人,把心里的那一团烈烈燃烧的爱之火,就这样轻巧地付与了胡兰成,然而,胡兰成却是真正的薄幸,短暂的温情过后就是背弃的冰
冷。她本就躲在壳里,她本就不想去爱,好容易打开了一扇心门,却如同当头遇了棒喝,如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那种绝望可想而知。从此,这火只能熄灭,死灰再
不能复燃。以往,这火星在心里悄悄的存留着,还可支持着她那看似凉薄的文字,一篇一篇从笔下出落得华美而哀伤。可这之后,只剩下冰冷的张爱玲,独自守着凄清的夜空,再不见星光。
诚然,张爱玲的性格中,也许有太多的不安全感。然而,我依然感念于张爱玲的慈悲。也许,说张爱玲慈悲,有着某种违和,好像她的文字从来与慈悲不相干。然而,去感受她的心,她的凉薄就只是一层盔甲,看起来带刺儿,似乎拒人于千里之外,其实不过是一层衣而已。内里的柔软和慈悲,一直都只是被包裹在了那盔甲里而已。无论张爱玲的文字,看起来有多么冷酷,无论字里行间的她有多么绝望,可是她在遇到爱情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却都留着一丝慈悲的感念。她为胡兰成尽了最后一点心力,之后,再不拖泥带水,从此,一刀两断,恩断义绝,并绝口不提往事。
爱恨情仇,恩恩怨怨,又或者云淡风轻,两不相干,都这样一起带到了坟墓里,若要猜测,就随后人去猜测吧。这是张爱玲的性格,也是张爱玲的选择。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花火凋谢,只余凡俗一女子,独自对着异乡的夜空,缓缓老去。
风中的野火丁玲丁玲惊世骇俗奇女子从来不是她攀附了爱情,而是,爱情,是她用来燃烧自己的生命之火的一种方式。她的生命,在爱情中,掌握了主动。因而,爱情也成全了她的生命。
写了前几位的爱情,似乎都带着种种底层的悲伤,然而,民国女子惊世骇俗者的确不乏其人,对爱情追求的跳脱也着实令人惊叹。最令人惊叹者,当属丁玲。丁玲跟前面几位不同的是,她有一个很强大的母亲。她母亲是位知府千金,当然她父亲家世要比千金更千金些,方才在当年的时代配得上她母亲。而比她母亲身家更强大的是她的心灵,这位千金母亲,在丈夫在世时,就掌管家族财务,又在丈夫去世,自己寡居的情况下,去注册了女子学堂上学读书,可谓民国辣妈。由此可见,家庭对人的影响之大,这样一位新时代的母亲,大约才培养得出这样惊世骇俗让我等凡夫叹为观止的一代奇女子。
从早年与两位表哥的情感纠葛,到与瞿秋白王剑虹之间复杂的多角恋,再到对胡也频倾心,对冯雪峰移情,丁玲一路爱的火辣,追的直接,这情感如同风中的野火,一路令诸位男主角应接不暇。尤其是在丁玲提出与胡也频和冯雪峰两人同居的时候,估计这两位男士多少还是吓着了的。这姑娘,怎么就如此泼辣大胆,对数千年的情感规则视若无物呢?可这姑娘,的确觉得很自然很正常,一如她一贯的我行我素理所当然。
而丁玲与胡也频在一起的理由更是有趣,据说是因为别人都传他们的绯闻,于是姑娘一生气,好,姐就同居给你们看!于是,就这么着同居了。丁玲这种行事方式,还真是够魏晋风骨的,一般人接受不了,也学不来,自己就过不了自己这关,可她偏偏能当这是天底下最正常的事儿一样来做。
胡也频就义后,寂寞的丁玲遇到了冯达。风中的野火是不会止息的,它迅速蔓延,感染了这位看似温文儒雅的男子的心,两人迅速同居。然而,丁玲是左翼联盟的作
家,冯达却是戴笠的手下,这个关系基本可以相当于老鹰逮到了兔子,而丁玲事先居然对冯先生的工作一无所知,于是,就这样被软禁到了南京,三年里过着没有人身自由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期间还育有一女。
之后,大约就是众所周知的了,“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丁玲光荣的到了延安,而且得到了几乎最高级别的接待,还有主席亲赠的诗篇。能有此殊荣的,前后数数据说也没几个人。这时候,丁玲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嫁给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名不见经传的陈明,而正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此后的文革中一直陪伴和守护着她,并陪伴了她以后的人生岁月。不得不说,关键时刻,丁玲还是有巨眼识贤夫的能力的。
至此,丁玲的情事算是告一段落了,当然这是正史,那些传说的花边绯闻,就暂且忽略不计吧。丁玲,这把风中的野火,最后安然回归到了灶膛里,并得了后半生的俗世温暖。
对丁玲最大的印象,大概就是这种不羁和强大的自信,尽管有时显得莽撞,有时又显得自信过头,但的确也实在令人不得不叹服。也许,有些人,你未必赞同她,却不能不欣赏她,丁玲就是这样一种类型。且不说在民国,即使今天,也少有女性有如此强大的自信心与对自我的确定和认同。当然,丁玲的自信也并不是盲目的,盲目自信自大那是凤姐。丁玲的自信,看似无理,却一直有她的文学天分和背后大智若愚的某种智慧在支撑。所以,她是野火,也未必对感情有周全的考虑和对自己的选择付出长久的责任的思量,然而,却每每能够出其不意,化险为夷。
也许,丁玲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看起来是风中的野火,桀骜不驯,其实却始终有着自己的方向。
温暖的炉火林徽因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飞蛾扑火,注定了情殇;刹那烟火,绚烂过后,唯余追忆与感伤;凋谢的花火,如同熄灭的炭,屡屡青烟,传递着无声的悲凉;而风中的野火,洒脱随性,一般人却恐怕实在有些消受不起。也许,作为普通人里的普通人,我们始终渴望的都是温暖绵长的炉火一般的爱情。
拥有这样一份温暖的炉火般的爱情相守的人,在民国,也并不少见。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冰心和吴文藻,想到了钱钟书和杨绛,也想到了鲁迅和许广平,然而,最后的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写另一个人,那就是林徽因。林徽因和陆小曼在近年来,几乎是被写俗了的两个民国女性。然而,写到这里,还是会觉得无法避开她们,只因她们身上的那种独特的代表性。
林徽因的确是个独特的女人。她曾说过,温柔要有,但决不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其性格可见一斑。那样看起来柔柔的,却实际绵里藏针,有着自己的主心骨。这样的女子,在民国,并不多见。世人了解她,大多关心她和徐志摩的爱情,关心她绵软柔美的诗歌,然而,她的成就却不在文学,诗歌、译作于她,也许只能算爱好。她大约甚至并不觉得自己算是文坛的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她就选择了学建筑,并且真正为之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和心血,成为中国建筑史的拓荒者。
可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无奈的误读,这样一个林徽因,偏偏被后人误解为爱情的精灵。而她却恰恰不是个为爱情而生的人,爱情是她生活的一个部分,也许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再重要也只是一部分而已。所以,她的爱情,不急不缓,也没有大风大浪。却在年少时闪耀了她的青春,成年后,又陪伴了她漫长老去的时光。
跟丁玲一样,她也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只是她要得温和,她的爱如同冬日里的炉火,缓缓燃起,适时添柴,始终保持着一个自己和他人都感觉舒适的温度,并支持着她一路走在生命自我完成的道路上。因为这种清晰,她的爱情,与自我实现并驾齐驱,并成为自我实现的助力,而非阻碍。
林徽因也许爱过徐志摩,然而,那只是少女的初初心动,就像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在青春年少时,有过的一场青涩爱恋一样。只是诗人的浪漫与热情留在了作品里,因而频频搅动了后世的涟漪,也引来诸多附着的构想。而还原到那个时代,也许,那就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的懵懂初恋罢了。
林徽因的成长背景与上面几人相比又是另一种景象。母亲只是继室,性情不能算好,也并不受父亲宠爱,然而父亲疼她,母亲也尽其所能的爱她。这也支持了她,在复杂微妙的大家族关系里更早的熟谙了世事。所以,抛妻再娶的徐志摩不会是林徽因心里的良配,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背叛母亲,要背负的心理代价是沉重的,甚至可能是罪恶的。林徽因清楚,自己柔弱的肩膀承担不了徐志摩狂热的情爱。她要的不只是短暂的爱的激情,更是细水长流的情意,更是能够并肩而立同看天下的伙伴。显然,徐志摩也不是,而梁思成,却会努力去做,而且他确实做到了。
也许这就是林徽因的沉稳与理性,清晰和果决。心动也许是有的,但那并不意味着就是适合自己的爱情,也并不符合自己对爱情的期许,所以,她不需要为了一份心动,而去盲目的燃烧自己。于是,她放手,转身,与这样的爱擦身而过,再不回眸,从此从青春走向了自己成熟的人生。她对自己的路始终清晰,就像她对自己未来的考量一样,文学不是她要走的路,建筑却深深的吸引着她。我并不觉得像有些人说她那样,她工于心计,贪图安逸与世俗的繁华,她只是太清楚自己了,包括自己心之所向,包括自己的能力所在,也包括自己所能够接受和不能接受的一切。而同时,她努力的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去承担自己的选择,这已是难得。
讽刺林徽因的人,的确不在少数,冰心写过《太太的客厅》,钱钟书也写过《猫》,影射林徽因的长袖善舞,工于交际。彼时,文人相轻似是惯性,大约行事作风看不惯,就要作文口诛笔伐。前者,林徽因笑着送了两坛子山西老陈醋,后者未曾听闻她有回应。但想来,她也并不在意。冰心擅写童心纯爱,性情直接,钱老是学术泰斗却时而状似顽童,看不惯林徽因的交际,倒也不足为奇,也未必有多大的恶意。而林徽因的不回应,却也自有一番自己的风度,梁思成的一笑置之,更是一种难得的大度。
也许热爱热闹,喜欢派对,是林徽因的一面。然而,想来如果林徽因真如这两书中描述的一般,是一个只懂得风花雪月,整天想着迷惑男人的女子,恐怕选择做个小资的文艺女青年,顶着梁家少奶奶的头衔,生活要更惬意自在,就根本不必去选择走研究整理中国建筑史的道路了。对建筑学稍有一点了解的人大约都会知道,那几乎是很“男人”的事情,建筑的考察和设计都需要很实地的考验,甚至要冒着严寒酷暑和风沙漫天。而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著作《中国建筑史》,其专业程度是真正奠定了今天中国建筑学的基础,他们的付出,不言而喻。
喜与不喜,原本就有太多主观的因素,林徽因的聪明大约就在于,知晓自己即使再好,也不可能让全天下人都喜欢,于是,干脆缄口不言,懂得的自然懂得,不懂得也不必强求。也许,这也是一种对爱人给予自己的信任的笃定。而她与梁思成的感情,也许恰恰就重在这份难得的信任。他们彼此给了对方的,也许也正是婚姻中难得的东西,志同道合,相互扶持,以及这份难得的相惜与信任。所以,这炉火的温情,才可以一直这样缓缓的燃烧下去,虽然有过风吹草动,但却始终温暖着严寒的冬日,而不会灼伤彼此的心。
有人说,林徽因的声名是男人成就的,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甚至其父林长民公公梁启超。然而,人首先是自己成就自己的,一个懂得去成就自己的人,别人才可能成就得了她。林徽因,恰恰是懂得自己成全自己的女人,一个爱自己,懂自己的女人。她对自己的成全在于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清晰,她清楚什么是自己要走的路,因而,她一直走在生命的自我实现的路上。这一点,依然,你可以不赞同,但却不能不欣赏。
林徽因的爱,如同人间的四月天,没有热烈的温度,却始终带着一份舒适的温暖与春光的明媚,照耀着自己的人生。
涅槃之火张幼仪张幼仪华丽转身,涅槃重生佛说,人间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盛。在某些情况下,也许,爱而不得,的确是具有摧毁的力量的,比如萧红的身体,也比如张爱玲的才思。然而,却偏偏有些人,在情殇过后,能够如同浴火的凤凰,华丽转身,涅槃重生。
一个女子,在经历背弃与情殇之后,能够不让自己滑入幽怨自怜的深渊,不落入抱怨憎恨的泥潭,不能不说,是一种心量,而又能够坚强的承担起命运的一切艰难的赠与,一步一步的走出自己的路,就更不能不说是一种智慧了。这样的女子,不只具有水一般柔媚的女性之美,更兼具着大地一般的承载与包容的母性之爱,从古至今,都可谓难得。这个女子就是张幼仪。
提到张幼仪,就不能不提徐志摩。她就是徐志摩停妻再娶的那个“妻”。包办婚姻,被困在自己不想要的感情里,对一个感情激烈的诗人来说,也许其痛苦程度更要强烈几分。没有爱情,想要分开,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即便如此,他也的确残忍,至少对她,足够残忍。逼着妻子落胎离婚,这种事情,的确无论他有多少理由,都难以自圆其说。如何就连那点时间都等不得?那到底也是他的骨肉。可他,只想赶紧摆脱这陈旧的束缚,这无趣的女人,这无爱的婚姻,已看不到这一切,也丢了作为一个人,一个男人,一个父亲,最基本的悲悯。可张幼仪却活生生的吞下了所有苦,离婚,让贤,继续独自抚养儿子长大。
离婚后的张幼仪,读书,做银行,创办企业,样样做的风生水起。没人知道她付出了怎么的努力,然而,她一定是在努力着的。回想当年,她也曾是名门娇女,也曾读过诗书,如何就到了如此的田地?也许,她就是要试试看,自己的生命到底可以活成什么样,是不是注定如同那个男人所以为的那般的不堪。结果,她让昔日对他嗤之以鼻的徐志摩也不得不刮目相看。这是一个女子的志气。
脱离了一段不幸的婚姻的束缚,张幼仪才真正有了做自己的机会。也许,徐志摩的冷漠无情,也是一种命运给张幼仪的一个机缘。若没有徐志摩的无情,张幼仪只是徐家大院里唯唯诺诺的小媳妇,低眉顺眼,说话也许都不敢喘一口大气。而她的生命却远不该被如此的忽视践踏与浪费。她,也没有辜负命运的别样垂青,顽强的抓住了这个机缘,而不是被打败在了这个挫折里。所以,她有了机会认识了不一样的自己,给了自己的生命一个全然不同的广阔天地。
她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我想,她是真心感谢徐志摩的,所以徐志摩的丧礼竟还是她一手承担与操办。也许,不是不能忘情,而是这个人的冷漠与残酷,曾无意中逆度了她吧。没有他,也不会有后来的她,所以她感念,愿意搭把手,送他最后一程罢了。
张幼仪是折翼的凤凰,在封建的礼教下,失去了光彩,黯淡了神韵,又被徐志摩推入无情的火海。也许,所有的绝处逢生都是这样发生的,前方无路可走,后面更加无路可退,只有这一团火似乎想把自己吞没。然而,那心却是如此不甘,如此不想屈服,那种生命的力量,于是在瞬间迸发出更大的一团火焰,仿佛裂开了自己的身体。她以为自己要死了,然而,却发现自己不曾死去,于是只能忍着疼痛爬起来,就看到了背后长出的一双翅膀,原来,那才是真正的自己,原来,自己原本就可以飞翔。就这样,她不再需要那前路,或者那退路,她终于浴火重生,张开双翼,直上云霄。
民国女子的情事,可写者实在还有很多。那段历史如同璀璨的星空,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生命的自我完成,是一种坚定的自我的内核,对自己的清晰和明确,一种走在自己路上的笃定与坚持。所以,有人会做一辈子隐士,在山中寻仙问道;有些会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每一寸土地,做一个流浪者;也有人奋斗一生在这事件功成名就;还有人只是做个最平凡的普通人,柴米油盐,在最平凡的岁月中书写自己的生命。同样,做家庭主妇,亦可以做得发自内心的快乐与滋养。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完成的形式。而常常,我们被世俗要求着,忘记了自己的那个方式与那个独特,被生活的洪流推着,忘记了自己是谁。也许,隔着半个多世纪回首,去看那段历史,看这些民国女子的情事,只因她们每个人身上,或许都或多或少的有今天的你我她的影子。以史为鉴,或可映照自身。而我们自己生命的那个独特的自我完成的形式,也许,没人比自己更清楚。文章来源于豆瓣,作者:明时有媚
好文章,想与大家分享!
更多精彩内容?请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治得好ios开发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