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本开新诗学叶嘉莹词学理论体系初论

叶嘉莹词学理论体系初论

摘要叶嘉莹的词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大板块:

一、历史论。千年词史先后出现了四种类型的词:歌辞之词(以《花间集》为代表)、诗化之词(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赋化之词(以周邦彦为代表)、哲化之词(以王国维为代表)。

二、本体论。词之本体即是词所具有的根本美学特质:深隐幽微、曲折含蕴,富有言外之意。

三、创作论。词的创作有三种基本方法:兴、比、赋。从心物关系的角度看,兴即是“由物及心”,适合歌辞之词的创作;比即是“由心及物”,适合赋化之词的创作;赋即是“即心即物”,适合诗化之词的创作。

四、鉴赏论。词的评赏有三种基本模式:“兴”式,以王国维为代表;“比”式,以张惠言为代表;“赋”式,以叶嘉莹本人为代表。

关键词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双重意蕴双性人格赋比兴

前言

词是汉语文苑中的一朵奇葩!自唐至今,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可是与词的创作的繁荣状况极不相称的是:一千年来的词学理论却乏善可陈,“在如何评定词的意义与价值的词学方面,则自北宋以迄今日却似乎一直未能为之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纵览千年词史,似乎只有加拿大籍的华人学者叶嘉莹先生建构起了完善的词学理论体系。正如缪钺先生所说,叶嘉莹“博览今古,融贯中西,含英咀华,冥心孤往,以深沉之思,发新创之见,评论诗歌,独造精微,自成体系”。“自成体系”四个字可谓一语中的。可惜目前对这一体系尚未有充分的研究,相关专著尚未出现,研究论文只有二百余篇。尽管研究者们大多都承认叶先生的词学理论具有体系性,可是尚未有一篇论文能够把这个体系的完整框架勾勒出来。周汝昌先生评论叶先生的《迦陵论词丛稿》说“必须也写‘一部书’才行;几千字的文章,不知该怎么分配”。一部《迦陵论词丛稿》尚且令周先生如此感叹,若要用一篇一万字左右的文章从叶先生几十部专著中总结出她的词学体系,真是谈何容易!

我以为,先生的词学体系至少可分为四大板块:历史论(纵论千年词史)、本体论(追寻词的根本美学特质)、创作论(探讨词人的基本素养、基本的创作方法)、鉴赏论(讨论评上词作的基本方式)

一、历史论

1、词的起源

叶嘉莹认为,所谓“词”,原本只是唐朝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歌词”,其形成受了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来自于音乐的变化。北宋科学家沈括曾记载:“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雅乐和俗乐原是相对的,自古以来区分雅俗的标准不断变化。沈括所说的先王之乐是指西周以来流传下来的古乐,这类音乐自秦以来大多就已经消亡了。唐朝政府所制定的“大唐雅乐”,乃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制作而成,与“词”这种新兴文体所配合的民间俗乐关系并不密切。所谓“清乐”则是对汉代以来中原与“南方各地所流传的、包括了相和歌、清商三调以及吴歌、西曲等民间音乐在内的一种音乐的总称”。至于“宴乐”一词,也可写作“燕乐”,其含义历代各有不同。唐朝的宴乐既包含了很多华夏的成分,但和清乐相比,又包含更多胡乐的成分。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的音乐“集南北汉胡多种音乐之大成”,而“词”正是“自隋代以来伴随着这种新兴的音乐(指宴乐,引者注)之演变而兴起的、为配合此种音乐之曲调而填写的歌词”。

2、歌辞之词

文人士大夫喜爱这种新兴音乐的美妙曲调,但又嫌其歌辞粗鄙无文,便亲自为这些曲子填词。刘禹锡、白居易、张志和等诗人皆有词作传世。但这些文人都只是偶然为之,并未专力于词的创作。首位大量填词的诗人当推晚唐诗人温庭筠。以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派小词,多是一些“绮筵公子”写给“绣幌佳人”,供其演唱的歌词而已。叶先生称之为“歌辞之词”,是为文人词史的第一阶段。歌辞之词的作者们在填词之时大多没有抒情言志的用意,也没有厚人伦、美教化的观念,他们仅仅是将歌辞作为娱乐手段而已。这种词作中的劣等作品往往淫靡浅俗,但其中的上品往往具有一种“诗所不能及的深情和远韵”。尤其引人







































白癜风有治好的嘛
白癜风能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fz/15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