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兆旺
男,年生,福建省古田县大甲人。年开始研究人造菇木(木屑菌棒)栽培香菇,年室外菌棒栽培香菇技术基本形成,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年彭兆旺被录用为国家干部,担任古田县大甲乡科技副乡长,年退休。彭兆旺是代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的发明人。
力匕
探索人造菇木(代料菌棒)香菇栽培技术的回顾
彭兆旺
阝勹
摘要: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香菇生产迅猛发展,生产区域从南方扩展到北方,生产场地从山上转到了田间,生产作业从野外改到了室内,培养基从原木、段木变为木屑代料,香菇的生物学产量提高了4~5倍。在这个过程中,本人彭兆旺作为一名对食用菌有浓厚兴趣的农民,在年代因陋就简、试验摸索,通过九年的努力,解决了试验中碰到的种种问题,终于成功探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木屑菌棒栽培香菇技术。年代,木屑菌棒栽培香菇技术开始推广应用,现在这项技术在全国普遍应用。
正文
一、进行人造菇木(菌棒)栽培香菇研究的起因
我是福建省古田县大甲乡人。年,我们村里从三明真菌研究所引进白木耳菌种和技术进行段木白木耳栽培。年,我哥哥从福建农学院毕业,他回乡指导我们种植了3立方米的段木白木耳,采收14斤,供销社收购每斤元(当时劳动力1天工资1元多钱),这使我对食用菌有了浓厚的兴趣。年姚淑先先生研究成功瓶栽白木耳技术,戴维浩先生又研究成功棉子壳栽培白木耳技术,从此白木耳成了古田县的农业支柱产业。
七十年代初,我们村里有少量人工段木栽培香菇,是在山上树荫下,所产香菇质量比较好,每百斤段木可生产干香菇1.8斤左右。年,我发现香菇栽培种在菌种瓶内也能长香菇,说明香菇可以用培养料栽培。当年我还听说上海马陆香菇场,利用香菇栽培种压块,室内出菇,但菇柄长、色白、肉薄、工序烦琐,技术难度大,不适合在农村大面积发展。当时,我就思考香菇段木栽培资源会越来越少,如果能利用木屑培养料栽培在室外出菇,既能大面积栽培,农民又容易接受和掌握栽培技术,而且还要能保证香菇品质。经反复思索和设计,确定了“纯菌种培养、集中发菌、室外脱袋出菇”的试验方案,从此我开始了长达8年的研究探索。
二、在研究中碰到种种问题
1、没有吹塑筒袋。就使用从供销社买来的塑料薄膜,剪成各种不同大小的规格,用木炭熨斗,熨成两头通的筒袋,头上用粗线扎。由于手工熨口易破裂,导致严重的杂菌感染。
2、菌袋规格摸索。由于开始时倾向于模仿段木,所以最大的筒袋长1米,围径38公分;最小的长50公分,围径26公分,每棒可装湿培养基3~24市斤不等。
3、没有木屑粉碎机。用手锯木屑与锯板的锯末,这样的木屑长条、片条的多,容易扎破塑料袋引发感染。
4、没有灭菌灶。利用蒸饭灶,将装好培养基的菌袋排在锅盖上,用薄膜与棉被盖好,四周用砖块压好,但这样漏气很严重,难以达到理想的灭菌效果。所以起初菌袋感染率很高。而且大袋高温灭菌更难,试验中经常出现大面积的感染。
5、培养基水分问题。开始参照玻璃瓶菌种制种的水分达70%,手抓有水滴,由于袋装与瓶装模式所需水分有很大差别,同等水分的培养料进行袋栽含水量过高,因缺氧导致菌丝生长缓慢和受抑。
6、接种季节。最初根据香菇最适发菌温度24~28℃安排7~8月份接菌,但此时正值高温季节,而且我也不知道食用菌发菌时还会产生菌温,由此经常造成菌丝不萌发,或者是萌发后感染率很高。
7、菌袋预先打穴。制作菌袋时,先在菌袋上打穴,然后贴好医用胶布,再用蒸汽灭菌,结果会出现胶布潮湿、硬化,接菌时撕开胶布又会连袋塑料膜一起撕破,引发感染。
8、菌袋发菌码堆方式。不知道架堆,不留通风道。菌袋处于高温缺氧的条件下发菌,出现菌走出后就成黄色的,甚至长出绿霉。
9、不知道翻堆和放气增氧。由于翻堆和菌棒放气增氧主要目的是增氧,促使菌丝均匀,没有翻堆又没有放气增氧,菌袋走菌慢,且导致产量严重降低。
10、不知道要让菌棒转色。不知道转色的用处是什么,所以脱袋后不转色
菌棒没有保护膜,引起后期菌棒脱水,菌丝死亡。
11、前期出菇多为蜡烛菇等畸形菇。蜡烛菇没有菇伞,后来才分析原因与菌龄和品种有关系,所以提前接种培养菌棒。
12、出菇后不知道让菌棒休息养菌和人为补水。
13、香菇柄大、长、畸形、色差。后来逐步分析、改进和完善栽培管理技术后菇质得到改善。
三、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1、明确了接种季节。在多年的试验中发现气温在18℃以下有活力的菌丝会抑制杂菌,半成品的菌棒经过低温发菌会转为成品的菌棒,因此将栽培季节提前到2~5月份。实践证明在此季节接种确实可以降低感染率,而发菌过程宜于管理,这使发菌时间一般都达到天左右,经过越夏后达到一定的有效积温,确保了菌丝生理成熟,菌棒在在袋内转色,减少了后期感染和畸形菇比例。
2、菌袋灭菌后打穴接种。年发现蒸汽灭菌后有的菌棒有破裂口,卸灶后菌袋温度高,裂口被热干,这种菌袋裂口在发菌中也不会被感染。受之启发,又大胆的做了试验,改掉了原来接菌前和后贴胶布的做法。在灭菌后的菌棒上边打穴边接种,接种口用碎块菌平封好码堆发菌,得到理想效果:一是菌种封口极有利于供氧,菌丝萌发快、菌丝生长旺盛;二是降低了杂菌感染率;三是提高了香菇产量。
确定了合适的菌棒规格。年,总结了菌棒规格围径30公分、长42公分。这样菌棒灭菌容易,发菌时产生的菌温不会太高,发菌时间也比较快,搬运堆放也比较方便,出菇周期也适宜。
补水出菇。年,发现了第二潮不长菇的菌棒掉在溪边,经浸水流到水潭边,又会长出很好的香菇。受其启发,当时在菇棚内设计浸水沟。先将2.5市斤以下的菌棒用小刀割一条棒头至棒尾深约1公分的刀痕,然后排在沟内,盖上木板,压上石头,经过浸泡12小时,菌棒重达3.7市斤,然后排架出菇。各次补水均能正常再出菇,全周期共补水3次,包括第一批一般情况均能长4潮菇。后来又改为现在利用的打针注水。
搭菇棚出菇。根据树林下树阴出菇和段木栽培银耳,瓜棚下废菌棒出菇的启发,综合实验中分析得知香菇生活习性和产品质量,采取了搭建阴棚出香菇。
四、进行中试。
到了年代,袋栽香菇的设备等也逐步得到解决,如建砖块灭菌灶,专用木屑粉碎机,吹塑筒袋,装袋机,消毒粉,塑料扎带等,使室外木屑袋栽香菇顺利进行了中试。
年中试栽培袋,品种是三明真菌研究所引进的原种,自己培养栽培生产种,选用枫树、栲木先切片晒干后再粉碎生产,接菌时间4月份,全部采用菌种封接菌口。
1、在7月份将水田排干,8月底单季稲收割后,即将田地瓦松,整成宽1.4米、高16公分、走路沟60公分宽的土畦。
2、选用口径6公分、长60公分,将单头加工厂针形的木墩在畦的两边每距1.2米打一条木墩,地面留下28公分,然后在两边木墩顶安上口径5公分的木条,在木条表面每22公分打一条3.5公分长的小铁钉,作为放靠小横档用,选用口径2公分的木条或小竹锯1.45米长备用,以每8棒的菌棒配一条。
3、选用毛竹在比出菇畦四周各加宽60公分处搭架2.5米高的框架,然后上面均用晒干不会落叶的杉树枝盖成三阳七阴的出菇荫棚。
4、脱袋排堂出菇,当年的9月底将4月份接种的成品菌棒约棒运至荫棚,脱去塑料膜袋86度的斜度立式靠在出菇架上,每棒距6公分,每条1.45米长的小竹竿排8棒。
5、脱完袋后每1.2米插一条弓签,然后用3米宽、14米长的塑料膜,采取了袋膜脱后即盖好薄膜,二天没有通风,第三至四天换气不通风,第五天开始通风,打开塑料膜半小时又盖好,一天2次,第六天开始喷水一次,第七天温度在26度一个晚上就会转色百分之90,第八天转色完整。
6、第二潮菇收完菌棒干至2.8市斤以下了,进行补水后第三天开始整齐的出菇,长出的菇畸形少,第七天开始采菇。
7、出菇后很少喷水,因为农田里的泥土潮湿,菌棒上方盖有薄膜,畦地面蒸发上来湿气很大,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空间湿度达百分之90以上的小气候,很适应菇的长大。
8、其他很多管理细节均参照以上试验中的总结经验,其本上与现在菇农大面积栽培管理差别不大,所以就不作详细表述。
9、到了81年4月份基本采收结束。平均每袋菌棒单产达1.6市斤鲜菇。
五、推广应用
年动员邻里亲朋好友农民6户,选用品种合计5万棒。我将自有的元借给他们,又将住房作为信用社抵押贷款2万元大家合在一起互相帮工,互相研究技术,现场指导,他们接受技术很快,经过一年的努力,6户均成为万元户。
年在本乡发展了70多户,当年还是选用了品种,合计约55万棒,其他大体与82年同等的办法,香菇一部分送周边鲜销,一部分用木炭的土办法烘干,多数是福州市的小商贩每市斤12~20元收购,当年栽培中成功率很高,只有3户失败。大街小巷成为佳话,因此引起当地乡人民政府的重视。
年由公社成立大甲食用菌公司,由我担任经理,一张红头文件,组织人员、批地建厂房、资金的来源均由我本人解决。当年建造多平米的厂房,作为生产场,菌种室、接种室、发菌室,由于上级号召脱贫致富奔万元户,大甲乡选择室外木屑袋栽香菇项目,发动全乡人人种香菇,在这潮流的推动下,采取以下几点办法:
1、菌种由公司统一制作,按成本价每瓶0.3元供应给香菇种植户。
2、设备、机具、辅料公司统一采购,以进货价按需发给生产户。
3、公司计算原辅材料成本,从信用社贷款,由乡政府担保,利息由菇农负担。
4、柴火、木屑、菇棚用材由菇农自行上山采集。
5、发放给菇农的辅料、菌种等资金待收成后收回。
6、菇农的成本从信用社贷款、由菇农5户一组连保。
7、全乡有16个行政村,各村栽培集中到村委分次、分段听技术讲课。
8、在生产季节中,利用83年栽培过的70多户抽出50个人分成16个组到各行政村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9、年全乡户总计栽培万棒,户均栽培棒,经过一年的“大兵团作战”,85年4月达到了脱贫率98%的好成效。因此轰动周边几个县,引起宁德地区领导的重视。85年地委书记陈增光号召地区七个县的山区以本项目作为脱贫致富来抓。86年习近平任地委书记,他亲自两次到大甲视察后,又将本项目列入星火计划,86年全地区产量达1.8亿棒。同时在媒体和电视的宣传下,得到了全国各地领导的重视,从年~年,从大江南北来参观学习的客人不断,这些来客公司给予免费技术传授,送技术材料,得到各地的好评。86~92年大甲乡的菇农被应聘到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超千人,为中国成为世界香菇第一生产大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研究的艰辛
1、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我没有拿到任何经费,我也没有文化、没有信息、没有任何设备,以“盲人摸象”的办法进行研究。如年将父母准备盖房屋的材料出卖,作为经费。
2、年就研究虽然基本成功了,但由于没有科委下达科研课
题,没有科研经费,我也无法整理出鉴定的许多材料,也没有鉴定会的经费。直到年得到县科委的支持,才组织鉴定。
3、年本项目已在全国全面推开,当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等到奖金元。
七、组织给我许多荣誉
年以后,香菇菌棒栽培技术获得县、地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也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宁德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福建省劳动模范”等十多个荣誉称号,年被录用为国家干部、任古田县大甲乡科技副乡长。
从开始研究到现在40多年过去了,研究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已经回忆不起来,只能回忆部分概况,仅供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