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道院,是浦东的知名道观。浦东地区是上海的一个宗教文化氛围极其浓重的地区,该区域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齐全,宗教场所分布广、数量多。历史上浦东的各种宗教场所有处,其中道教和佛教场所多达处,有“三里一小庙,六里一大庙”之说。改革开放以后,浦东新区落实宗教房产政策,逐步恢复开放宗教活动场所,已正式开放的场所达到38个,其中三林地区占了4个——崇福道院(道教)、法华学问寺(佛教)、三一堂(基督教)、杨思天主教堂。
三林俗称“三林塘”,别称“筠溪”,是浦东西部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它西接黄浦江,北依川杨河,东与北蔡镇、康桥镇相邻,南与闵行浦江镇相连。相传“三林”之名起始于北宋末年,当时有福建籍隐士林乐耕,携带妻儿来此定居,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居住在东林、西林两处,他自己则住在中林,三个村庄相距很近,合起来就是“三林”。当时,浦东一带港浦众多,流经此地最大的一条是三林浦,现在称作三林塘,也叫三林塘港。元代设置上海县后,三林一直隶属上海县管辖。自从黄道婆推广种棉、改进纺织机具和织布技术以后,三林人深受其惠,所产三林标布闻名大江南北。至明初,三林庄已经“民丰物茂,商贾云集”,成为上海县浦东地区的一大集市。洪武六年(年),朝廷在三林庄设立了军事性质的机构“三林巡检司”,其后范家浜疏浚,也连通黄浦江,三林庄交通更为便利,居民增多,贸易范围扩大,逐渐发展成镇。关于三林的历史,清末多年居住在三林镇的陈行贡生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中写道:
分住东西中处三,乐耕翁宅盛丁男。
三林十里庄传宋,巡检元官父老谈。
三林一带为江南水乡,河港纵横,舟船往来方便。跨越河港的多是木桥,也有古石桥十几座,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当数归泾溇(现在的新泾港)上的三座石桥。清代乾隆年间,三林镇进士张端木所著《西林杂记》说:归泾三石桥,曰天福梁、地禄梁、人寿梁,字法古浑,刻手亦佳,疑是宋以前刻石。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河面如镜,桥影倒映水中,颇有诗情画意,被称作“三梁夜月”,是当时所谓“西林八景”之一。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洋布大量进口,三林标布的行情一落千丈。三林人汤学钊于镇东另设布庄,统一制定布匹尺寸规格和质量标准,销往华北、东北等地,从而振兴了标布产业。当时三林标布名声鹊起,有“三林标布进北京”的说法。清末,三林镇的街面上遍设布庄,店、铺、坊、园、馆彼此相连,是上海县境内一个比较繁荣的城镇。清末三林镇有位名叫陈师咸的文人,曾作过《西林商家月令竹枝词》十二首,对三林镇一年到头的生活状况,按照十二个月的顺序做全面描写:
正月三林商正闲,茶坊三日赌诸般。
各家鱼肉财神接,伙友辞来时一关。
二月三林闹赛灯,旌旗锣鼓过层层。
清明帛纸沿街买,青蟹鱼行早日称。
三月三林香汛来,圣堂场上去徘徊。
团箕箬摯如山积,路满游人轧不开。
四月三林农种田,下壅赶紧要铜钱。
手无蓄积衣裳当,典当门前竟接连。
五月三林重端阳,黄鱼肉粽必须尝。
来收齐米分蒲艾,几担时虾贩上洋。
六月三林街满瓜,店施痧药路施茶。
葛衣蒲扇宵犹热,男女乘凉笑语哗。
七月三林络纬啼,布庄收布把梢题。
太平打醮竿收锭,宝塔莲灯铛铛齐。
八月三林已半秋,栅场门蟀未全休。
斗香几只时光过,旗幡玲珑插上头。
九月三林共吃糕,土冈可上亦登高。
担头买菊栽盆里,蟹美鲈肥相对豪。
十月三林金过银,月初赛会闹三巡。
棉收稻获乡民富,各店兴隆事有因。
阳月三林天气寒,羊皮补褂互相看。
店家检点查还否,发票催来拔算盘。
腊月三林大小同,排门开直呷西风。
雪天索债杭靴着,除夕灯笼分外红。
陈师咸在竹枝词中写到的三月三林香汛、七月庙里打太平醮,都是圣堂的宗教活动。当然,这些竹枝词主要描写三林的经济、贸易活动和民俗生活,涉及到了一年十二个月各种生产生活方面,犹如十二幅“三林风俗画”,是研究三林历史风貌的难得文献资料。
一座有底蕴的三林古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会让您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