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自读课教学实践
七下语文教材的第3课是萧红的名篇《回忆鲁迅先生》,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怎么来学习呢?自读课文和讲读课文的教学方式是不一样的,这篇课文通过什么为突破口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呢?恰好这节课有新老师来听课,学生的表现欲高涨,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实践。
一、以阅读提示为切入口,谈“收获意识”。
我先给学生强调了一下,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自读课文的时候是通过什么方法,或者有哪些抓手来进行自读课文的学习的呢?
孙锦梁同学抢到了机会:他我们以前都是通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来了解课文的。好,如此想来,接下来我们就按照教材编者的阅读提示,在它的帮助下,因势利导开始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提示,会让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
鲁迅是大家熟知的作家,之前我们也学过他的作品,你印象中,鲁迅是怎样一个人?你是否对他有点儿敬而远之?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对地有新的认识。不妨和同学交流一下。(摘自“阅读提示”)
当同学们读完阅读提示以后,我们来谈读完以后,收获是什么?
书珩:我明确了本文的体裁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政霏:从本篇文章的提示语中我看到了跟别人不一样的视角,也是女性视角,可能和其他人写鲁迅是不一样的。
同学:不仅视角不一样,写法也不一样,这篇文章中不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那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而是一个生活中的幽默的生活化的鲁迅。
同学:作者是萧红,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应该和鲁迅关系非常好,才会回忆鲁迅,才会写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鲁迅。
杨老师:嗯,同学们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女性视角、不一样的选材、散文的形式等等,那么,我们就来思考这一个问题。萧红写的文章为什么就成为了经典的作品呢?你所了解的鲁迅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睿轩:陈丹青《笑谈大先生》、《有的人》臧克家······
峻毅:小学学过一篇,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对,还有藤野先生的《谨记周树人君》,郁达夫《回忆鲁迅》,巴金对鲁迅的回忆等。
由此,我们眼中鲁迅先生:正如巴金先生在《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他不止是一个太阳,有时他还是一棵大树,就象眼前的树木一样,这树木给我挡住了风沙,他也曾给无数的年轻人挡住了风。是一个高大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的民族魂!
过渡:萧红眼中的鲁迅是怎样的呢?速读一篇课文找到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书珩1:在萧红眼中,鲁迅是朋友,是恩师。
同学2:还是知己、是良师益友。
倩含3:是亲人、是最信赖的人。
同学4:是像丈夫一样、又像长辈
同学5:应该是前辈,写作界的同行加前辈
笑齐6:是师长、恩人、贵人······
尚瑾7:是可爱的人、真实的人······
同学们,你们用什么方法概括出来的啊?
二、于细微处品咂写批注,撬动思维深思考
(自读课文的阅读指导一般不是全方位的指导,这篇自读课文,我们以阅读提示中的主问题来撬动学生的思维设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落实学生的深度学习自读效果呢?)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自读方法呢?
同学:我发现部编教材的所有自读编目都有批注来提示我们,我们一来可以思考编者留下的问题,二来可以利用学习《黄河颂》的批注法来赏析文章。
好的,同学们,我们就用朗读活动再结合做批注的方法来,品味晓红语言,感悟作者对鲁迅的一腔感怀。
自读课文的教学点有很多,我们需要勇气来断舍离一部分,在智慧的取舍中,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达到高光时刻,我们在讲读课文中学会的一些方法和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就得到了迁移和应用,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同学们的批注思考。思考的核心还是萧红眼中的鲁迅。
阅读文章,用7分钟写两个小批注或者针对编者的批注进行深入思考。
尚瑾同学:我作了这样的批注,针对文章的第1、2小节,我觉得鲁迅在我心里是极为严肃的,没想到生活中的他如此爱笑,这才是真性情的大丈夫!
睿轩同学:我在第5节里作了批注,文章中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叫小车送我,还帮我付钱,这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我的关心,以及细心,因为他知道天黑了,当时上海不安定,小汽车更安全一些,而且当时下了小雨,坐黄包车会淋湿的。
晓苒:我细读了11、12小节,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这一节,把鲁迅先生描写得特别有画面感,鲁迅先生还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他的胃不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我觉得鲁迅先生特别可爱,萧红把韭菜合子和荷叶饼做得那么难吃,鲁迅先生都没有拂萧红的面子,萧红又特别想表达这种鲁迅先生对她的偏爱,毕竟家里的女主人是许广平夫人,所以细节可见,鲁迅先生情商高,又可爱。
杨老师:我昨天又注意了这一个小节,我也在读这个句子,同学们听听我加的重音哈。
我再吃几个吗?
我再吃几个吗?
我再吃几个吗?
我再吃几个吗?(眨巴眨巴眨巴眼,再眨巴眨巴眨巴眼)吃吗?让吃吗?
同学们听出来了什么?
学生:哈哈,鲁迅也调皮,鲁迅怕老婆、鲁迅挺幽默、鲁迅好吃······
晓苒同学啊,你的批注很有价值哦!
同学:我批注的是14、15节,“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周先生是在开玩笑,老师,编者给的批注是“开玩笑时的鲁迅先生,是不是也挺有意思?”
我觉得鲁迅先生不是在开玩笑,可能是一种长辈的偏爱,这里是萧红无意中透露出来的,应该是鲁迅先生很爱惜萧红的文学才华,又觉得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天天天天地上午下午的往自己家来,并且直接进入卧室的有恃无恐的暗示。
师:好的,你挖得好深哦,都读出萧红的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了,我们是不是过度解读了,不过我的确在有的资料上看到许广平先生当时是略有微辞的,不开心的。
一桦:我思考了第2小节,鲁迅先生走路用了一个词“不顾一切”我觉得能体现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特点。
点赞!
锦梁:我在文章第9节里有个看不懂的地方,做了个批注,海婴公子围着闹得起劲,围着鲁迅吗?好像文章写到鲁迅此时在楼上啊。
其他同学:鲁迅是在楼上,海婴在家里闹,说得他们家平时就这样和谐。
师: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改变了我们印象中的刻板严峻。
宇轩:我就写了一个批注,我就分享一个吧,我觉得25节里面写鲁迅先生读青年人的信,他发现青年人写信太草率,但他还是认真读信,说明鲁迅先生特别包容。
宇轩讲得不错。
昱璇:我在28节里看到鲁迅先生的校样稿纸被人家炸油条店拿来包油条,显示鲁迅先生不慕名利,坦荡为人。
师:是的,鲁迅长时间抄古碑,书法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极见功力的,鲁迅的墨迹,现在大多被国家收藏,民间怕是不易求得。他似乎不在乎名利,他们家洗澡间里还有校样纸,哎呀,太凡尔赛了。
众生:哈哈,确实凡尔赛!(也有人问,凡尔赛是什么?)
雅欣:我分享的批注是35节,这里用了一串省略号,显示鲁迅先生对朋友特别关心,所以才令人怀念。
铭杨:43节,我是通过几个时间词来批注的,“陪到六点钟““陪到八点钟““陪到十点钟““陪到十二点钟“通过这几个词语,显示鲁迅先生对人没有架子,非常平易近人,同时侧面表现出萧红非常担心鲁迅先生,非常心疼鲁迅先生。
国奥:你确信这里面有心疼?不是敬佩吗?
师:他能从两个角度思考一个句子,值得大家学习哈
峻毅:46节到50节里,我选了两个词语“黑大”和“明亮亮”,作了鉴赏式批注,这两个词表现萧红非常爱戴鲁迅先生,担心他熬夜,担心身体吃不消。也表现鲁迅先生工作特别“拼”,他的这种精神能照得周围的人心里明亮亮的。
宁轩:我做的批注是62、63、64节,这里让我联想到一个伟大的人,在生活细节上也是有条不紊,有规划的。
联想式批注!
锦梁:56节中,细节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教子有方,在他面前人人平等,62节中写出了鲁迅先生做事极为严谨细致。
师:是的,对一个人最好的纪念便是文字。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我们永远都记住了萧红笔下那个幽默、温暖、忘我工作、平凡而又伟大的鲁迅先生。
我们来看看其他人眼中的鲁迅先生,PPT略。
另外,鲁迅先生的孙子也在回忆录里写到过鲁迅,我们来看看。
亲人眼中的鲁迅先生:
“在厦门大学教书的时候,鲁迅对我祖母深怀思念。不料,却有头猪当着他的面啃相思树叶。鲁迅一时气极,就和那头猪展开了一场搏斗。”而周令飞还曾听父亲说起,鲁迅50多岁定居上海的时候,曾经一路转着圈踏着华尔兹的舞步入座吃饭,逗引得满桌哈哈大笑。
“夏日的深夜,他喜欢开着窗子伏案写作。有时候,看到有人溜到自己楼下的墙角里来尿尿,他就会用橡皮筋和纸团做成弹弓,弹在那人的屁股上。”
我们通过作批注、分享批注的方法,通过分析“我们眼中的鲁迅先生—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他人眼中的鲁迅先生“三个环节,回到主问题上,萧红写的这篇文章你喜欢吗?喜欢哪一点?
同学们分析后,我们继续思考为什么萧红要回忆鲁迅先生呢?
不仅因为佩服和敬仰,还因为萧红这一辈子太苦了,此处略去介绍作者。遇见汪恩甲,遇人不殊;遇见萧军,像林黛玉遇见了不懂浪漫绿林好汉;遇见端木蕼良,虽能带来安慰,却又是个懦弱的男人,这一辈子一直在被无情地抛弃中,最后孤独早亡,她这一辈子太苦了。
鲁迅先生给青年人的鼓励和赞赏,对她的帮助,是她一生中最美的遇见,所以她常常回忆,回忆大陆新村,那个给她的一生带来温暖的恩师、知己、贵人······
以上是我们教学《回忆鲁迅先生》这一篇自读课文时的教学实践,自读课究竟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我们还需要慢慢摸索,总之我们要运用读课上的一些经验,打造合适的任务驱动,给孩子足够独立的阅读时间,多动笔墨,为孩子的终身学习铺设道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