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
充满喜和乐
若是你到小城来
收获特别多
说到小城故事,小编就想到了邓丽君的这首歌。但咱扬中明明是个岛啊,为什么不叫“小岛故事”?他们说,岛城岛城,是岛也是城,而且歌里都唱“小城故事多”呀……
他们是谁?东南大学“守望江洲”实践团队。由东大经管学院学生自主自发组成,来自五个专业,两个年级,八个不同城市:甘肃张掖的队长涛、广州中山的小亮哥、河北唐山的小胖哥、安徽宿州的网红关、南京的网红刘、淮安的小俊俊、连云港的张阿姨,还有土著曹。
是不是想象力不够用了?还是直接看照片认识一下:
△嗯,颜值都还蛮高的
什么故事需要8个不同城市的人花10天时间寻找呢?
队员们说,要寻访扬中文化和守护扬中文化的人。
有意思!且看这群学生在扬中人习惯的生活里访出了什么不一样的内容。
1创新给河豚文化注入新活力
来到“河豚岛”怎么能不去了解一下要人“拼死”的美食文化?在路上,队员们故作放松地互相开玩笑:“哈,今天得提前叫一辆救护车待命,有一个人倒下,好嘞,医院去。”可真接触到,大家发现先“拼死”的不是食客而是创新的传承者。
为了让队员们形象地了解河豚美食,河豚大师孔庆璞准备了他的特色菜:河豚烧扁豆、河豚籽、河豚刺身。其中,河豚刺身是他的独创,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道菜背后的艰辛:为了找出对河豚毒素冷分解的方法,孔庆璞曾翻阅大量典籍,甚至以身试毒,曾五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以种种努力换得冷分解新方法的诞生。如今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冷分解的方法被许多人称道,孔大师在餐桌上对往事一笑而过,但是队员们却听得心有余悸。
△孔庆璞的独创——河豚刺身
从孔大师身上,队员们隐约理解了,河豚为什么会成为扬中的名片——许多扬中人亦如孔大师一般,传承着前辈的技法,并基于此进行创新,为传统美食注入新的活力,再通过一年一度的河豚文化节使“中国河豚岛”声名远扬。
△孔庆璞向队员们介绍河豚文化
2民间手艺柳编后继乏人
扬中的柳编是古老的民间手工艺,队员们在西来桥学校附近的居民区里找到了杨恒良夫妇。
杨老夫妇做柳编已有二三十年,两人双手布满老茧,如同苍老的树枝般遒劲有力。只见杨爷爷将一条条柳枝编成一个个柳篮框架,杨奶奶灵巧的双手将平滑的柳条沿着框架快速编制,上下翻转的柳条形成整齐严密的纹理。不到十分钟,一只精美的柳编果篮便如魔术般出现在眼前。这令队员们惊讶赞叹的场景,在这户人家已经重复了几十年。
△队员们学习柳编
与老人们唠嗑时,队员们了解到,老人的子女如今在外工作,虽说他们闲时回来也会帮忙,但毕竟已不以此为生了。在扬中,现在会做柳编的年轻人并不多,在现代化的脚步下,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大规模生产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带着厚重记忆的手艺,却不应该以这样的理由灭亡。
△队员与杨奶奶合影
3传统文化播种在校园
轻声细语地走进省扬高中一间篆刻教室,这里的桌子上、墙上、柜子里,满满当当的全都是学生的作品。从生动有趣的动物图案,到工整灵秀的小篆,各式各样,陈列其中。
队员们虽然也是20出头的年轻人,但以前没接触过这么多篆刻,大家兴奋地四散开去,小心翼翼的欣赏每一份篆刻作品,拿起印章在纸上盖,笑得像得了新鲜玩意儿的小孩子。
△省扬高中篆刻教室里的学生作品
省扬高中的杨霞老师是教篆刻的美术老师,她说了一句让队员们忘不掉的话:“我们上课是有使命感的。”她认为,现在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机会太少了,他们这些美术老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让传统文化生根发芽。
临走时杨老师送给队员们一枚印章,是她得意学生的作品,有队员注意到,在挑选印章时,杨老师仔细地看过抚摸过每一枚印章,她的脸上是无限的温柔。
△杨霞老师向队员们介绍校园里的传统文化教育
4让人感到遗憾的是……
炎炎夏日,烈日当空,原本想在园博园参观扬中馆,一来避暑,二来进一步了解小岛,静静等待队员们的却是搬空的场馆。偌大的园博园,不见游人,只有草木默默怀想着那些游人如织的时光。
团队里的土著曹讲,园博园曾一度令人心驰神往,如今,这里只剩两只孤单的河豚远眺小泡沙上迎送南来北往车马的标志性河豚,队员们感到很可惜,希望园博园有个更好的发展前景,形成良好的生态产业。
△园博园之夜何日重现?
队员们还去过这些地方:西来桥小学糏塑课堂、西来桥糏文化纪念馆、记忆馆、油画馆、童学馆、扬中市文化馆、渡江文化园、滨江公园、士林电气有限公司。十天的社会实践中,他们既去了解了扬中的河豚文化、传统文化,也了解了企业文化、自然生态文化。
△这个糏塑作品好可爱
△参观渡江文化园,了解扬中历史
△走进企业
总结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人
队员们本次走访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小编摘录如下:
土著曹:上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工作调整,我家从八桥搬到了三茅。一别十载,儿时乐园里的一草一木已然渺无印迹,只记得有一块石碑,就在屋后,靠着它无数回,抚弄它无数回,但那时的我不知道冰冷的石头讲述的是激荡的岁月。还是这次社会实践,我在渡江文化纪念馆里,看到了一别十载的石碑,照片里不再有我幼小的身影,有的只是沉甸甸的历史,荡悠悠的回忆。或许这就是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吧,唤醒了沉睡依旧的文化皈依,像滔滔江水,从心底深处源源不断地奔涌而出。
△曹瀚尹
网红刘:说真的,河豚刺身真的真的真的太好吃了,没有了传统做法的油腻感,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河豚的鲜美,蘸着芥末酱,品味的是来自不同国度的食材奇妙的碰撞,是老手艺人对传统与创新的不断探求。
△刘宇啸
小胖哥:每个小城都有它独特的记忆,但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城的欢笑,小城的忧伤……全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唯有流传的下来的小城文化昭示着它们曾经存在的痕迹。
△庞珞
小俊俊:以前我们也在课本上学习到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但是当时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讲只是一种比较虚幻模糊的一个概念,这一次社会实践让原本只是书上的概念在我头脑里鲜活起来。我知道了有这么一个地方,它在努力地保护着自己的文化、努力地让这些文化传承下去,而文化需要与人结合、与生活结合才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何俊陈
网红关:通过对柳编的亲身体验,我看到了民间艺术的那种简单却充满严谨性的一面,这或许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吧,看似简单却需要切切实实地沉下心来,不漏任何细节,才能做出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成品。
△关以恒
小亮哥: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它也是一座小城,它的背后也蕴含着我们日夜守护但似乎不被察觉或者不被重视着的文化,通过这么一次小城之旅,我想,我也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为自己家乡的小城文化进行推广与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更多的小城,更浅显易懂而又深厚内涵的小城文化。
△张凯亮
队长涛:文化不是多么阳春白雪的东西,它与每一个人相关。在扬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是以身试毒创新河豚菜式的烹饪大师孔庆璞,是日复一日在自家车库安然编制柳篮的杨老夫妇,是省杨高中说着“我们是有使命感的”的篆刻老师杨霞,是每一个为了扬中的文化传承发展努力的人,无论力量大小、是否自知,他们每一个人就组成了扬中的特色文化精神。
△田志涛
张阿姨:说实话,我们的小城其实存在着很多不足,道路拥堵、设施落后,但是她始终有着改变的愿望。她有着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优秀高中,有着美味精致的传统佳肴,有着蓬勃发展的尖端企业。她总给人以希望,使人坚信,小城的未来会更好。我相信,如果有更多的人和队伍像我们“守望江州”实践团队一样,走进小城、深入小城,发掘小城的秘密和故事,小城将永葆生机,永远迷人……
△张瑞琪
东大“守望江洲”队员们有没有哪些话说到你的心坎里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