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呼兰河不是河,是一座小城

(一)早就知道萧红,可直到最近才读了她的《呼兰河传》,觉得一定要写些什么才好。我老家昌图县是辽宁最北面的一个县城,上初中时课本里有一篇端木蕻良的文章,当时我的语文老师说,咱们昌图就只出了这一位作家被课本选中。后来了解到端木蕻良是萧红的丈夫,加上民国四大才女的称号,也就对萧红感兴趣起来。

我工作出差很多,去过的地方多了越觉得昌图与其说属于辽宁,倒不如说我们更像是吉林和黑龙江的那种风土人情。对老家的记忆就是特别漫长的冬天,地皮冻裂的土地,冰糖葫芦的吆喝声,而人呢,也是不会说谢谢,什么东西都讲究结实耐用,每年村子里也都会有一两场马戏和杂技,偶尔有个婚丧嫁娶就成了话题。与《呼兰河传》中描述的极为相似,也许是这种共情吧,《呼兰河传》对我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

萧红的文字朴实却异常有力道,三言两语画面就勾勒出来了,《呼兰河传》以孩子的角度去描写她所成长的那座小城,孩子能懂什么呢,所以在我看来她这也是以虔诚的态度去叩问往昔,不带着成人的价值观去批判什么。有人说,这本书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讽刺,这样的评论我是绝对不能赞同的,或者这样说,我以为,讽刺是一种写作说法,哪本小说里面都或多或少会有,但不能说这本书就是为了讽刺。与我而言,书里那些描写,更是一种摄影般的记录,是刻意避免了主观意识的纪实。

(二)书中的美食描写我尤其喜欢,也许是作品本身还是有些冷峻吧,这些描写是重要的调味。

醋拌黄瓜丝,上边浇着辣椒油,红的红,绿的绿。

“蘑菇炒豆腐,哎,真鲜!”“雨后的蘑菇嫩过了仔鸡。”“蘑菇炒鸡,吃蘑菇而不吃鸡。”“蘑菇下面,吃汤而忘了面。”“吃了这蘑菇,不忘了姓才怪的。”“清蒸蘑菇加姜丝,能吃八碗小米子干饭。”“你不要小看了这蘑菇,这是意外之财!

晚饭时节,吃了小葱蘸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若外加上一块豆腐,那真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费两碗苞米大云豆粥的。一吃就吃多了,那是很自然的,豆腐加上点辣椒油,再拌上点大酱,那是多么可口的东西,用筷子触了一点点豆腐,就能够吃下去半碗饭,再到豆腐上去触了一下,一碗饭就完了。因为豆腐而多吃两碗饭,并不算吃得多,没有吃过的人,不能够晓得其中的滋味的。

书中对封建迷信的描写很多,我更喜欢萧红俏皮看世界的角度

说也奇怪,我家里的东西都是成对的,成双的。没有单个的。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有破坛子,就有破大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像是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来。比方缸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边的潮虫,猪槽子上的蘑菇等

当然她也不会放过刻画小人物的内心

热闹的人的心里,都装着秘密。

我家的有二伯,性情真古怪。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

(三)我特别喜欢呼兰河传的结尾,萧红先是描绘了呼兰河的全景,然后各个人物交替出现,在后半部分团圆媳妇的死、有二伯生存的绝望把文章的基调刻画的很深沉,然后引出老婆难产而死还要独自照顾两个孩子的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的出现,很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小镇并不只是闭塞、愚昧,也有他这样朴实的人,只是他这样的人与镇子上的人格格不入,给故事增加了悲剧色彩。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虽是文学创作,可是我觉得,书中描写的这些都是事实存在着的,在遥远的乡村就是发生着这样平淡且真实的故事,卑贱如草木般的一生也是照常的活着。时代发展,吃一块豆腐都算奢侈的日子怕是再也没有了,而《呼兰河传》把这些记录下来,所以称之为好作品。

赞赏

长按







































有治疗白癜风的偏方吗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uanmumc.com/hmfz/1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