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一个鲜花盛开的梦记中国花道mid

胡娉玮,中国花道·感花印心流派传承人。年出生于广东韶关。

三岁看老。胡娉玮三岁时,爷爷就开始给她这位长孙女启蒙,传授传统文化。饱读诗书却平生未曾一展抱负的胡家爷爷,就算是传递薪火,传递希望吧。

年少立志,爷爷播下的希望种子在胡娉玮心里发芽。

花应缘而开。走出校园的胡娉玮遇到机缘,在清净的寺院里跟着悟徹法师学习中国花道。承露研习,斗暑插花,修枝剪叶,构思搭配。五点起床,日落而归,每日几公里往返。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胡娉玮在树下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树上掉落虫子也不动,脸上、脖子、身上常常发痒发红。一天天下来,胡娉玮的脸晒得黝黑,手心满是茧,脚板起水泡。作为一位娇弱而爱美的女孩,胡娉玮远离浮市繁华,相伴四季风雨,做到安之若素、宁静淡然。

深厚的中国花道修养,高妙的传统插花技艺。年1月,年轻的胡娉玮受聘成为市传文协会专家委员。

感悟自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学习自然。一花一叶,一器一皿,一枝一语。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完成,心心念念的虔诚,承载在小小花器里,胡娉玮都会满心喜悦。这才明白师父所说的,学花不是学技艺,学花只是为了觉知当下。

她编织的,是一个鲜花盛开的梦。她想要的,一直都不是一个技艺,是能承其梦想之重的智慧。

感花印心。笔者不由联想到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凄美绝伦的花语,印刻在谁的心上?国虽破,山河在。花自在,草木间。何必在意疯长的蒿蓬掩没、隐匿。春天,正生长着希望。

胡娉玮笑,您悟到了。

从年11月开始,市传文协会的志愿者队伍里多了一个研习中国花道的年轻女子。她往往在活动的最后出场,以一双素手裁剪自己的一颗诗心和各种花材,配以花器形成插花作品。以花语解读,演绎、升华活动的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竟然可以如此美。

回放镜头一:

年11月25日,“碧云天,黄叶地。”老莱子山庄。“荆门孝文化的传统与传承”大型讲读活动,胡娉玮一袭汉服,盛装登场。

胡娉玮以中国花道的形式呈现传统的孝道文化,对应阴阳五行。为5位主讲人现场创作“金木水火土”5个传统花艺作品。

焦老的碑刻解读五行属火,红瑞木、向日葵光明如火,借喻昔日之阳于今同在,中华优良美德薪火相传,永不熄灭;方志,是一方水土的记录,五行属土。腊梅、柳、小菊、桔梗等各类各色花材缤纷,寓意着一方水土孕育的生命;上善若水,一颗善良坚强的心灵,一如马蹄莲般柔弱但娉婷玉立,寓意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亲恩难舍,绵长而深远。在五行中,此花喻水;龚家父女助人为乐,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重如千金的孝德,情义如金。花意为金;《蔡老说孝》,几十年如一日的孝道传承。此花以鹤望兰、龙柳、兰草等,寓意了孝道精神长青,生生不息,承前启后的内在含义,木曰曲直,借花喻心境,振兴中华文化。

花器寄情,五行循环,生生不息。

回放镜头二:

年1月20日,掇刀团林镇。

古战场读书,捧一瓣心香,胡娉玮仔细聆听着每一位嘉宾的讲述,智慧缓缓绽放,演绎成一款高洁、大气的花道作品《团林之林》。团松林,松为岁寒三友之一,菊花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二者品性相近。南京六合民歌唱道:"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场寒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胡娉玮用挺拔的松枝作为主高枝,主花为大花蕙兰,配花以洋牡丹、面包菊、雏菊、红菊、海洋之谜玫瑰和龟背叶等花材。花器用高仿的唐风坛形瓷器,插制的造型也是以唐风为参考,采用了院体花的形式。

回放镜头三:

风光皆诗韵,花枝满庭芳。古今多少事,观花自在香。

品花读深意,插花唱春光。芬芳慰我心,时时细思量。

年3月23日,在荆楚理工的庙岗岭,适逢传统花朝节,华夏青年节。胡娉玮采撷一枝盛世中华的时代瑰丽,拂去历史尘土,剪裁花香绽放的最美瞬间。精心演绎出花朝节“崇尚美好,亲近自然,珍惜时间,奋发有为”的文化内涵。

以花器为大地,寄我情咫尺景致。云无世相,花有根基。恰到好处,方为至美。

1

回放镜头四:

年4月20日,谷雨感恩节。胡娉玮在巫娜的《洗映蓝天》,悠扬的古琴曲中盛装上场,一袭汉服长裙,雍容华贵。

素手纤纤,用心修剪,疏落有致。胡娉玮创作了《雨生百谷》和《春芽》两个作品。《雨生百谷》,物生清静明洁也。花材用的是高粱和麦穗,意为播谷降雨之意。麦穗下的红玫瑰代表着夏季即将到来的腾腾生机,两只鹤望兰象征着“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境。

《春芽》,用的是感花印心流派的拙火形,雪柳的芽叶摇曳生姿,给人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谷雨意向,焦点花用盛放,名为“春彩”的百合,把春天最美的色彩带入作品中。“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最后用两枝芍药点出谷雨中的春光正好。

回放镜头五:

年5月30日,石牌贺集,“红色石牌”——首场思想政治教育公开课。

胡娉玮老师和古琴老师陈灵杰上场,大家在悠扬婉转的古琴声中,聆听花语。古装汉服,古琴如诉,古诗悠远,古艺传承,五千年文化自古诗中走来,在花香中传递,从琴声中远去。

胡娉玮《拈花词》的结尾部分:

孰为雅客兮,鸣琴在草堂。素手拈花笑,慰我盘石乡。

传递传统,经典典藏。红色石牌,又添书香。

生命之花,是殷切的守望。民族之林,屹立东方!

去年一个很偶然的机缘,认识了花道老师胡娉玮。在此之前,不怎么熟悉花花草草的我,从未听说过“花道”。认识胡娉玮老师是在她开的店里,店里的陈设跟街面上的花店完全不同,里面并没有多少鲜花,而是陈列着一些精致的插花作品,这些作品都出自胡老师之手,有的稀疏、有的繁复,有的素雅、有的惊艳,都插在一些外形别致的花器里,让人顿生喜爱。因为有朋友的引见,胡老师热情的向我介绍每件作品的名字、所用花草和器皿,以及作品寓意。经她一讲解,我才知道这些作品原来叫“花道”,比普通花艺多了一份禅意。胡老师很健谈,很多古文诗句信手拈来,看得出她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原来,胡老师出生在广东韶关的一个书香门第,长期的家庭熏染培养了她较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她创作的花道作品自然也融入明显的传统文化特征,形神兼备,意境悠远。

总期()第72期

作者:王君市传文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图片来源:石俊峰市传文协会副会长

本期编辑:魏萧竹市传文协会志愿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fz/44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