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韩子勇院长、祝东力副院长、梅新林书记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上午好!
刚才韩子勇院长发表了精彩的讲话,他对《红楼梦》的高度评价,对《红楼梦》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就的精辟见解,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韩院长是卓有成就的作家、是对文学艺术深有研究的专家,因此他对《红楼梦》及其研究才会有这样深刻的见解。韩院长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一直非常关心红楼梦研究所和《红楼梦学刊》的建设发展,今天这个研讨会就是在他的关切下筹备的。孙伟科同志与我商量,原本计划在七八月份举办纪念座谈会,当他向韩院长汇报后,韩院长明确要求,这样重要的学术活动一定要好好筹划,一定要开好。他甚至还说这样的纪念活动就是到人民大会堂开都是值得的。韩院长多次对我说,红楼梦研究所多年没有进人了,没有人才怎么能发展?他说你多注意有好的中青年人才一定要向院里推荐。韩院长对红楼梦研究所的关心,令我这个红楼梦研究所的老人非常感动。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纪念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建所、《红楼梦学刊》创刊四十周年座谈会,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四十年前,红楼梦研究所建所、《红楼梦学刊》创刊,标志着红学新时期的到来。四十年来,我们伴随着国家的发展,砥砺前行,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因此,今天的座谈会又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了更好地前行发展。
前些时候,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办了《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周年的活动,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搞的非常好,影响很大。而《红楼梦学刊》是与《文艺研究》同时创办的。年,《文艺研究》与《红楼梦学刊》的创刊,据说当时国内外学术界的反响是——中国学术的春天到来了。的确,在年,中国已度过了严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红楼梦研究所是年1月,在文化部《红楼梦》校注组的基础之上成立的,冯其庸先生是第一任所长,当时所里聚集着一批在新时期红学发展中作出卓越成就的著名学者。
《红楼梦学刊》是年5月创刊的,年5月20日在北京绒线胡同四川饭店成立了《红楼梦学刊》编委会。《红楼梦学刊》创刊时,顾问是:茅盾、王昆仑;第一任主编是:王朝闻、冯其庸;第一届编委中有:王利器、王朝闻、邓绍基、冯其庸、刘梦溪、刘世德、朱彤、李希凡、李厚基、启功、吴世昌、吴组缃、吴恩裕、周汝昌、周绍良、周雷、张毕来、张锦池、陈玉刚、陈毓罴、胡文彬、顾颉刚、陶建基、郭预衡、蒋和森、蓝翎、蔡义江、端木蕻良、廖仲安、戴不凡。《红楼梦学刊》是当年的5月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第一辑,第一版印了两万册,很快销售一空,6月又加印一版,印了8万册,也就是说《红楼梦学刊》创刊号一共印了10万册,这在当时是很轰动的。在《红楼梦学刊》创刊号上发表诗作、题词及论文的有:茅盾、王昆仑、俞平伯、吴世昌、姚雪垠、启功、郭汉城、夏承焘、王朝闻、端木蕻良、王利器、戴不凡、周汝昌、周绍良、冯其庸、吴恩裕等等。这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红学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出现在这个名单中,可见当时盛况之一斑。
红楼梦研究所建所、《红楼梦学刊》创刊是新时期红学的重要标志和里程碑。说到新时期红学,绕不过中国艺术研究院,绕不过冯其庸先生。毫无疑问,新时期红学发展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代最负盛名的三位红学大家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都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最有影响的红学重镇,新时期红学一系列奠基性的学术成果都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红学活动,也都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或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推动、主办的。那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恭王府,在天香庭院,在葆光室,在萃锦园,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在中国现当代学术史、文化史、红学史上有着显赫声名的人物的身影。而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建所创刊还催生了中国红楼梦学会的诞生,为团结联系全国的《红楼梦》研究者和爱好者,推动全国的《红楼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如同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冲破了极左思潮的束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必然结果一样,新时期红学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物。新时期红学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打破了几十年的思想禁锢,打破了学术研究的禁区,使得《红楼梦》研究逐渐转入了正常的学术轨道。新时期红学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步伐前行。
新时期红学四十年,是红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学术研究多元化、学术成果丰富,学术视野开阔,学术研究深入,以及学术组织、学术刊物、学术活动、学术争鸣、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间的学术文化交流纷纷涌现。学术研究的氛围越来越好,在《红楼梦》研究中没有禁区、没有限制、没有顾虑,红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红楼梦研究所建所、《红楼梦学刊》创刊已届不惑之年,四十年的经历为我们继续前行奠定了坚定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过去,坚定正确的学术方向,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倡导科学的治学精神,进一步推动《红楼梦》的当代传播与研究,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做出积极的贡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