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才配称得上高人

人之高,在于不私——端木持易

上卷第二十七回第三节: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顽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

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坠儿道:“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二人正说着,只见文官,香菱,司棋,待书等上亭子来了.二人只得掩住这话,且和他们顽笑.

不用我说,这个道理,我相信诸位同我一样:世界美好的事物和时光,都值得我们珍惜。

但现实中,真的诸位同我一样吗?即便想法和我一样,行动上就真的会去珍惜吗?这都是值得怀疑的事情。我不是不相信诸位,而是我不相信这个世界。而你们又正好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这才是我不相信诸位的理由。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呢?

是贾兰看到鹿不是珍惜,而是要射;

是看到花以后,“有花堪折直须折”;

是看到蝴蝶翩跹,就“意欲扑了来玩耍”;

是看到人家亲近,就嘲笑猜忌;

是听到别人谈情,就骂人家“奸淫狗盗”;

是看到“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就想着“唬他一跳”;

是看到别人开心幸福,就希望别人“遇见蛇,咬一口”;

是看到桃花杏花,就羞愧谦让;

是听到莺歌燕舞,就嫉妒自惭;

是看到瓜红藕白,鱼大猪肥,就要搜寻弄来;

是见到人若有成,就必中伤。

为什么我们的世界是见到美好事物,就会抢、夺、杀、破、妒、忌、骂、唬、吓、咒、惭、恨、伤,等等?

我们很多人,把“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作为自己做人的底线;但实际上,这都还算好的,实际的世界,却不是这种“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实际上更多的是我上面说的那些“互伤”。因为“各扫门前雪”的前提就是彼此之间相互独立,更其他人没有联系。但实际上,那不过是知识分子唯心的幻想。稍微实际一点的人都知道,客观的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更何况人与人之间,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人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时代,这种联系,更是远比远古时代,要紧密的多得多。

正因为大家之间紧密的联系,我们就一定是竞争的关系,就一定是彼此相互伤害的关系吗?

倒也不是一定的。分工带来的,原本并不是竞争关系;恰恰相反,分工反而带来的是协作的关系。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的本应该是社会化大合作的社会关系。

但现实却是,在生产领域的协作关系,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导致生产的产品的分配的私有,导致整个社会的剩余分配的社会关系,是私有化的。绝大多数人处于被雇佣的地位,因此彼此之间,在上岗之前变成了竞争关系,上岗之后,也不得不随时提防着被同伴取代,而无法真正的完全的合作,而必须延续这种竞争关系。

于是,企业主和企业主之间,工人和工人之间,企业主和工人之间,都因争夺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而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对立的竞争的关系。这就是我们的世界真相。明白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形态,诸位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容不下美好。

拓展开来,实际上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只要还是私有的社会,还是你死我活的争夺的丛林社会,美好都无法独善其身,他们注定要成为争夺的对象,占有的对象,甚或者是破坏的对象。

这是作者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你我的悲哀,更是一切追求美好事物,追求欣赏而非占有者的悲哀!

我相信,人类的进步,总有一天,是能够消除这种悲哀的,因为这毕竟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我们本来的样子,应该是“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随喜功德,此诚人之本也!

人之高,故在于不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fz/6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