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聚(张郁廉)生母的生命在匆忙和无奈中过早地结束,父亲无奈把聚聚送俄国人阿里莫夫夫妇收养。五六岁时,夫妇和平分手,此后,瓦娃搬到郊外懒汉屯独立抚养聚聚(佐雅)。到了入学年龄,瓦娃坚持让佐雅接受正规中国教育,并最终决定搬入“东顺祥”大杂院并进入“第十六小学校”就读。聚聚(张郁廉)在“东顺祥”大杂院与玩伴度过快乐的童年并与主家孙家两家关系密切,小学毕业后进入了好友桂云就读的哈尔滨市立女一中。
中学毕业后经过考试,张郁廉被录取为天津南开女中高中一年级的正式学生,开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张郁廉随着同学转移至北京,新学期后转读北平私立慕贞女中,但和远在哈尔滨的家人失去联系,幸而桂籍的母亲领着桂云和桂毓,由沦陷的哈尔滨迁居北平,张郁廉得以搬去和她们同住。和她互生好感的桂籍在毕业之际被家人骗回老家同指腹为婚的未婚妻成婚,张郁廉内心十分受挫,更让她悲痛的是养母瓦娃的突然逝世。
高中毕业后,张郁廉顺利进入燕京大学医学系,无奈课业太重,生活来源也成为很大的问题,因此在大二时转读教育系。大三时,一二九运动爆发了,各个大学的学生纷纷参加游行呼吁政府抵抗日本的侵略。大三暑期,张郁廉按照事先和父亲的约定,由北平辗转到老家朱由村同父亲会合。无奈卢沟桥事变爆发,张郁廉只能顺着人流,南下南京。后由长江水路随着人流前往武汉,留在汉口。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郁廉加入汉口苏联塔斯通讯社上班。全面抗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共赴国难”,统一抗日。日本在南京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战云密布之际,莫斯科塔斯社总社派来数位军事记者,社长罗果夫就分配张郁廉随同这批记者到徐州战区,协助采访。随后调往重庆塔斯社。随后张郁廉同一批苏联塔斯社战地记者和《消息报》摄影记者卡尔曼飞往前线采访。采访结束因为武汉的沦落,只能先到长沙,再设法回重庆。同年在国共合作的大环境下,张郁廉陪同卡尔曼历经艰难路程到达延安进行采访后循原路返回重庆。在塔斯社已工作了将近三年的张郁廉离开了苏联塔斯社到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报到,工作更为忙碌。
年9月中旬,鲁迅先生的得意门生、著名女作家萧红,怀着七八个月的身孕,从武汉来到重庆,不久就到远郊的江津白沙镇,投靠东北作家、友人白朗、罗烽夫妇,在那里等待生产。11月下旬,萧红在白沙产下一子,不幸夭折。12月初她离开白沙返回重庆,和日本友人池田幸子同住在米花街(今称八一路———作者注)一小巷深处,开始了她与塔斯社重庆分社的一段渊源。
接受罗果夫采访
抗战时期,苏联塔斯社重庆分社坐落在重庆市区学田湾枣子岚垭。年12月22日,塔斯社记者、塔斯社重庆分社社长罗果夫,欲慕名采访新近返回重庆的萧红,萧红应邀来到塔斯社重庆分社。
与老同学萧红重逢
罗果夫想从萧红那里了解她与鲁迅第一次见面的情形、鲁迅与瞿秋白的交往与友谊、写作鲁迅在上海时期的生活与创作应注意些什么……萧红向罗果夫讲述了她和萧军与鲁迅相识的经过,讲述了她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出版自己的成名著——小说《生死场》的过程,并回答了罗果夫向她提出的问题。因为,两年多以前苏联就翻译出版了萧军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
萧红说,她和萧军的小说在上海问世,倾注了鲁迅先生的心血。当年,萧红和萧军是夫妻关系出现在鲁迅先生面前的,因此,面对罗果夫的提问她无法回避萧军,虽然她与萧军最后劳燕分飞,但在罗果夫面前,她仍将萧军称为“我的第一个丈夫”,平静地向罗果夫讲述了她和萧军当年在鲁迅身边的一些往事。
萧红接受社长罗果夫的采访,张郁廉为翻译
萧红还向罗果夫讲述了她所知道的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以及其他左翼文化人和鲁迅的来往。罗果夫又问萧红,还有谁比较了解鲁迅的生平?萧红建议他去采访鲁迅的两个弟弟,鲁迅的老朋友许寿裳、蔡元培,学生韦素园、孙伏园、许钦文兄妹;此外,还有作家台静农以及俄文翻译家曹靖华等。
很显然,罗果夫的这次采访,大约是为其写作鲁迅的生平传记做准备。据说,后来萧红曾以回忆录的形式印行过他们的谈话,这是篇幅不大的单行本,印数不多,连罗果夫也没有保留一册。罗果夫回国后,写了一本题为《回忆我搜集鲁迅材料的时候》一书,他在书中也披露了这次对萧红采访的详细内容。
与老同学重逢
萧红来枣子岚垭接受采访,还得到一个意外的收获,邂逅了中学同学张郁廉———罗果夫与萧红之间的翻译。
张郁廉从小被寄养在黑龙江哈尔滨市的一个白俄家庭,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年至年,萧红和张郁廉二人同时在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就读,是上下届同学,在校期间两人略有交集。萧红中学没有毕业,阴差阳错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一路走来,后在鲁迅的奖掖和扶持下,登上了中国文坛。张郁廉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参加了年北平学联发动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后来,因为俄语娴熟,先后在中央社、塔斯社从事新闻采访和翻译工作,是我国第一位采访战地新闻的女记者。
老同学意外重逢,心里都有说不出的喜悦,于是,两人倾诉完衷肠之后,就在塔斯社这幢石块砌成的两层洋楼前拍照留念。
老同学合影留念
这一天,正是萧红生了小孩刚过满月的时候,所以照片中的她,神色显得有些浮肿憔悴,还要张郁廉略微扶持一下。这张照片,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葛浩文的著作《萧红评传》(台湾:时报出版社,年6月出版)里,但书中只是简单说明“萧红与其哈尔滨女中同学(年摄于重庆)”,没有写出“哈尔滨女中同学”的真实姓名,以致后来被误传为“张玉莲”;且注明的拍摄日期也是错的。
这张萧红在塔斯社重庆分社与同学张郁廉合影的珍贵照片,对研究萧红在重庆的一段经历,研究她当时的社交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把萧红介绍给苏联读者
年10月,苏联大使馆为纪念十月革命,要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庆祝会在枇杷山苏联驻华使馆内举行(大使馆建筑物至今仍完好地屹医院内,医院第三院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注)。萧红和端木蕻良应邀参加,他们特地从北碚赶到重庆,住在一家旅馆里。他们之所以受到邀请,是因为著名作家、翻译家曹靖华向苏联大使馆文化参赞的举荐。
一年前的塔斯社重庆分社社长罗果夫,如今已是苏联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著名的汉学家,他想给苏联读者译介一批中国的抗战文学,于是请中苏文化协会的曹靖华为他介绍作家和作品。曹靖华向他推荐了萧红和端木蕻良两位东北作家,说他们率先在中国文坛发表抗日文艺作品。其实,罗果夫一年前就与萧红相识了。
于是,在萧红和端木蕻良的协助下,罗果夫翻译了他们的小说;萧红在重庆撰写的、以歌乐山为背景的短篇小说《莲花池》、端木蕻良的《风陵渡》,被罗果夫收录在莫斯科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选》中(其余六篇是:茅盾的《林家铺子》、老舍的《被占领的城市中》、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灯笼的故事》、司马文森的《栗色马》)。因此,罗果夫也成了将萧红和端木蕻良的作品介绍给苏联读者的第一人。
年12月24日,罗果夫最后一次见到萧红,数日后他便回国了。罗果夫途经新疆迪化(即今乌鲁木齐)时,遇见了茅盾,他们谈到了萧红和端木蕻良。此事,茅盾在年3月28日给诗人蒋锡金的信中曾有提及:“罗果夫路过这里时曾与晤谈,彼时端木和红姑(即萧红)尚未赴港,罗于端木、红姑皆赞许……”
“白云飞渡”连环画创作正在进行中,会定以插图的方式结合书中叙事更新于平台上,欢迎读者北京的白癜风医院有哪些白癜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