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第十八回第十节:}
“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
“红香绿玉”改“怡红快绿”(赐名曰“怡红院”)。
“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
“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
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阁”。西面斜楼曰“含芳阁”。更有“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等名。又有四字的匾额十数个:诸如“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名,此时悉难全记。又命旧有匾联,俱不必摘去。于是先题一绝云: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写毕,向诸姊妹笑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异日少暇,必补撰《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等文,以记今日之事.妹辈亦各题一匾一诗,随才之长短,亦暂吟成,不可因我微才所缚.且喜宝玉竟知题咏,是我意外之想.此中`潇湘馆,蘅芜苑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huàn)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前所题之联虽佳,如今再各赋五言律一首,使我当面试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宝玉只得答应了,下来自去构思.
(一)历史观
东汉汉献帝的时候,有一个历史学家,叫荀悦。话说汉献帝觉得班固写的《汉书》看起来太累,不好懂。因为汉书是纪传体的历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缺点就是时间顺序不太清晰。汉献帝希望把《汉书》改造一下,弄成编年体的。就找荀悦来办这件事。荀悦就根据《汉书》的资料,把它改编了。荀悦这个人,是个《左传》高手,讲解《左传》非常厉害。他就把《汉书》按照《左传》模式,搞了一遍。搞出了一套书,叫《汉纪》。他最重要的努力呢,就是撰写大量论赞,约占全书二十分之一篇幅。经他之手一整合,《汉书》精华大体被吸收,且以年系事条理清晰,头尾连贯,重点突出,当时的人们都赞美说:“辞约事详,论辨多美”,“省约易习,有便于用”。而且,最重要的是,荀悦的思想,观点都得到了展现,达到了他所说的:“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的目的。
《史记·太史公自序》也说:“《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无论荀悦,还是太史公,还是诸代贤圣,搞出各种历史也好,文学也罢,艺术或者其他,形式虽有不同,功用虽也各个不同,但大抵都是要改变人,从而改变世界的。
为什么谈这个话题呢?
因为昨天看了一个新的历史观点,叫:历史完形论。代表者就是周谷城。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历史完形论讲什么呢?就是说,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或者历史材料,大多都是历史的部分记录和展示。但这不是历史的全部。而对历史的各种看法,比如《汉纪》,《史记》,就是针对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表达作者的看法;表达他们的“善恶”,“好坏”等等观念。所以,这些看法就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历史的观点,历史的态度。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理智的发展史;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都是历史观。也不是历史本身。
历史完形论认为,历史材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记述人对材料,事件,人物的观点和看法,甚至对待历史的态度本身,都不能代表历史本身,都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历史必须整体来看。
按照马克思的理念来看:历史完形论是超阶级的历史观,超阶级的历史观,实际上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他以为可以按照上帝的视角俯视人类乃至万物。实际上他还是人,而不可能是上帝。当然,今天我不谈司马迁,荀悦,黑格尔,马克思,周谷城,他们谁对谁错。我只想提两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一)没有目的,纯客观的历史,存在吗?(二)即便历史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没有目的,纯客观的全面记录者,这个记录者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他们纯而又纯,没有出生,没有成长,没有自己的历史,没有人类的烙印,没有情感,没有立场,没有目的,没有意义,超然于一切事物,他存在吗?
诸位去思考这两个问题。我不做回答。
我只想起一首词,《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二)夏
夏天有什么?
诸位想过吗?夏蝉,夏雷,夏日,夏阳?辣椒、茄子、西瓜、绿豆汤?
很久以前,大约在尧舜禹汤的时候,现在的黄河流域,天气非常热,夏季更热。夏季在四季之中,气候最为温暖,动植物生长繁衍最为繁盛大禹之子启建立夏王朝时,取万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夏作为国家部落标志,寓意强大繁荣之意。夏启分天下为九州,铸九鼎作为国家象征,宣称夏朝就是世界中心,万邦之主。从此,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的后代,都被称为华夏子民。但这个华夏,常常有不保的时候。譬如商灭夏,周灭商,秦统六国,五胡乱华,元灭宋,清灭明,夏这片土地,很难说谁是正主。反正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了,倒也不用再争这个名分了。
为什么谈这个夏呢?
因为诸位看“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春雨,秋风,冬雪,为什么独独消了夏呢?血泪就在这里啊。作者认为,夏,亡了。
夏,哪里去了?诸位看:“蓼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蓼草、莲藕、紫菱,荇叶,都在哪里?都在水里啊。恩,可不是被清朝,被“水”给打败了。所以站在水里边呢!当时还剩下东面飞楼,有一块在水上,台湾,算是“缀锦”;西面有一个南明王朝,已经倾斜了,所以叫斜楼,“含芳”。你看,天下形势就是这样,大观——大体的样子。
“旧有匾联,俱不必摘去”,这个清朝倒有个样子,没有把故宫毁了。“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这都是人民的血汗白骨啊!
至于为什么元妃要改掉宝玉的匾额,并赐名。众说纷纭,我不一一列举。
“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
“红香绿玉”改“怡红快绿”(赐名曰“怡红院”)。
“蘅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
“杏帘在望”赐名曰“浣葛山庄”。
在我的看法,就是元春不想看到:凤,仪,香,玉,清,望。凤是她自身的处境,她恨透了;仪,礼仪,对他而言,就是枷锁;香、玉这些东西,不是每天熏着她?恶心她?清,清朝?清净?你觉得哪个不是她恨的?望,希望?在望?她哪有希望,有的只是绝望。所以,这些字眼,意思,无不深深刺伤她的心。凤仪、香玉、名望,人皆向往,哪里晓得,这些东西都是要吃人肉喝人血的呢!
你们不信?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话说五帝时代,舜和鲧同为帝尧的重要大臣,亦是尧当做接班人的考察对象,鲧与尧之子丹朱、舜,三人一直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后来气候异常、神州大地到处洪水泛滥。帝尧忧心不已,丹朱和舜就说服帝尧派鲧去治水,帝尧于是派他去了。但鲧没有治水成功,尧帝的儿子丹朱上谗言,于是鲧被尧流放至羽山,最后令祝融杀鲧于羽山。
尧帝驾崩后,尧帝的儿子丹朱继位,但大臣都不服他,都到舜所在的地方,丹朱没办法,只好将帝位禅让给舜,舜得以继承大位,成为帝舜,并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
但是接下来的日子,洪水依然涛天,民怨沸腾,帝舜为维护其统治,不得已只能派出鲧的儿子大禹继续治水(治水是门技术活,估计也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所以禹得以活命),从此大禹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接下来的事情就明晰简单了,大禹身怀家仇、忍辱负重、励精图治(三过家门而不入,与众人同吃同住),历经十余年,依靠治水的成功,不但掌握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又获得了民心、积累了威望。最后带领军队造了反,最终攻入京城,把舜帝俘虏并流放到偏僻不能再偏的九嶷山荒野,任其自身自灭……而一起随舜帝流放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也因途中不堪押送人员的屈辱,在走到洞庭湖时投水而死。也不排除是大禹为防止舜帝东山再起,授意部下秘密将她们处死,毕竟她们是尧帝的女儿,还是有一定的政治资源的。而大禹为其统治需要,将这个事件进行包装、美化,说成是:帝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抱竹痛哭,泪染青竹,泪尽而死。
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第一个王朝,自然如此传下来,二妃的眼泪,从此竟然变得那么美好了。尧舜禹汤的故事,于是就这样,传了几千年。
二妃的眼泪,孟姜女的眼泪,白毛女的眼泪,林黛玉的眼泪,等等,慢慢的人们都不再想他们为什么流泪,不再同情他们的眼泪,而欣赏起这些眼泪来,觉得眼泪好美呢!
就像人们一开始看到血还恐怖,慢慢就欣赏起来,再然后就想着用馒头蘸着吃,再然后他们还加点椒盐烤起来,再然后竟然开始歌颂起这血的美好来,甚至渴望起这血的鲜美来!
作为献祭的牺牲者元春,她的眼泪和血,又有谁还管她呢?
前屋公常常为此慨叹:历史啊,向来是胜利者书写,翻开历史,满篇都是:“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新人得了势,作文骗旧人,你看:“五帝三皇神圣事”,不就‘’了无涯过客”?
端木持易说,希望这些道理,让你在这个夏天,能有一丝凉意,也好洗洗,安稳睡了!
端木持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