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你所不知道的春节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中国人过春节其实才余年而已。

1.春节不只中国有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但已经废除多时。

2.年兽

民间传说:古时,有怪兽名曰“年”,形若狮子而独角。定时出现伤害人畜,人们苦无制服之法。一次,“年”闯入某村,巧遇穿红衣,燃竹竿取暖者,“噼拍”爆炸有声,红光闪耀,“年”惊窜奔逃。于是人们认识“年”性,每逢“年”出时,家家户户闭门家居,贴红联,燃爆竹以驱“年”。“年”果不再来。人们庆幸过了“年关”,敲锣打鼓,互称“恭喜”,从此有了“过年”。

3.压岁钱原来不是钱

压岁钱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这货的。

4.拜年抱拳有学问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则称为“哀拳”,是向别人报丧或求饶时使用的手势。女性抱拳则相反,很多武侠电影、电视剧都演错啦。

5.春节七天各不同

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是每天的庆祝内容却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初七为什么要上班?!

6.倒贴“福”字有讲究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7.正月不理发

“正月不理发”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但“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啦。

8.爆竹真的是竹子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9.赶庙会

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对话。逐渐“庙会”演变成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娱乐活动。春节庙会必备物品:纸鱼,用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银箔的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

10.祭灶王

腊月廿三辞灶,民间又称“过小年”,是灶王爷启程向玉皇大帝汇报的日子。民间为避免灶神上天胡说八道,故节前各家备甜食供祭以粘其嘴。辞灶下午,各家剪“马子”,贴灶码。晚饭前人们将小饽饽、糖瓜、饺子、纸香和马子等祭品,一并打点在长木盘内,摆供在锅台上烧香纸祭奠。饭后由男主人端木盘,摆放在天井中央面南,焚化纸香、马子,放鞭炮,喻送灶王爷骑小白马上天去了。

11.祭祖,老祖宗们也要过年

除夕,各宗族祠堂挂祖影、供族谱祭奠本宗祖先。祠堂祭祖仪式由族长主持。除夕上午族长组织祠堂清扫屋舍、粘贴对联、挂祖影、摆放祭器祭品;并召集各分支族长,安排祠堂守候祭奠、筹划节日饮食、评点族中大事等。祠堂供桌上摆放的大宗祭品,各家向祠堂送去的祭品则摆在后面。一切就绪午饭后始烧香纸。除夕夜除了族长负责守护祭祖外,各支长辈都要带领子孙到祠堂守候上香祭拜(按传统,祭祖仪式只让族中男丁参加,女性不得参与);古有在朝野出仕为官者必须到祠堂祭奠,并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民间称“耀祖光宗”。

12.烧火盆

每逢春节除夕,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大人孩子围起一圈,做游戏,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13.烧门神纸

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谷子生日: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贴“赤口”: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送火神:在山东半岛,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14.接财神送穷神

正月初五这天,我国民间有“接财神、送穷神”的习俗。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这天,家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尤其是商家开市,一大早就要放鞭炮,以迎财神。《清嘉录》中记载说:“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15.古人春节可以休几天

在汉代,官员五日一休息,可以回家洗澡更衣,名曰“休沐”。到了春节,则能固定连休三天。而且汉代比较可爱的是,不鼓励官员在节日加班,如果自愿加班,会受到上司“规劝”。

到了唐代,官员的休息改成九天一休,而到春节,官员们可以享受足足七天的春节“黄金周”。最贴心的是,古代的春节黄金周,分别是初一及前后三天,让官员有充裕的准备和过节时间。

宋代,黄金周制度被延续下来,不仅如此,休假制度扩展到官员以外所有服役的人群,甚至是被流放的犯人,到了春节都能享受黄金周。

到元代,游牧的蒙古人对汉人节日不感冒,全年假期被缩水到十六天,春节自然没唐宋那般轻松自在。

最舒服的堪称明清两代,官员的春节假期从腊月二十开始,到正月二十才正式上班,简直是“黄金月”。不仅官员,其他各行各业,如商人,也可以休息,全民一起过大年。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哪个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看白殿风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fz/14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