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
鉴藏
人文
阅读
拍卖
纸品
人物
风骨文人骆宾基
诗意情怀敢担当
戊戌狗年
四月初七
编辑:藏小编
骆宾基著《幼年》,与《呼兰河传》并称“儿童文学双星”,中信出版社,年7月出版。读莫言的作品,尤其是早期写的《红高粱》,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另一本小说,骆宾基的成名作《边陲线上》,两本书的作者分别是出生在山东和东北的健儿,骆先生讲《黑土地》山东移民两代人的故事:老一代荏弱,新一辈“刘强”——作者的化身,代表坚强。莫言先生描述胶东“黄土”风光。虽然写作时间不同,本是“同土”生,而且写的都是抗日战争英勇事迹,题材相近,让人想起一串串的联想。
改革开放初期,我常跟还健在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名的老作家们通信。年前后三年,我每次去信,骆先生有求必应,是最热心帮忙的一位,去年是他的百岁纪念,我把旧信找出来,一共有四封,两种笔迹,我想,豪放旷达而深具个性的字体,一定是他的亲笔。这个特别字体,我无以名之,姑称之为“麦浪体”。秋收时刻,北方大地的麦浪滚滚,那一排排的文字正像被海风吹过的黄金麦田。
骆宾基,作家。年出生,年去世。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东北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战旗》《文学报》《东北文化》主编。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
01
旧友与旧信
骆先生的书法真迹,网上还可以找到一件,那是年春天,他写给潘耀明先生关于“乌”字演变过程的条幅。潘先生用“彦火”笔名写了题为“文坛墨迹”的一篇文章,在香港发表,曾在网络上转载。书法条幅是毛笔字,给我的信却是用钢笔写的。两者结构体态不同,问过几个朋友,大家都说“左低右高”,倾斜的笔法是一样的。到图书馆一查,可以发现骆先生出版的书,有些附有笔迹插图,而且也有用钢笔写的签名本。亲笔字迹没有问题。至于“麦浪”之说,一句外行话罢了。
另有一封,是我请教骆先生关于其他三位作家的通讯处。他把他们在北京的地址告诉我了,这三人当中,臧克家和吴组缃两位先生和我联络上了,叶圣陶先生却始终没有消息。不过,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当年我写给叶先生的一封信,竟然出现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公开拍卖,他们有没有搞错?一个平凡的作者,给著名作家写信,竟然也“沾上边”了。
02
书生的抗战
抗战之前,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首先遭受切肤之痛。汪凌编《萧红自述》时,在他写的《寂寞而凌乱的魂灵——代编后记》就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文学界一直都被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取向所左右,民主革命、民族革命、民族解放、阶级斗争,被奉为审美的最高境界……萧红与同时代的东北作家引起当代文坛的治白癜风专科医院CCTV品牌影响力采访刘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