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的黄金时代

从未追逐到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的出处,是萧红年11月19日从日本东京写给萧军的一封书信,其中写道:“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像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电影中,许鞍华借萧红之口说出她所理解的黄金时代:“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选择怎么爱怎么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其实,萧红所向往的“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的“黄金时代”,她从未真正得到过,她没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在怎么爱怎么活上很多时候也是被动的,她在乱世的战火中颠沛流离,在情爱的路上伤痕累累。肺结核、手术后无法封口的喉部,在日军的炮声隆隆中,萧红走完31岁生命的方式更是无比痛苦和凄凉。

天才型的作家

萧红23岁进入文坛,31岁在香港去世。在短短9年时间里,她创作了《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等大量作品。

年,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出版首部长篇小说《生死场》,以纤细敏锐的感受力刻画了北中国农村生活的闭塞和底层人民的苦难,在文坛上引起轰动和反响。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以更加成熟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疆边陲小镇的美丽、善良与愚昧。“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句话几乎可以看作小说的主题词,也是萧红一生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黄金时代》编剧李樯曾比较萧红和丁玲,说萧红比之丁玲,更接近文学本质。“丁玲是一个非常好的女作家,但她觉得一个作家投身到时代的洪流当中更有意义。写作对她来说是个小事情。萧红则在写作中寻找自我与安全感,写作是她生活支撑。到了《呼兰河传》,已是完全地个人化写作。她自己说了,政治是外行,只想写作。”

萧红和她的“男人们”

萧红一生与4个男人有过感情纠葛。

汪恩甲

她与同乡的汪恩甲本有婚约,后来悔婚,远赴北平念书。不到20岁的萧红又接受了汪恩甲,两人同居。此后两人回到哈尔滨住在了旅馆里。萧红怀孕后,又被汪恩甲抛弃,此时,她背负着旅馆的巨额债务,一度陷入绝望。

萧军

陷入困境的萧红写信给报馆求援,哈尔滨《国际协报》的编辑萧军赶来解救。萧军被萧红的才华所吸引,对其一见钟情。萧红在萧军的照顾下产下汪恩甲的孩子,但随后将婴儿转送他人抚养,二萧辗转到了上海。萧红与萧军相恋长达6年,但生活的困顿和性格的差异令两人渐生摩擦,两人分手时,萧红肚中已怀有萧军的孩子。

(萧红与萧军)

(汤唯与冯绍峰扮演的二萧)

端木蕻良

二萧收留了东北老乡端木,端木家境较好,有良好的教养,常会赞美萧红的文字,这与萧军大不一样。在端木那里,萧红可以享受到那种在萧军处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充分被尊重。萧红和萧军分手后,与端木感情升温,端木更是顶着非议娶了两度怀孕的萧红,在武汉的婚礼中,萧红曾说过自己对这段婚姻的期许:“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萧红与端木蕻良)

(影片中的萧红与端木)

骆宾基

年1月,重庆遭到了日寇战机的狂轰滥炸,为躲避灾难,萧红拖着病体与端木蕻良飞抵了香港。在香港,萧红认识了弟弟的好友骆宾基。骆宾基爱慕萧红的才华,时常来陪病中的萧红聊天,两人也生出朦胧情愫。萧红病重期间,端木与骆两人轮流陪伴在她身边。

电影《黄金时代》同步花絮纪录片

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fz/6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