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教育一书的反响三

《极目新教育》(54.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6底出版,7.7书到铁岭;7·4首发式;8·26光明日报第6版发表该作品的序言,并荣登8月光明书榜。

年9月22日上午,傅老在河南省郑州市四十二中学召开的素质教育论坛会议上现场签字赠书。

傅老为四十二中学教师签字赠书

赠书签字热烈现场一

赠书签字热烈现场二

赠书签字热烈现场三

文章顺序:

第一篇:我眼中的傅东缨先生

第二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三篇:海南省琼中县湾岭学校集体学习《极目新教育》

第四篇:极目新教育奔腾巨浪河

第五篇:乐善有恒大爱无疆

第六篇:纵览教育史荟萃新教育

第七篇:一种缘分,让我走进了傅老

第八篇:铁岭之约

我眼中的傅东缨先生我喜欢读傅先生的教育著作,也并不是我一个人。与朋友谈起这方面的话题,大家都有共感:读傅先生的著作,不像读其他的教育名著那么吃力费解,而是在美的欣赏中受到启迪。傅先生是作家,也是诗人,更是一位教育家、教育文学家,这也许是他的著作与众不同之处而又独领风骚的原因吧。

本文作者李元昌先生。在年末吉林省教育学院授予他"教研工作终身成就奖"会上,他发表获奖感言。

进入傅先生的著作中,从一个语文教师的感受来看,首先欣赏的是他那文学的韵味和行文的风格。他的文章,有大江东去浩浩汤汤的气势,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壮,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天籁之音,当然也有闲云潭影日悠悠的恬静。因而,读他的著作是欣赏,是享受,也就在这同时,把人们领入教育的殿堂,打开了一扇扇门,开启了一扇扇窗子。使迷茫者看见了宽阔的大路,闻到了桃李的花香;使跌倒者振奋起精神,看见了升起的太阳;使弄潮儿扬起了风帆,在波涛浪谷中奋力前行。傅先生凭着自己的功力和才华,完全可以在我国成为一位知名作家,然而,他这枝笔却指向了另一个世界,站在《教育大视角》上,唱出了教育三部曲(《泛舟诲海》《圣园之魂》《播种辉煌》)的诗章,为我们展开了《教育大境界》的画卷,推出《教育大乾坤》的天地,而今,他又《极目新教育》……这一部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帙,是他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未来的心灵之声,是这位教育家的博大的胸怀、高屋建瓴的思想、求真探索的精神的凝聚。“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读了他的著作,很自然使人想起了毛主席的这几句诗。

上图为傅东缨先生的一些著作

我与傅先生交往已经20多年了,我知道他是从一个农村教师一步步走向领导岗位,从一个语文教师成为铁岭地区教育指挥者的。语文教师的经历,他把自己锤炼成诗人、作家;教育局领导的岗位,他又把自己打造成大先生、教育家。

看到他等身的著作,让我自然地想起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作者司马迁,二人虽相距几千年,但却有些相似之处。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在他人生最困难的时刻,忍辱负重,最终成“成一家之言”,为后人留下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著作。有人统计过,傅先生50年来,走访了个省(市),西行昆仑山下,东踏黄海之浪,北临黑龙江畔,南登五指山峰。访问了多位名师、校长及专家,采访几百位教育局长至几位教育部长,调研千余所学校,听课多节,开座谈会近个,并亲自主持多项教改实验。这一串串数字并非常人所及,何况又是退休之人。我本人对此深有感受,年,那还是他担任铁岭市教委副主任的时候,我当时还是一个村办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教改中有了一点小成绩,却引起了傅先生的   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上作《极目新教育》的读书交流,大家站在比较专业的角度,对于这本54万巨著的见解可谓“百家争鸣”。老师们分别从结构、词句的斟酌、意义的深远各方面做了交流,许多老师表示这是近年阅读的最好的书籍。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许多老师纷纷自主畅谈读《极目新教育》的感悟,其中王儒锐老师的精辟评价赢得了同仁们阵阵热烈的掌声:傅老用高远的目光把新教育从历史和新的教育实验学校当中,是用他的智慧把这三大理论支柱:第一个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智慧,此为新教育继往开来的根;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学说,此为新教育擎天撑地的柱;第三国外新教育优秀思想,此为新教育滋兰树蕙的流。不管是生本改革、综合改革、课程改革、学科改革、课堂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教改实验的专项工程,所有这一切,或点上吐艳——万绿丛中一点红;或线上争芳——千树万树梨花开;或面上结果——大珠小珠落玉盘,都是为中国教育增光添彩,注入正能量。综上所述,新教育以发掘中外教育宝藏、持续深化的教育实验、移植与改造兼具的教育行动,成就了当代中国民间最具规模化的教育科学实验,创造了一个年代深、日子久远的教育传奇。包瑞校长补充说明:在咱们海南琼中湾岭学校掀起阅读《极目新教育》的高潮,学校定目标,老师乐意读,经常做研讨,时时在提高。每一次的读书交流大家都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非常的感人。《极目新教育》是新教育的最高史记,对新教育的全面介绍和概括,是一所学校可以借鉴学习、实现崛起的宝典。希望大家学而不厌、寓读于乐,去纵情书海,攀登书山,品味书香,早日化蛹成蝶、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极目新教育奔腾巨流河

洛阳高新区孙旗屯小学徐良惠

暑期到成都参加全国新教育第十八届年会,等电梯期间,见先生和夫人手捧一撂《极目新教育》也在候电梯,赶紧接过送到房间里。先生正在签名赠书给朋友,遂索要一本,据为己有。先生题赠:学无境,思无涯。

回来后,捧书啃读。说是啃,正如食物,一点一点地读,批注、反思、记录。这样下来,读了三个多月。那日读完,起身,掩卷远望,蓝天清澈,一碧万里,远山处奔腾的云海,恰似奔腾的巨流河(辽河)。回想先生书中的整齐、对仗的文字,好比训练有素的语言部队,展现着难以言说的文字威容。

之所以迟迟不肯落笔,知自己所读到悟到之处,恰似干涸的地表刚刚接收滴下的甘露,还没有体味到其中的芬芳之处;又恐自己对新教育的浅薄认识之于蚍蜉撼树,惟恐大家见笑。

这是一部记录新教育实验的力擘之作。

傅先生记录了自年朱永新先生的一次演讲开始,把新教育从一个书斋里的念想,化作春天的种子,迅速撒播到大江南北的四千多所实验学校,数以千万计的学生心田的过程。而创作之初,傅先生已是古稀老人,他阅读几千万字的书籍,建立庞大的资料库,二百多个新教育人的形象如同影像回放,别出心裁地体系结构,如同巨流河之水,滔滔万贯,气势磅礴,串起一部新教育人的全方位的心路历程。每一处缘起、每一处转折、每一处回响,每一个故事,恰似新教育在师生生命长河中激起的波浪,于个体生命成长与暗示之重要,也如同人生的巨流河水。

这是一部回应跨世纪之问的书籍。

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既需要仰望星空的思想家,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者,钱学森老人留给中国教育的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世纪叩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世纪已经走过8年,新教育年会也承办了8次,每一次议题的确定,都为中国教育现状存在的困惑支招解疑。新教育正是以这样的田野精神和行动,进行着教育难题的猜想和实践。历史会以大浪淘沙之巨力,用时间为器,筛选出特别的答案回应时代之问,具备勇气行动者必将先行一步,从重峦叠嶂中跨越出来,以万人沉醉我独醒的勇气,创造更宽广的流域。

这是一部汇聚美好力量的书籍。

傅老从朱永新“我心中的理想老师”的演讲始笔,把新教育诞生、成长、发展、困惑这些发生在新教育人身上的故事,以如椽之笔进行串连,使我们有了寻常经验触手可及的细节,有了历史感和成长感,也让新教育人有了独有的气质与情感。20年,新教育从教育沉疴中闪烁的一朵朵浪花,经由跨世纪的思索和坚持不懈地行动,渐渐成为遍布在五湖四海的盛开的生命之花。其意义之美好,行动之坚定以及新教育人的坚忍平和,都是朝向这朵花的美妙因子。这些故事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经由《极目新教育》而具有了生命的温度,自此在新教育的巨流河中生生不息,更有力量。

一部作品就是一个世界。一切关键时间、关键事件、关键人事的串联之下,将新教育实验全面铺流开来产生的一朵朵细小的浪花汇聚起来,成了那条著名的奔腾不止的河流,它以充满着生命活力的气息缓缓向前,最终覆盖充满生命渴望和向往的师生,波澜不惊,缓缓流动,极目望去,那是新教育的巨流河。我的世界是新教育,那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赤子之心,我感受过;新教育人充满激情热血的田野行动,我体验过;新教育人执著平和坚韧的处事态度,我触摸过;那气魄恢宏的格局,贯穿全书的理想主义精神,新教育人可歌可泣的生命故事,沛然莫之能御的意志,是本书最具深情绵密之笔。

本文作者徐良惠校长在听完傅老演讲后与之合影留念

傅老参观新教育名校孙旗屯小学时,听徐良惠的介绍学校建设

傅老和洛阳市高新区教育局孙健通局长参观新教育名校孙旗屯小学

乐善有恒大爱无疆

——全国语文名师、浙江省杭州市名班主任李小军

李小军老师认真阅读《极目新教育》瞬间

每次当我捧起傅东缨先生的《极目新教育》这本书时,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先生伏案书庐、笔耕不辍的身影,耳边总是想起傅先生嘱我认真校对时甚是严肃的话语,我知道,这是先生生命中的又一部重要书稿。

回首望向书橱,赫然有先生的数十本书在列,因为与先生交往甚密,我基本上知晓近十年来他的每一部著作的成书过程。这些书有他自己教育思想的结晶,也有他为他校、他人的著述所精心写作的序文。无论是他自己的教育思索,还是为他人教育知行的深入阐释,先生都投入了全身心的精力和心血,从不吝啬自己的一分一毫,是春蚕吐丝、是蜡炬焚身。

写作《极目新教育》尤甚。年深秋,得知傅先生一家突遭车祸,,先生身临重创、骨断脑伤之时,我万分焦急,极为担忧。好在天佑良善,先生一家终无大碍。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先生尚在伤痛未消之时就已清晰地对我讲,“新教育”这本书一定要写下去的。他说,朱永新先生对我这样信任,新教育人做得这样出色,中国教坛在世纪之交出现这样一批深化教育改革的探路尖兵,利师利生利民,是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啊!我必须调研,必须研讨,必须写好,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和历史留下一段清晰的坐标,一行闪光的足迹。他还对我说,就是为了写这本书他也必须配合医生、静养大脑,积极锻炼,早日好起来。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是啊,他是罕见的强者。坚强者的行走,天大的挫折都会望他却步。哪怕几一个月后凶险的开颅手术都没有让他停止构创《极目新教育》的步伐。他是用生命在回答人生,回答历史的叩问。

不仅仅是《极目新教育》,值得他写的书、需要他写的书,每一部他都不厌其烦地考证采访,孜孜不倦地思索探究,无不砥志研思,无不鞠躬尽瘁;又不仅仅是文,文的背后是人,他对所有的教育同仁一向古道热肠、情深意重,用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与他接触的天南海北的教育人和非教育人。

是什么让他宗教徒般地写作思考,是什么让他对教育的人和事倾心付出?又是什么让他以一颗年轻人的心灵,朝气蓬勃且锲而不舍地投入对事业的忘我追求?我常常苦思冥想,希望找到解读傅先生和傅氏现象的准确密码,然而,我常常迷失在功利和喧嚣的现实红尘中茫然自失。

也许,有一种人,对世界对人间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洁净纯明,不求回报,不虑得失。

哪怕是对世间的一花一草也袒露真情。也许,有一种人,承担着上天赋予的特殊使命,就是来温暖蕴藉世间所有的冷漠凉薄,来润泽消弭世间所有的躁心戾气。

也许,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吧。

该文作者李小军协助傅老校对书稿

.9.2李小军在内蒙古天山六中为阿鲁科尔沁旗的教师们做讲座

20.4.2作者与傅老登华山北峰

作者与傅老在小浪底水域畔

纵览教育史荟萃新教育

佳木斯市第二中学于钧伟

本文作者于钧伟聚精会神阅读

《极目新教育》

因工作之缘结识傅老,之后承蒙傅老提携,在教育问题上对我多有指点。其间,对傅老的教育研究、创作经历有所了解,钦佩之余,也颇受影响,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教育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今年七月,傅老再到我校讲学之时,得知他酝酿、创作多年的《极目新教育》已经付梓,刚刚在成都开完新书首发会,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机缘拜读。

开学后,终于得到傅老的新作,立马开始了仔细阅读。在细细地研读中,我了解到这是一部体现傅老多年来对教育事业研究成果的著作,全书“既廓清了朱永新新教育的蒸蒸日上之境,也透露出作者对新教育乃至更广泛教育背景的极目之境”(刘道玉语),切中当代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新教育实验多年积累的各种典型的教育教学范例,积极呼唤教育改革,大力推介朱永新所倡导的新教育模式。

书的章节安排寓意着新教育在中国扎根、生长、绽放,而且成为引导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傅老用激情澎湃的文学语言,阐释振聋发聩的教育理论。

阅读此书,着实解决了我在眼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几日,应学校科研室的邀约,为青年教师做一期培训,激励青年教师不断学习,指导他们提升专业技能。于是,自己把这些年来的教育体验、教研经验和对教师工作的认识总结了几条,却觉得表达得不尽如意。这时又随手翻看《极目新教育》,发现第二章第六节《啄羽再造》就是我需要的内容,从教师的职业倦怠切入,论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路径,强调了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办法。这简直就是为我这次培训作的提纲,不由得感慨“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傅老的阐述,事理结合,条理清晰,比我自己总结的要深刻、完善得多。于是我就借鉴了傅老阐述的理论,为青年教师做了一次“成功”的培训。

我校正在实施“文化润泽”教育模式,力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一年多来,该项工作有所成就,学校责成我撰写一篇文章。我酝酿了一段时间,还迟迟未能动笔。看了傅老的《极目新教育》的第六章《塑魂》,从文化的本源入手,论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强调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正是我要阐述的教育理念,解决了我理论基础不充分的难题。

经过这两件事,我越发觉得这本书对我们这些中年教师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有时很长时间寻求不到答案,长时间的迷惑会导致对工作的怀疑,影响工作的热情和信心。而傅老以数十年的教育经历,为我们总结经验,指明方向,解决困惑。傅老的教育智慧就在这本《极目新教育》中给基层教师以最新的呈现,值得我们珍藏,反复学习体会,当做不可或缺的常读常新的指路宝典。

于钧伟到访傅老,在家中围绕教育问题交谈

于钧伟陪同傅老观览佳木斯郊区达来花海

一种缘分,让我走进了傅老

——四川泸县一中名师许玉林

认识傅老那是缘分。那真应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那首千古名句。

20年0月2日晚7点,傅老受邀来泸县一中作报告,报告前,我的高中同学、陪同傅老前来讲学的王堂兵引荐,我有幸与傅老见面并做了简单的交流,之后交换手机号码,傅老的亲切感和亲和力让我变得不是想象中那么紧张和彷徨。初面的傅老是一个精神饱满,给人一种世外高人的印象,厚重,坦然,劲道。讲座很让人震撼,字字玑珠,妙笔生花,让人如坐春风,醍醐灌顶。两个小时的讲座轻松而丰富,让人流连忘返。傅老就是一位高深的智者,站在教育的前沿,围绕师生生命发展的轨迹,始终述说着对人的终极关怀,语重心长,丝丝入扣。

讲座后,傅老说:“玉林,刚从校门经过,我想起你。你留给我朴实真诚的印象。我报告的真实反映盼告。今后多联系。”一句简单的问候,道出了傅老对教学教育的知与行的严谨,以及对晚辈小生的真诚关爱。我满怀激动,课后回了短信:“傅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佩服您对教育的热爱和研究。您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本最好的教材。谢谢您!”

之后我们就没有断过联系,从相识,到相知,最后相融。一位导师,一面旗子,一个坐标,一座巍峨的高山。这些天来,我激情地反复地沉思傅老其言其行其人,在他生命的强大磁场里,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随之燃烧起来,明亮起来……

我于、20、、的暑假先后四次前往傅老的老家铁岭,那是个美丽的文化古城。龙首山下,天然的氧吧最是养人。傅老其家人对我视作至亲,待我关爱有加,我也一心想为傅老做点什么。傅老虽过古稀之年,但刚毅倔强,勇往直前,年轻人一般地活力与斗志,给我等树立了一个难以复制的榜样。

傅老的教育三部曲《泛舟诲海》、《圣园之魂》和《播种辉煌》,我无缘参与,但在傅老的大教育三部曲之一之二《教育大境界》、教育大乾坤》和《极目新教育》的创作里,我有幸为他搜集图片、查找资料,整理文稿,我感到特别幸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年暑假奔赴铁岭,协助傅老从若干册的数以万幅的中外名画上,寻找《极目新教育》九章九福名画,一连几天,精心地寻找最切合作品意旨又围绕名画意蕴的最佳极品,还要从百度和中外美术史上查该名画的意境、意义、地位和评价,在反反复复地比较、权衡、剖析和审视中,才由傅老及其家庭创作团队最后下决心,一幅一幅地确定下来。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给了我深刻的教育与启示。

傅老写作的脚步从未停息。没退休时,他向休息、睡眠要学习、思考、写作的时间。退休后,他和老伴一起,用脚丈量着祖国的大江南北,用心谱写着教育诗歌,用爱填补着残缺的教育残片,用傅式处方为中国教育望闻问切,一直求索不止,笔耕不辍。

《极目新教育》是傅老的又一部大书,是一部新教育的“史记”,是不朽的精神脊梁。柳斌老部长为傅老题词,润物无声风骨健,育人有道浩气长。刘道玉老教授为之作序,顾明远老会长为之举荐。此书资料详实,故事真挚朴实,让人如临其境,关键是其文学性、思想性和直观路径为教育的发展拨开了朦胧的面纱,着实匠心独运,清辞丽句,哲思涌动,唯美无限。

本文作者许玉林正在电脑上选择梵高的名画《向日葵》为第四章“竟放”的名画

春傅老和许玉林在四川泸县龙脑桥上合影

.8许玉林(右一)随傅老(右六)参加内蒙古西乌旗第三届专家进草原启动仪式

傅老和许玉林在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草原上半拉山的山头上眺望远方

铁岭之约

沈阳市第26中学教师杨春宇

本文作者杨春宇正全神贯注地阅读《极目新教育》一书

从春节到如今,因傅老多在外面讲学传道,我的教育教学活动安排也紧,一次次未赴之约,近日终于遂愿。能够在节庆之日,有幸奔到铁岭市得见“中国的马卡连柯”之称的中国教育文学家傅东缨老师,内心里满是欣喜。

当我走出铁岭火车站出站口那一刻,看到那位谦和的老者穿着一身藏蓝色的夹克,精神矍铄地站在那里,看到我时,眉眼间流露着会心的微笑。“您怎么亲自来接我啊?我自己打车就可以了”我说道。“我是一定要来接你的,我已经等了二十分钟了!”听到这句话时,我想:一位中国教育界文学界的泰斗居然在出站口迎接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心中的感动便潮涌般袭来。这就是真正平易近人的傅老,以人为本的傅老,充满人文精神的傅老啊。

乘一段出租车,来到傅老师的家中,满屋的名人字画和一架架堆叠成山的几万册书籍透着书香,和着那份厚重的古朴之气一下子扑过来。看到这些,我真的被深深地震撼到了,傅老告诉我说,他每一天都在读书,每一天都在思考,每一天都在积累。他热情地为我展示着他用于记录一些随想的小笔记本,泛黄的纸面上凝聚着他的大智慧,至圣道。

还记得七八年前,他曾来到我曾任教的辽中立人学校讲学,四个小时慷慨激昂,饱蕴教育深情的报告,让一向听演讲报告不超过半小时就会打瞌睡的我异常激动,毫无困倦之意,完全被这位老者的风采迷住了说家中有很多书。若非不是亲眼所见,我就不会有这般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一位古稀老人对读书的挚爱狂热,来自于一位教育家对教育哲学的执着探索,来自于一位文学巨擘对文字的字斟句酌。因为我看到了这位老者在书海中泛舟,为教育八方奔走。我看到了这位老者在文档中标红的书稿,在电脑中整理的文档,分门别类,条目

清晰,这是一种治学的严谨,行事的严苛。令人被这位老者这样一种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态度所折服。作为后生晚辈看到此情此景,深感惭愧。

与傅老的交谈中,他那非凡的谈吐,深邃的哲思也让我为之惊叹。他博古通今,他观照中外,对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潮流都有清晰的把握和深入的研究。这一切都源自于傅老师对读书的热爱,对人生精心而执着的思索。傅老那一句“一定要多读好书,博学方能多智,多智方能出彩”,像雄浑洪亮的晨钟,响在我的心灵深处,并会激励催动我一生前行的脚步。回眸近日的生活,忙碌,成为了生活的主题词。伴随时光飘逝的都是浮泛清浅的阅读,未曾静心去思考,去品味。总是用一句最近太忙了,一言以蔽之。昨日之日不可留,昨日之事亦无须烦忧。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透露了惆怅悲伤过后的心灵醒悟,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怀有迷途知返的大彻大悟,而我觉得,自己还年轻,前面的时间空间还很漫长,一切都还不晚。做,从现在开始做。学,从现在开始学。一想到这里,深深感到此次铁岭之行收获宏富,灯塔在前,成竹在胸,路在脚下!

傅老恳切的叮嘱,我会铭记于心。我会努力做一个学习路上的攀行者,在教育教学的路上不断追求,感恩傅老的教诲,与圣贤交,天朗气清,心韧空晴!

此为杨春宇与傅老告别时的自拍照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宝宝白癜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fz/2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