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镇
作
家
访
谈
嘉宾
顾晓蕊主持
薛兆平
作家
简介
顾晓蕊,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中考高考热点作家,其作品曾获第二届林语堂散文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奖项。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读者》《特别 薛兆平:您好。读者想要知道的是您怎样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也许这对广大读者和文学爱好者来说有宝贵的启发意义。那么,请您谈一谈好吗?
答
顾晓蕊:我在电力企业上班,是一名科室职员,走上文学之路纯属偶然。平时我喜欢读书,空闲时写写文章。从年底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刊物投稿,稿件很快被采用,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之后,可以说是一发不可收拾,我沉迷于写作。随着发表作品的不断增多,成为《读者》《特别 顾晓蕊:日子像流水一样静静流淌,对我来说如果没有文学,今天和昨天没什么区别,每天都在重复自己。文学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无限可能性。生活的每一时刻都在变化,作家就是世界上的第三只眼,要发现这一刻的不同寻常。当下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形态,被作家用文学的方式叙述过以后,很多遗憾、失败、孤独、痛苦,其实都是值得的。因为所有这一切在一个地方被传递出来,被保留、叙述,这就是文学根本的价值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写作是一种心灵的救赎,它为庸常的世俗生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也因此对写作者而言,一切经历都是财富。
在这个多变的充满诱惑的时代,“不忘初衷,不忘本心”的写作是一种高贵的坚守。作品要能观照自我,照亮他人,这样的文章才容易走进读者的内心,触动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达到某种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身轻言微,大多数时候充当失声者,或是聆听者。然而,我们选择了与文学相伴,从阅读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将跌荡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发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这声音跨越万水千山,抵达更远的远方,这便是文学的魅力与力量。
问
薛兆平:对您影响最深的作家和作品有哪些?
答
顾晓蕊:曹雪芹的《红楼梦》我看过很多遍,不同年龄阅读总有不同的体悟,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包容万象,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巨著。我还喜欢老舍、张爱玲的作品,有很大的张力,语言很独到,比如说《骆驼祥子》和《金锁记》这两本书,对人性复杂性和多面性的刻画是很见功力,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立体的,鲜活的,很多年后回想起来还留在脑海中。
问
薛兆平:在您的创作历程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
顾晓蕊:最难忘的是收到鲁迅文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被录取为鲁讯文学院第二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那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问
薛兆平:您最新作品有哪些?或者您近期的创作计划是什么呢?
答
顾晓蕊:最近正在创作整理一本新的散文集,还有一本短篇小说集,期望能早些与读者见面。
问
薛兆平:在这次文学小镇作家访谈结束的时候,您还想对全国读者和文学爱好者,或者特定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呢?
答
顾晓蕊:文学或许不能带来什么,但它至少让我们活得更像自己。静下来,慢下来,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从阅读中感受世界的辽阔,以获得心灵的宁静与抚慰。写作对人的考验是非常强的,需要我们的生活积累,当然更需要刻苦,以及对于生活的把握。要经常回过头来看自己写的东西,避免陷入心灵的困境,不断地寻求突破与突围。一个作家的本领不是描绘了生活,客观地呈现了生活,而是教会读者如何去认识生活、照亮生活。每个作家都应追求自己的风格,作家的人格境界最终会反映到写作视界上。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就是心灵的映照,写作者的性格、气质、喜好、情怀等等,大都能在其作品中寻到踪迹。因此,写作者要不断锤炼自己的人格情怀,提升自己的精神内涵,以创作更多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
文学小镇
作家访谈
作家顾晓蕊
嘉宾
丁香花的思念
文/顾晓蕊
北田的清晨,是被清婉的鸟叫声唤醒的。我喜欢在这样的早上,一个人到园中散步,走着走着,被一股花香绊住了脚。
一场春雨过后,院中的丁香花开了。初看淡紫色的小花,一朵两朵不显眼,千朵万朵压在枝头,犹如紫云腾腾,便有了摄动心魄的气势。我驻足凝望,深吸口气,那香气浓郁、执拗,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忽想起一个人,她的网名叫丁香,是紫丁香一样暗香清幽的女子。
去年初春,到山西参加文学活动,采访当地文化名人,她是其中的一位剪纸艺人。现场的人挺多,隔着绰绰人影,我远远地望去。她穿淡紫色的长裙,眉眼秀朗,眸子深邃,透着一股清贵之气。
一把剪刀,一张彩纸,手指翻飞间,裁出花儿蝶儿。少顷,剪纸缓缓展开,蔓延出一个春天。观望的人啧啧称叹,她盈盈一笑,大方地坐下,安静而端庄。
我们互加了 在开往济南的列车上,两人恰好座位相邻。她先上的车,踮起脚往货架上放置行李,行李大又沉,试了几次没够着架子。他走了过来,看到她,微愣一下,随即快步上前,眼里盛满笑意,说我来帮你吧!
刚刚坐好,火车开动了,宛如游龙般飞奔向前。只一眼,却是刹那惊鸿。她黑亮的眼眸如澄澈的湖水,长长的睫如水草般轻柔拂动,何况她身上的绿军装是如此亲切,他心里一片喜悦,主动攀谈了起来。
他说自己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学生,赶上放假,回济南老家。还说自小就有一个绿色的梦,再有一年毕业,就会跟她一样,走进真正的军营了。
说到这里,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不知说了这么多,她会不会觉得太过冒昧。
她并没有介意他的唐突,反而笑着说,父亲是军官,她在部队大院长大,很庆幸也成为了军人,可明年就要退伍了。希望他用心读书,将来到了部队,好好发挥所长,干出个样来。
这一路上,他们聊得很投缘,但多数时间是他说,她微笑倾听。有时她回应几句,也有些羞谨、客气,但在他听来,却透着缕缕暖意。临下车前,他要了她的地址,说回头给她写信。
两人信来信往,成了要好的朋友。第二年她离开部队,回到内地工作,而他如愿去了西北大漠某边防连,几年后因表现突出,被提升为连长。
跟他同连队的指导员夏阳,有次回家探亲,舅妈悄悄递给他张照片,说你这个表妹,年纪不小了,也不说找男朋友,你费费心,看有没有合适的人。
夏阳倒是上了心,觉得小胡不错,有一回训练间歇,说要把表妹介绍给他。没想到小胡听了脸一红,吭吭哧哧地说,我……还想趁年轻好好干,干出个样呢。
第二天,小胡有事去找夏阳,人不在,门敞着。桌子上放着张照片,小胡一看乐了,那初雪般的脸庞多么熟悉。他忽然明白了什么,待夏阳回来,主动缠着他说,你说的事儿,我后来想了想,要不先了解下吧!
两颗年轻的心,早已彼此倾慕,却刻意回避着,是表哥将这层薄纸捅破,两人很快陷入热恋。一年后,在部队举行婚礼,谈起火车上的相遇,表哥这才恍然大悟,朝小胡肩上拍了一掌,我还奇怪呢,你小子态度大转弯,原来是这么回事!
结婚后,两人聚少离多,依旧纸墨传情。无数个寂寥的月夜,她独坐窗前,将满怀心事,铺于纸上。宝黛初会、西厢记……眼波才动,又怕人猜,她将一幅幅生动的剪纸,夹在书信中寄出,他看了又看,仿佛在读一颗玲珑剔透心。
那些剪纸,被他贴在窗上、墙上、柜上,连里的战士看到,都赞叹称奇。戈壁大漠中的坚守是孤寂的,有人提出想学剪纸。
她去部队探亲,小胡转达了战士们的想法,她高兴地应下。她给战士们传授剪纸技艺,折叠、镌刻、镂刻、刺孔,带他们领受古老民间艺术的非凡魅力。那以后每逢过节,战士们的剪纸作品贴到窗户和门上,单调的军营多了绚丽的色彩。
两年后,随着儿子出生,日子变得忙碌起来。儿子身体弱,经常感冒发烧,有一回,医院。那时,她多想跟远在千里之外的他,说说心中的焦虑、委屈,念头蹦跳出来,又被摁了回去。她怕惊扰了他,独自饮下惆怅与苦楚。
儿子两岁多时,他穿着便装回到家,伸开双臂,想给孩子一个拥抱。儿子怯怯地躲到她身后,她心酸地说,快喊爸爸。儿子指着他的衣服说,不对!他赶紧换回绿军装,儿子跑上前,拽住他的衣角,小脸紧贴上面,蹭了又蹭。
他和她先是一怔,随即相视而笑,却都湿了眼睛,漫起朦胧的水雾。他抱起儿子说,来,看爸爸变魔术。他几折几叠,剪刀起落,一只只玉兔、猴子、公鸡等飞下来。随后又从包里,翻出几幅剪纸作品。
这回轮到她吃惊了,原来细心的他,空闲时也琢磨起剪纸,还剪出三国人物刀马图和部队题材的作品。他说,都夸你手巧艺高,我也不能落后啊!
彼时她的剪纸技艺已声誉远传,在国内民间艺术剪纸大赛中屡屡获奖,她的真名叫聂晋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与喜爱。她多年来耐得清寂,沉溺于剪纸艺术,指尖上开花,留一路芬芳。
从 只几天时间,园中的丁香花,繁漫成片片花海。这时培训活动结束,第二天就要离开了。
傍晚时,我又到园中散步,接到她的电话,说已到北田镇,特来看望我。一扭头,她姗姗地朝我走来。不见时光雕琢的痕迹,依然是初见的模样,双瞳涟涟,气度飘然。
两个灵魂相通的女子,在小镇一家酒馆中,聊天小酌,有了几分薄醉。知她酷爱戏曲,我说,来段京剧吧!那天她唱的是《梨花颂》,眼波流转间,道不尽相思意。
我听得痴醉,一曲唱罢,她说,我下个月休假,带着儿子去部队,这是最后一次探亲。他年底要转业,有些舍不得,我心里懂得。
她要送我回住处,于是,两人挽手到园子里。我指着一从花,说,瞧,多美的丁香花!
她欢喜地走近去看,俯身细嗅,薄纱似的月光洒在花丛中,罩在她身上。我笑望着,只觉得她与花,一样清雅美好。在平淡的岁月里,怀着素净无争的情怀,守一份细水流长的爱,幽然绽放,清香而悠远。
木瓜海棠
文/顾晓蕊
那年初春,小院里的海棠花盛开了,一树的火红,灿漫一片,如霞似锦。
17岁的美棠斜倚在窗前,从珠帘后探出半个身子,正对着菱花镜梳妆。忽传来温和清朗的谈笑声,她眉心一跳,抬眸望去,只见花影中迎面走来两个人,是就读黄埔军校的哥哥回来了,身后跟着位穿英挺军装的男子。
男子看见美棠,收住脚步,怔怔痴痴地望向她。那清丽的身影,玲珑的面容,好似记忆里的画中人,是春光中最灿漫的一朵。他脸上漾起温柔的笑意,宛若凌凌的春水,漫进她心底。美棠的脸微微一红,扭身,灵巧地闪到帘后。
过后知晓男子名叫端木,跟哥哥是军校同学。只轻轻地一望,却已情根深埋,由此结下一段姻缘。
他们结婚后不久,赶上时局混乱,战火绵延,哥哥和端木去往抗战前方。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哥哥随八路军游走征战,在一次战役中不幸牺牲。而端木成为国民党军官,偶尔匆促归来,披一身淡白的月光敲门,天不亮便趟着薄雾离去。
采依和阿吉这对双胞胎,是在一个雪夜出生的,那夜漫天飞雪,天地间似挂上了晶莹的雪帘。屋内的炉火烧得很旺,端木的脸被火光映成酡红。他温柔怜惜地望着美棠,又一遍遍低头看孩子,那脆亮的啼哭声,犹如果实的香气一样溢满整个屋子。
次日,破晓的晨光淌进屋,端木要走了。出了门,他扭回头说,海棠花开的时候,我就会回来!美棠扑到门框上,满脸凄惶地轻喊:我等着你回来!她目送着端木的身影在雪地里变成圆点,又消失不见。
一年年过去,时光的影子从窗前掠过,海棠花开了又落,端木却再也没有归来。
初听到这段陈年旧事,我7岁,是从母亲采依的口中道出,当然是美棠外婆讲给她听的。我的小脑袋里蹦出无数问号,如泛着银光的镰刀,收割着一茬茬的好奇。外公长什么模样?会发脾气吗……我将疑问抛给母亲。
母亲显得慌乱而迷朦,皱皱眉头,苦笑着无奈地说,我一出生他就走了,哪里会知道,你还是去问外婆吧!
我悻悻地转身,却不甘心,跑去问外婆。他瘦高个儿,长得很英武,笑起来的样子,还是很好看喏。她慢悠悠地说着,脸上起了红晕,恍若时光的串珠被拨回到许多年前。
我歪头想想,又追问,外公去哪了?啥时能回来呢?
外婆脸上浮起一抹凄楚,叹道:早年间没少托人打听,临村有个逃回来的人说,你外公随国民党撤退去了台湾。哎!这些年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过的……
说着眼前起了雾,雾气渐渐聚拢,凝成了珠泪,经年汪在她眼里。因而在我的记忆里,外婆那双深邃凹陷的眼眸,既忧戚伤愁,又永远晶莹透澈。
随后,从母亲间断凌乱的诉说中,我试着将后面发生的故事拼凑起来。
外公离开后,隔了两年,土改运动开始了。外婆挑着两个竹筐,里面坐着母亲和舅舅,还装着仅存的一点家当,搬进四面漏风的破茅屋里。
起初,日子过得很是清苦,最艰难时挖野菜充饥。外婆擅长做手工活,她变卖掉首饰,换回做活的物什,来做衣的村民渐渐多起来,生活稍有些好转。
不论生活多么艰难,外婆总是衣着洁净,面容清朗,还将两个孩子都送进学堂,让他们读书学礼。即便是暗淡阴沉的动乱年代,被关进牛棚,生生打断两根肋骨,她也能做到不卑屈,不露怯。
阴云散尽,大地回暖。外婆的一头乌丝,染上白霜。海棠树下,她幽幽地倚窗张望,花影重重后,那个稔熟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
花落了,结了木瓜,我问外婆,海棠怎么会结瓜呢?她说,那是海棠的孩子。说罢眼里又漫起雾,指着一张昏黄的结婚照,扭头对舅舅说,你爹爹……也老了吧,还不知在哪儿呢。
外婆重重地咳起来,身体摇摆如风中的芦苇,似乎随时会被吹断。舅舅忧心地望着她,闪出个念头。
那几年,从报上不断看到,有台湾老兵回乡探亲。舅舅东拼西借,凑足路费,收拾好行装,前往台湾寻找外公。
辗转到了那里,同乡会中有位老兵,认出端木的照片。听他讲两人是战友,到台湾的第二年,端木便因病去世,临走前,紧握住那位老兵的手,问了句莫名的话:海棠花开了吗?
老兵叹道,赶上兵荒马乱的,又过去这么些年,如今连墓地都无处可寻了。
舅舅身子颤抖,两手紧捂胸口,悲声唤道:是爹爹啊,爹爹……
从台湾回来,舅舅去了外婆屋,哀哀地说,我这次到台北没见到,下回去别的县,挨个地方找!出了屋,来到母亲房间,说了经过,俩人抱头低声痛哭,约好先瞒下来。
第二年清明时节,母亲备些面饼和茶蛋,让舅舅带到路上吃。他坐火车来到福建的平潭县,在一个小渔村住下。夜晚月升中天,他到海边放莲花灯,朝着台湾岛的方向,长跪而拜。
住上一周后,舅舅风尘仆仆地归来。仍然先到外婆屋里问安,而后垂下眼,苦着脸说,明年吧,明年说不定能找到!外婆眼里迸出的光芒,渐渐隐去。
6年过去了,海棠花年年地开,外婆身体越来越差,终于有一天,她躺到病床上,如忽明忽灭的烛焰。外婆扭头望向窗外,声音微弱地说:端木,我们要见面了!
舅舅大惊,只听外婆又说:儿呀,你爹早不在世了。你的眼神,骗不了娘的!舅舅抑制不住地流下泪,扑跪到床边。
花开得多好啊……外婆喃嚅道,手颤颤抬起,又无力地垂下。
苍茫暮色里,满树的海棠花,灿若焰火,如云如雾,映红了半片天空。
顾晓蕊新书
往期精选
沂水县安全小说大赛篇作品展
小作家作品展
一朵调皮捣蛋的云
作家访谈
顾文显作家访谈
曹化君
作家访谈
凌鼎年作家访谈
鲁冰
作家访谈
黄丽娟作家访谈
流冰
作家访谈
张庆和作家访谈
唐波清
作家访谈
杨明作家访谈
林美兰
作家访谈
张爱国作家访谈
金明春
作家访谈
秋子红作家访谈
丁迎新
作家访谈
余书林
女性访谈
在全国飞来飞去的女孩
男性访谈
靠厨艺打拼天下的暖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