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自秦代置县余年
一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傲
赣榆二字的由来到底是什么
赣榆历代都城又在哪
历史上又发生过哪些奇怪的天灾
本期红榆伞为你揭晓
◎附录史海拾贝
赣榆地名由来诸说
年,陕西临潼县赵背户村秦刑徒墓中出土了两块瓦文墓志,上书“赣揄距”“赣揄得”(秦汉揄、榆并用),以此说明赣榆地名早在秦朝确已存在。古代五刑中的徒刑,为自由刑之一,被判徒刑之人不但要流、徙,而且要在流放地从事苦役,秦朝的“距”与“得”就是被判徒刑来到了陕西骊山脚下为秦始皇建皇陵并客死他乡之人,但是所幸他们两人的名字和家乡地址却因为刻在瓦当之上而千古留名,为其不幸之中的万幸。
人文赣榆丛书绘图
虽说赣榆地名由来已久,但是这地名到底因何而产生,并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呢?目前国内尚无定论。学术界关于赣榆地名的论述汗牛充栋,能自圆其说的有几十种之多,而且现代学者还在对赣榆地名的来历而潜心研究,著述不辍。
王建成之秦置县求仙说
赣榆县名中的榆,秦汉时期为“揄”,偏旁部首为提手旁,从手不从木。陕西临潼县赵背户村秦刑徒墓中出土的两块瓦文墓志中均把赣榆的榆字写为“揄”,今存世的汉印中有“赣揄令印”“赣揄丞印”,王莽新政权官印中有“赣揄马丞印”,均说明赣榆早期写作“赣揄”。根据《说文解字》解释,赣是“赐予”的意思,揄是“引”的意思。揄——从手,从俞,俞亦声。“俞”意为“捷径”“就便”。“手”和“俞”联合起来表示“顺手抄物”。赣揄的意思就是将身边的东西顺手拿来赏赐给别人。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药
那么是什么人可以那么随随便便拿东西赏赐给何人呢?王建成(赣榆人,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认为只有当时的皇帝才有这样的权力,所以该先生联想到秦始皇东巡,遇到了方士徐福,秦始皇听徐福吹牛说可以帮助他找到长生不老的药物,便赐予徐福诸多物力和人力上的便利,命他渡海去寻找长生不老之方,赣揄之名便由此而来。
朱尧望之子贡栽榆树说
朱尧望,字云昭,赣榆县贡生,是嘉庆《赣榆县志》编者之一。他认为:大凡州县地名,或以山,或以水,或以国,或以人、以事与遗迹命名。如泰安、蒙阴是以山命名;江宁、睢宁等以水命名;莒县、郯城等以国命名……朱认为赣榆之赣为子贡之意,《礼记》子贡“贡”作“赣”,而榆则是树木的一种,就是现在的榆树。他猜测当年端木子贡自齐国琅琊郡到吴国去,途经子贡山(今赣榆县塔山水库南侧,陡沟村西北角,大坝西南端)歇脚晒书,闲着没事的时候,就效仿他的老恩师孔子在山东曲阜亲自栽了一株“孔子手植桧”,在赣榆县的塔山也栽了一株树,只是子贡栽的不是桧树,而是榆树。
为什么子贡栽的是榆树而不是其他树木呢?估计榆树比较适合赣榆这个地方的土壤,易于成活,另外春天的榆钱可以代粮充饥,所以子贡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就在赣榆这个地方栽了榆树。后来子贡栽的榆树长势良好,荫及子孙,后人就以此事和遗迹命名地名,意思是这里是子贡栽了榆树的地方。
李洪甫之进贡鸟毛说
《隆庆海州志·土贡》转引旧志称:古代海州的上贡之物为白翎毛根……说明当时云台山的鸟资源非常丰富,鸟多毛就多,而且这些鸟毛又多又漂亮,就被用来长期上贡。
百鸟之王少昊
赣榆的“赣”字即“赐予”的意思,赣字结构为章文贡,章和文都是“五彩斑斓”的意思,那么作为贡品的五彩斑斓的东西是什么呢?李洪甫(连云港市博物馆原馆长,《连云港市志》主编)研究来研究去,认为这个五彩斑斓的东西肯定就是当时海州云台山的特产——鸟毛。而赣榆之“榆”字,他也认为并非榆树的意思,而是“羽”的谐音,或者叫通假字。据此李先生深信赣榆的地名是因该地长期上贡鸟毛的历史事件而得的县名。
张翰勋之君王赐榆木圣火说
古代人视火为神赐之物,因为火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正因为火的使用,才加速了人与猿的分化,所以古代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皆崇拜火之神圣,认为火不但可以用于烹饪、照明、取暖,而且可以辟邪袪病延年。
在古代的中央政府中有专门主管火的官员,盖因为取火种不易,君王常将火作为赏赐下属的稀罕物品。《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这个时疾就是指流行性疾病。但是每个季节用什么木材烧火袪病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春天用榆树和柳树生火,夏天用枣树和杏树生火,秋天用柞木和檤木生火,冬天用槐木和檀木生火。君王在春天清明前后用榆树和柳树生火赐给下属,是因为榆树和柳树象征青色,寓生机勃勃之意。而赣榆县处于中国版图的东部,正暗含春季之意,因此,汉代以“赣榆”名县,意思是“君主赐予榆树点燃的圣火给百姓”,为了纪念君王的恩德,并寓意吉祥,所以命名该县为赣榆(赣是赐予的意思)。自汉朝以来,赣榆县以及周边地区小孩取名,常常带这个“赣”字,也与君恩相关,可见古人取名也很会赶时髦的。这一说法源自赣榆青口人、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翰勋。
榆树长这样
何幼琦之妖魔鬼怪图腾说
《汉书·效祀志》里记载,有一个方士跟汉武帝讲故事,当他谈论到黄帝时,说有个氏族叫“鬼臾”,它的文字画为:蛇身,人面。这个蛇身人面的文字画的特点是“苍身,一条腿,名字叫夔”,这个文字画就是这个氏族的图腾,因此该氏族叫苍龙氏族。巧合的是,《海外东经》里有个“肝榆”部落,这个“肝”含有鬼的意思,榆为“臾”,因此这个“肝榆”部落,就是“鬼臾”的另外一种写法和称呼。汉朝东海郡的赣榆县名,大概就是源自这个以蛇身人面的类似妖魔鬼怪的文字画为图腾的氏族。
古越语发音误打误撞说麻将中的“一条”,往往被画成一个小鸟图案,因为古代吴越语言把“条”读作“鸟”,因此别人听他们说“一条”,往往听着像说“一鸟”,于是就把一条的图案画成一只小鸟。
麻将一条
《逸周书·伊尹朝献》记载:商的正东有“越沤”族,处于今之山东东部,而赣榆正是居于“越沤”人范围之内。“越沤”人是古人的一支,使用不同于汉语的古越语,在这个民族的方言里,“句”读作“勾”,意思是:个,棵,也音译为:姑、高、干、赣等,是用在实词前面的前缀,有音无意,如姑苏、句容、干越等地名,前面的字都是虚词,是“这个”的意思,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同样,赣榆的“赣”也是实词前面的前缀,表示“这个”的意思。而赣榆的“榆”字,在古越语中是“盐”的音译,因为赣榆临海,是个产盐的地方,而且当时的赣榆县治叫盐仓城;其次赣榆西北有一山名叫吴山,古代的赣榆在春秋时代先属吴后属越,而吴、榆、余是同音,在古代的越语中也是“盐”的意思,所以说赣榆县以其物产命名当是可以理解的。赣榆最早在古越语中称为“个盐”,因为个、句、勾、赣是一个读音,盐和榆也是同一个读音,后来古越语的“个盐”,误打误撞就被后人演绎成“赣榆”了。这和前文说的麻将中的“一条”演绎成“一鸟”是同一个原理。这个观点是江苏省对外贸易职工大学唐善纯、刘正婵夫妇的想象加推理形成的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
观天测日说
见正文第一部分
关于赣榆地名由来的说法还有很多,例如赣榆地名源自观天象,赣榆地名源自山水等,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自有其令人信服的一面,也有很多的想象成分在里边,因此从古至今没有一种说法是定论,关于赣榆地名的来历看来还需要文人学者继续争论下去。
赣榆历代县城考前
几大古城遗址
前汉赣榆县城
前汉赣榆县治故莒国盐官城(后称盐仓城,今海头龙河盐城、西城、西胡三村),东魏武定七年()置归义县治此,隋朝开皇三年()裁废。
汉祝其县城
西周为祝其国,春秋鲁定公十年(前),孔子相鲁会齐于此。汉置祝其县,唐武德八年()并入怀仁县。故城在今天的班庄镇古城村,城墙、烽火台遗迹尚存。
汉利城县城
汉利城县,东汉建安三年(),升为郡;三国魏黄初六年()废郡为县;唐武德八年()并入怀仁县。故城在今临沭县利城村。
后汉赣榆县城
赣榆县自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迁治郁洲;新莽、后汉因之;刘宋泰始六年()侨置青冀二州于此,后又置齐郡、北海郡;唐武德八年()并入东海县。故城在今天的连云港市连云区境内。
晋赣榆县城
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置赣榆县,治艾不城,不久迁郁洲。相传汉初齐王田横兵败逃至郁洲,汉将艾不追击到此,筑城防守,故称之为艾不城。遗址在今之连云港市连云区境内。
萧梁怀仁县城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置怀仁县,治黄郭戍。东魏武定七年()置怀仁县仍治此,高齐时北迁。隋开皇三年(),以怀仁县隶属于海州,南迁于故治。其地址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城头镇,相传本名头城,意为头一个怀仁城,后误作城头;一说是在今塔山镇土城村,隋炀帝大业十三年(),被臧君相迁废。
东魏义塘郡城
东魏武定七年(),置义塘郡,领义塘(郭下)、怀仁、归义三县,郡治北魏黄郭戍,高齐时北迁。北周大象二年(),以怀仁县治此。故城在今天的金山镇临马疃村东,宿山之下,因改山名怀仁。
东魏上鲜县城
东魏武定七年(),置武陵郡,领上鲜(郭下)、洛要二县,上鲜县为萧梁齐郡改置,当在今天的东海县境内。
东魏洛要县城
洛要为萧梁高密县改称,高齐天保元年(),移武陵郡治此。北周因之。隋开皇三年()废之,后为洛要镇。宋天禧(—)末置洛要盐场,金人迁至临洪镇。故址在今沙河镇城子村,有新时期遗存出土。
高齐怀仁县城
高齐天保四年(),废义塘县,移义塘郡及怀仁县治古辟阳城。故城在今天的莒南县大店镇西南城子村。
臧君相新城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天下群雄并起,臧君相乘机占据怀仁,筑新城于海滨。故城在今罗阳镇大沙村与宋庄镇范口村之间。
唐朝怀仁县城
唐朝怀仁县城故址有两说,一说在青口镇西南城子村,一说在今城头镇。
宋怀仁县城
怀仁县自南唐(—)移治大金山下,宋因之。故城在赣马镇城里村。
金至民国赣榆县城
南宋建炎四年(),怀仁县入金,仍称怀仁。金大定七年(),改称赣榆,仍因宋怀仁县故治。元明清因之。民国赣榆县政府袭故县城,至年2月被日本军队占领为止。年,赣榆抗日民主政府以青口镇为县城,故城为玉河区城里村,今为赣马。
历代赣榆县志概要
赣榆历史上有过七次修志(含《淮安府志》),当代两次修志,在这九次修志中,唯光绪年间的《赣榆县志》投入最多,档次最高,影响最为深远。
明万历十八年(),知县樊兆程主修,县学附生唐时熙总纂。
明朝天启六年(),淮安知府宋舜祖主修《淮安府志》成书,记载所属州县事很详细,其中记载赣榆县有4乡54里19镇,土地顷,代管安东卫地顷……
崇祯十六年(),贡生董杏修《赣榆县续志》成书。
康熙十二年(),进士倪长犀重修县志,至次年四月成书。
乾隆六十年()五月,赣榆知县王城请进士周萃元重修县志,至十月底完稿,次年刊刻。九月,王城建赣榆怀仁书院,次年四月落成。
光绪十三年(),赣榆知县特秀主修《赣榆县志》,光绪十四年六月完稿,张謇为题签,知县王豫熙拨款刊印。
年,县民政长王佐良主修《赣榆县续志》《赣榆县续志附编》两卷。年刊印。
年,杨少华、郑涛主持编纂《赣榆县志》,赣榆县志办公室具体负责编写。年由中华书局刊印。
年,启动赣榆县第二轮修志,由县史志办负责编修。
在赣榆县志编纂的历史中,康熙年间《重修赣榆县志》和光绪年间特秀主编的光绪《赣榆县志》志,影响最为深远。
康熙《重修赣榆县志》
清康熙十二年(),知县俞廷瑞重修赣榆县志。由邑人倪长犀总负责,徐竞及其弟徐珏负责分辑,张其美、严永康、王运开、邵恕、柏良枢、董瑾等君负责采访收集资料。全书计四卷,分设建革、星野、形胜、疆域、城池、山川、古迹、风俗、署制、学校、坛庙、坊镇、津梁、铺递、武备、荒备、寺观、田里、户口、丁徭、租赋、官庄、课税、马政、鹾政、土贡、物产、官秩、宦迹、人物、侨寓、科目、岁贡、援例、武科、武勋、辟举、德行、忠孝、节孝、封荫、灾异、兵燹、艺文等44门类。俞廷瑞、倪长犀分别作序,翌年成书刊行。
光绪《赣榆县志》
编修于光绪十三年(),由知县特秀主修、署教谕王文炳总纂、清末状元张謇题签、署知县王豫熙印行。以卷、目结构进行记述,总计设18卷、51目。全书共6册。连云港市博物馆存有原本。
光绪年间的《赣榆县志》
卷一:图说。下设图说1目。
卷二:疆域。下设沿革、星至、分星、高度、风俗、物产等6目。
卷三:建置。下设城池、官廨、仓库、坛庙、街坊、乡社、集镇、津梁等8目。
卷四:山川。下设山川目。
卷五:食货。下设户口、田赋、徭役、解支、蠲赈、盐课、杂税等7目。
卷六:学校。下设学宫、学额、学田(附名宦乡贤忠义节孝祠)、书院、义学等5目。
卷七:贡举。下设进士举人正贡荐举表(附例选武科封荫)1目。
卷八:武备。下设营防、马政、驲递、兵事等4目。
卷九:官师(上)。下设官师表1目。
卷十:官师(下),下设官师传1目。
卷十一:人物(上)。下设列传、孝义等2目。
卷十二:人物(下)。下设孝义、文学、艺术、隐逸、寓贤、寿民等6目。
卷十三:列女(上)。下设节孝贞烈贞寿题名1目。
卷十四:列女(下)。下设节孝贞烈传1目。
卷十五:古迹。下设冢墓、金石等2目。
卷十六:艺文。下设艺文1目。
卷十七:杂记。下设祥异、佚事等2目。
卷十八:叙述。下设叙述1目。
卷前载题签、序。
赣榆的天灾
赣榆历史上是个多灾的地方,自有历史文字记载以来,关于地震记载有30多次,除了地震之外的水灾、旱灾、海啸、冰雹、大风、冻海、溃堤、蝗灾等灾害记载有次之多。而史书记载之外的自然灾害便无从考证了。
在这些自然灾害中,有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至今无解。现撷取有关章节戏说之,以供观瞻。
一、元大德九年()四月,赣榆地震,塌陷两处,涌出黑水。地震的过程中,地下为何冒出黑水?至今无解。
二、明嘉靖二年()正月初一,赣榆地震,昏雾四塞,其气如药。地震和天气虽然有关联,但是地震后何以大雾弥漫,空气中有很浓重的药水味道呢?遍观地震知识,并未有此种地震天象的解释。
三、明嘉靖四十年()七月七日,赣榆县海一日三潮。正常情况下,海水是一日一潮的,为什么那一天赣榆的海水会一天涨潮三次呢?这个还真有点邪门了。
四、明万历二十二年()二月,赣榆海退十里。正常情况下,海水突然快速大距离退却,是海啸的前兆,但是县志当天并没有关于海啸的记载,只是在两年半以后的万历二十四年八月才有发生海啸的记载,时间跨度之大,真是匪夷所思。
五、明万历二十五年()八月,赣榆大旱,水沸。水的沸点是度,赣榆当时虽然天热大旱,但是赣榆历史上气温最高为39摄氏度,离沸点还差很多,那年的大旱何以能让赣榆水沸腾了呢?
六、明崇祯九年()四月,赣榆蝗虫大作,来了鹫鸟千群把这些蝗虫吃了个干干净净。哪里突然来了那么多的鹫鸟呢?真是奇了怪的事情。当时赣榆举人董志毅的儿子贡生董杏为这事还写了《灵鹫赋》记载此事。
蝗虫长这样
七、清顺治七年()七月,赣榆大水、海啸,朱汪河水高于岸三尺,有水兽如牛,兽伏水溢,河漂铁磬一枚至岸,重千斤,非河中旧物。这个大水中的像牛一样的水兽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是海里的倒可以理解,关键是淡水河流中何以有如此大的水怪呢?另外一枚铁磬,重千斤,居然能漂浮在水上而不沉入水底。
八、清康熙七年(),赣榆地震,而且是有史以来最大震级的地震,赣榆县城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唯独城里的孔圣人殿完好无损。不知道这个建筑有什么秘密,看来古人对于建筑方面的智慧设计大大超乎今人之想象。
九、清康熙九年()十二月,赣榆县连续下了20天的大雪,西南部的积雪有一丈多深,把村庄的房屋都掩埋起来了,连树梢都不露头,老百姓用铁锨挖洞出来,鸟兽跑到老百姓家里找东西吃……看来赣榆的这场雪真是玩大了,堪称世界之最。
十、清光绪十年()冬天,赣榆县北部生蝝,被数千只蛤蟆吃掉了。所谓的蝝,有多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蝗虫的幼子;第二种解释是白蚁;第三种解释是蝼蛄,俗称土狗。这些小虫子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春夏所生,冬天怎么会有?而且被数千只蛤蟆吃掉,更是不可思议,大家都知道蛤蟆是冬眠的,冬天不会出来找东西吃,更不可能在大冬天出来对付这些不可能会出现的小动物。但是县志既然有记载,就权当有吧。
十一、清宣统三年()七月二十四日晚上,大吴山崩裂,宽深有两丈多,长度有数十丈。山为什么会在既无地震又无泥石流的情况下在夜里崩裂,而且出现了如此大的裂缝,实在是让人恐怖。
赣榆大吴山景
十二、年春天,赣榆县天降粮食,而且一连下了三天,样子好像荞麦,又像黑豆。天下粮食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一连下了三天,因为春天庄稼并没有结实,不可能从地里刮来这么多的粮食,唯一的可能是从粮库里刮来的。但是天下哪有那么大的粮库啊?如果此事属实,那么当时赣榆的老百姓皆可以吃饱饭了。
下一期为您解读
赣榆习俗
图文编辑:佳祺
素材来源:人文赣榆(九卷本)
图片来自网络
—END—
红榆伞
赣榆区委宣传部
赣榆区新闻中心
北京哪能治白癜风不复发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