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北京千米以上山峰介绍D1大海坨山
因为大海坨米的高度,我在20年前就爬过,是骑车到张山营再步行过佛峪口、塘子庙(现松山林场)由大庄科村向东北爬一整天才登顶。这次是年4月末,我们驱车一早走八达岭高速,打算再走京张公路经怀来县城、杏林堡、东山庙从西北坡去爬大海坨。在八大岭堵车厉害,我们掉头返昌平,经泰陵、永宁,打算过白河堡、刁鄂再到东山庙。
天晴,一过永宁即见北面群山连绵,其中暴雨顶峰头直峭而悬崖壁立(上次从正面未登上),那佛爷顶上套着罩子的雷达清晰在目,其西是半块豆腐山,而再往西几十公里才有更高大的山岭,即大海坨。隐约可见暴雨顶至佛爷顶山脊连线上的长城遗迹。过清碧的白河堡水库,见东西两边的山梁上都有长城遗迹,东梁者是从暴雨顶叉出经小川(在白河堡北)去长城独石口关,西梁者从暴雨顶叉口经佛爷顶、白河堡而转向西面的后城、刁鄂乃至张家口关。出白河堡后沿白河河谷曲折西行,时见右侧(北)山梁上有废长城的石埂堆,在后城村、青罗口村、东新堡和刁鄂镇,都见有只剩土芯的烽台。早春的白河河水浅而窄,河滩地带有只剩根茬的干稻地和玉米地。此处民居紧凑,可能是为尽量少占耕地。在刁鄂前路过两三个叫”隔河寨“的电站并钻了一个隧洞。从东新堡顺沟南望已见大海坨北坡,积雪黯白,此有土路经孤山、石头堡可到大海坨东北坡下。
我们是在刁鄂南拐,在东山庙(大海坨乡府驻地)午饭后,左拐(东南)上土路,约10公里经施家店到的大海坨西偏北根下的大海坨村。此条土路据说经姜庄子、闫家坪可至大庄科、松山而通延庆,但头20公里路面差。
在大海坨村见一巨石上书”平北根据地纪念石“,据说日本人没打到过这山沟,但山那面的大庄科至佛峪口却留有一条原日本人修的公路。老乡说不少北京的来爬大海坨都是从大庄科开车过闫家坪、姜庄子从大海坨村爬起,因为这边的路最容易爬到顶,又说村里人两个多小时能到顶--这比我们当年从大庄科爬起费了多半天才到顶讯捷多了。在大海坨村能见东偏南一点的大海坨那圆乎乎的山顶,像巨大的”秃顶“,半坡上是密丛的树林。记得当年在山顶能望见黄灰灰的大海坨村,今天这里山民也不富,民居朴旧,仅有一小卖部。
顺着正对大海坨的山沟走一条坷坷的护林路(不通越野车)约5公里到头,在一片小冰爆和大石堆处分有两条小路可上山,因右侧(南)是林间小路而荆棘较少故为我们所选。此处海拔已米左右,但山大林密而看不见顶峰。林间小路蜿蜒上行。持续的45度坡度,脚下有往年树叶如毯,四周多为桦树和针叶树。据说这一带也要开辟狩猎区,像南坡的松山猎场一样,记得20年前我们从南坡登顶时遇见好几次黄羊和狍子。顺林间小路上约40分钟,林木渐稀而草甸出现,小路也分散成更多的网状小道--都通山顶。
从大海坨村登顶约用两小时半,最后半小时的草坡爬得人气喘如吞山海,可能米已让人略缺氧气。山顶20年前的木三角架已坍,仅剩一木杆支在那。南望见白楼密麻的延庆城和银光的官厅水库,远处可见燕羽山和八达岭;西南坡的根上见大庄科村一角。东望由近及远是:龙庆峡的峭岭,云蒙山和朦朦的雾灵山,西望北望,是重叠的大马群山,那山后即是坝上草原了。大海坨山的主脊是南北向,山顶是草坡,西坡下的大海坨村与20年前望见的样子差不多。山顶风力6级,气温两三度,吹冻得手疼脸麻喘不上气。
下山时没找到林间小路,走山沟,有伐木小道,不好走。沟中见两只狍子,见人吓得不会跑,就在30米外的坡上撅白屁股呆着。沟到头即见上山时的护林土路,下到大海坨村开车回京。
D2大洼尖及附番字牌是密云最北的一个乡,除刻有”番字“的巨岩外,另有一千二的三棱山和长城白马关等,我还知年一场暴雨导致的泥石流冲毁了该乡一山村。这次与老铁小康驱车前往,先取怀柔至丰宁的国道,至长哨营右拐驶上去往番字牌的小公路。
过榆树弯3公里后,路分两叉,往北通滦平县,直行通番字牌乃至密云。这山谷中时有更窄的土公路叉出,估是通些小山村。车渐上坡,旋至梁顶,即见怀柔密云的分界标。下坡即柏油路,半小时到番字牌镇。当年任人随便看的那块刻番字的大岩,已被小庙式建筑围起,可从后面援壁而入。那几个主要的番字是喇嘛教的六字真言;所谓番字是藏满梵字等。
打听后,驱车南行而折西,去当年泥石流灾最重的小西天村。约5公里后在西沟门(大北沟)左拐小土路,即见宽谷中是有一个废村,房未塌而无人。再行1公里见一道高坝横于谷中,坝开一排泄洪道。坝前有碑,铭”小西天防沙坝“,并说明为防泥石流此山沟中还有若干小坝。停车步行过坝,果见坝内山谷山石垒垒如河,大者径米。踩石而走,过两处半塌之屋。此”垒石河“绵连不断,我们仅走了3公里,并过了三处小的拦石坝。这是我在京郊见的最长和最大的石河,令人不信是泥石流遗迹。怀疑是山岩因冷热崩解形成的石海。放羊老乡说:年以前这山沟里没这些石头,是那场暴雨冲下的,泥石流是午后发生的,天黑的像黑天,当时就冲死了三个人;冲塌了好几间房。我知道与小西天一山梁之隔的怀柔长哨营乡也在那场暴雨中发生泥石流。
因天阴,看不见小西天西南面不远的大凹尖,它是密云北部最高蜂。放羊老乡说:当地叫它三棱山,是这里最高的,山尖有三个棱子。在主坝往南的第一个小坝处,山谷分叉,老乡说往南往西都爬上三棱山,走西边的沟近一些,但都不好走,道被(荆丛)封了。老乡又说。站在山顶能望见密云水库;山顶有个铁三角架。
附1:再去大洼尖位于密云冯家峪乡和番子牌界岭上的大洼尖,米,我曾从其北麓的小西天欲登顶而未遂,也曾在其东边的桃山眺望它的峰型是顶峰双尖而中洼(凹)。这次我和老铁欲从南麓登顶。
从密云坐发往冯家峪的”面的公共“,5元一票,过石城、大关桥、石佛,共约45公里到冯家峪。由此向西北沟,老乡说此沟20多里长。四里后至长城冯家峪关的关城处--上峪,又二里过”V“型的长城口。再过西口外村、沙塘峪村,老乡说:北面最高的山尖叫棒槌山(山北面的人称之为大洼尖),上有木头三角架,山尖很陡,60年代初民工是用缆绳才上去,后来尼龙缆绳就留在那,但又被人偷走,在山尖上往东北能看见小西天村,往西北看三十亩地村。老乡又说了爬山路线:从龙潭沟(西口外八队)往北直拔最近(进东沟);也可沿这条大沟走到头,上梁,有过梁小路通三十亩地,梁上有小石头庙,再沿梁上的小道向东走6里就到山尖那“棒槌”下。
过沙塘峪又5里至人已搬空、仅剩一间房没拆的龙潭沟,但顺东沟往里看不见大洼尖顶(三角架)。我们顺主沟继续向西北,过废弃的堰田后,小路渐陡,但很明显,遥遥已望见远处的山口。龙潭沟(由此只有小路)至山口约10里,我们走了一个半小时。
快到山口时可见右(东侧)一架大山,峰尖陡峭,但未见其顶有三角架(山顶树高而多)。山口处有三座花岗岩垒的小庙,估是为祭龙王也为怀念亲人(80年代末此山两坡山洪及泥石流造成若干人伤亡、几十间房被冲走)。山口处的小路向北下坡,坡下可见三十亩地村的梯田。在山口果然发现在辽东栎林中的脊上小道向东(右),试走一会,小路较明显,但因时间不够,怕赶不上山下冯家峪16点的末班车,我们于山口原路撤回。
返沙塘峪后知:村里上过山顶的人也很少;一个老汉愿下次为我们带路(当然收费);那条过梁去三十亩地的小路老辈子就有。
补记:年11月初,上次和我登大洼尖未果的老铁(综合地理老师),终于登上了大洼尖。他归后告诉我了几点,大概一是大洼尖近顶尖是直崖、绕一圈才找到石缝、攀援而上须特小心,大概二是山顶有一个三角架,大概三是从龙潭沟到梁上小库再往东的脊上小路特别走、全是棵子和小崖,大概四是最好从三十亩地直接顺小路上梁(下山才50分钟),最多两小时可登顶。老铁还说,从沙塘峪走北沟也能上去,老乡当年背木头都走这路;还说报警台,为了覆盖面,想在大洼尖上安个电讯架。
提示①由密云发的去冯家峪的公共车一般是一日两趟,上午10点,下午2点发车,但现在也有小面的公共,拉满六七人就走,按公共车收费。
②老铁说近山顶时有狼粪,黑色的,成橛儿的,我以为是土豹子粪。
③自驾低底盘车可至沙塘峪、越野车可至龙潭沟再往上1公里。
D3大黑林大黑林,地图标高.我没爬过。
若以百草畔为中点,沿山脊东北是百花山,西南即大黑林。我只是在百草畔的山顶望过这座高峰,再就是曾路过它南麓的宝水村。
大黑林座落在房山与涞水县的交界上。附近多中小煤矿,除了霞云岭西边的宝水能接近它,据在门头沟黄塔乡公涧铺村插过队的人说,从公涧铺往南过梁也能到大黑林。
北京西部一道最长的山脊纵走线即(由西向东):大黑林--百草畔--百花山--老龙窝--清水尖。山脊小路约60公里。路过的全部山峰均高过一千五。此线适合山脊连跨越野者,比如梅斯纳尔的模仿者。可惜我仅走过全程的1/2.但我认为,此东西长达一百多里的山脊等于是北京境内的”喜玛拉雅山脉“.目前只等着地理界或越野族来命名它了。
附:年11月21日在白草畔顶西望大黑林,沿脊小路估6公里可达。但白草畔顶的四马台乡的人不知那山叫大黑林。我从山顶下至堂上(罗家),又沿国道至宝水,指着北偏西的山尖问老乡:这山啥名。老乡答:大黑林尖,最高的那个;前面矮点的叫“麻子崖”。在宝水路边的煤矿工人也说:大黑林的北坡尽是林子。
D4大石门子曾在云蒙山顶向西望过,隔那道长长山谷偏南,有一峰较高,其顶尖为巨大乱石。后知此山名为大石门子,一千二百多米高,位于怀柔县八道河乡与奇峰茶乡的界上。这次我和任先生欲求探访,在怀柔县城百货大楼附近寻到去奇峰茶(经八道河)的私人小共公车。听车上八道河的老乡说要爬大石门子可在交界河下车往北钻沟十几里、也可在秋场村(头道梁西一华里)下车向东爬梁。
车过长园后即长城豁口,此为明代的奇连关,两侧山城上的烽台还轮廓完整。如沿长城步行,往东约八华里、两小时可至神堂峪关,往西南约5华里可至慕田峪旅游区。从盘至山梁上的车上,向西南可清晰看见慕田峪长城烽台上的硬山脊小房及修复平整的城墙。过八道河时可见向西去西栅子长城旅游区(含九眼楼、黑坨山、长城结点、涧扣等)的路口。沿”S“道继续北行,在路标约”29K“的秋场下车,西行一里到头道梁村。
此村海拔约七百米,老乡指村东一山说,它的后面就是大石门子。又详细告知:顺村东放马的小路上到梁上,再顺小路向东,过两个两个洼子(或弯子),又上到一梁上,向北就能看见一块大石头,此时别往坡下去,要沿着山梁上的小道向北,过那块大石头,就往看见大石门子了,那山尖全是大石头,还有石头“门洞”。遵嘱前行,约3华里,半小时到第一道梁上。再半小时到第二道梁上。梁上较宽,小乔木乃灌木极多,杜鹃花成片,亦多牧草和遗下的马粪。向北果见那块老乡说的大石头,径约八米,花冈体。过那块大石后,小路渐窄,却见北面一乱石组成的山尖,四下无高过它者。近山尖时,小路已无,披荆径上,不顾大蚂蚁窝、蛛网、刺棘之阻,绕至山尖北侧而登顶(西南亦可攀岩登顶,略险)。
山顶皆巨型花冈岩,或散或结,形成两个天然的”门洞“.最高的那块岩石上镶有一个寸径的圆瓷,端面上凹写”总参测绘局“及”1“.此大石门子山尖坐于一道弧形山岭的中部,其北其南亦有小峰绵连,高度也与大石门子类似,只不过山顶皆有树木。
站在大石门子顶四向观察:正东是一千二的黄花顶,其北为一千四的云蒙山;正西是黑坨山,绿色葱葱;北一座蒙蒙大山,必是一千九的云雾山;东南可见密云县城;往南因红螺山阻挡而看不见怀柔城。
大石门子山上植被较好,多辽东栎,亦有少量的油松、山杨、山杏等,山腰以下有核桃树及废弃的堰田。未见大型走兽。
我们向东下山,顺山谷小道东行。后小道丢失。仍沿谷底行直走,不知不觉山谷拐向南侧,行约12华里才至大台子村。此村有两户为新建的别墅房(各为昌式、欧式风格,估为城里人买地而建)。从大台子始有土公路,行走3华里至交界河,由此拦小面的,每人10元返怀柔城。总之,下车后至顶用1个半小时,从山顶至交界河用2个小时半。
D5东纸壶该山坐落于平谷县镇罗营正东12公里的北京和兴隆县的交界岭上,海拔高度为米。平谷县城有6路小公汽车开往镇罗营的关上,由此路向东南可搭拖拉机行7公里至玻璃台村,向东沿沟走到头,再沿小路到山梁,在梁上向左(也即向北)走梁上小路两里即可到达山顶。
此外还也可以从关上搭拖拉机,向东5公里至北水峪村,由村向东沿沟走3里,见沟公叉,走右边(即向南边)的沟,据老乡说有小路可以直接到达东纸壶。若走左边(即向北)的沟,须攀崖过”石海“(一个乱石块区),才能到山顶。
若想自己驾车,应尽量从较高的海拔点爬起。可开车从黄松峪向北,穿过”洪洞水“旅游区,至黄土梁村,再沿土公路向北盘至梁上,海拔已达千米,再向北步行45分钟约米路程即可达东纸壶顶。
我和老铁,上山是从玻璃台至东纸壶,上山则取道北水峪。下山时可走南沟(据当地人说有路),我们走的是北沟,没有路。我们钻丛林,又跳石海,接着攀了80米的悬崖,才下到有小路的地方,一路特别危险。山顶有金属三脚架,高约7米,分两层,铺有木板。在山顶,以顺时针方向,由北开始,可以望见:小黄岩口至墙子路关一线的长城、梧桐树沟大尖和雾灵山及兴隆县城边上的天文台、3公里以外的风簸箕梁(海拔米)、将军关一带的”大盖“、9公里以外的四座楼山(海拔米)、15公里以外的梨花顶以及更远的密云水库等景观。
东纸壶山,北坡多林,有椴、柞、杨等树木,山上野鸡不太怕人(不飞开,仅走开)。据说西北坡有很深很大的溶洞,正待开发,北水峪西边公路的山上有明长城遗迹,但毁坏较严重。
平谷至关上的小公共车收车时间为6点左右,关上至北水峪无公共车,但有水泥小公路。北水峪没有小卖部。另外,东纸壶与风簸箕梁相距3公里,可以当天连跨两地。
登山及交通提示○自己驾车又不想受苦的游客,可从平谷至黄松峪至黄土梁至山尖之下,再爬两里就可到达山顶。接近山顶前米时测有小路,必须钻”棵子“(乱丛)才能上去,夏天要防止被蛇和牛蜂咬,应该穿长裤并戴好线手段。
○对于乘公共车者,最好原路回返,因为从山顶至北水峪的小路不易找到。
○在近顶前的山梁向东北望去,米外的地方有一小村庄,是属于兴隆的朱家沟村。山梁上有草甸而且近水、无野兽,是露宿的好地方。
D6大长洼此山位于延庆花盆乡西北,高一千二百多米,其东西绵延之山脊为延庆与赤城界岭。
此山我未登顶。仅到过它西南坡的后沟村、牛沟区。当地老乡并不称之为大长洼,称之为牛沟山或北石湖。
此山不陡,东西宽长,峰顶较缓,南坡低处有种玉米的坡地或梯田,再往上多辽东栎(当地人叫菜木)及小松林。
如自驾车前往该山,可从延庆至千家店,由此三叉口向(左)北,仍是油路,可至鹿叫村前1公里的三叉口,向左驶上土路,至牛沟弃车向北上梁即可。若想省劲,从牛沟向西驾车盘至海拔约米的后沟村,再向北步行至山脊,继续沿脊上小路东行约4公里即是大长洼主峰。
D7大凹尖图标大凹尖山为一千二百多米,位于房山霞云岭之南。从图上看,它在上方山的西北约10公里。我和老铁老康走国道,经双峪环岛,戒台寺、潭柘寺后,过了一个隧洞就进入房山境内的大石河峡谷(与”“同向),过煤矿云集的河北镇、长操镇即到霞云岭镇。谷中的大石河(经房山、琉璃河与拒马河汇为大青河)水量很小,虽当时中小雨。难见谷两侧的山梁顶,唯有山半腰时隐时现。
先到霞云岭以西几公里的四合堂村,往左下土路,顺沟几公里后到后石堂村。图标由此村东南行5公里即大凹尖。因云雾,更不见该山枯,倒见该山以北的一座大山,崖黄坡绿,层次变化,山景壮阔。老乡说:这山叫暴雨坨顶,不是这里最高的,最高的是它南面的黑牛盖。在我们追问下,老乡解释:我们管那最高的山叫黑牛盖,山北面的三流水村一带叫它大凹尖,都是一个山。他又告知:从霞云岭往南有土路到南沟村,再钻一个山洞,有两三里就到三流水了,从三流水上那山顶最近。
遵嘱,返霞云岭,拐入南沟,盘坡后果见一山洞。洞中很黑,洞壁不规则,且洞道不直,车行其中,人略忐忑。终在两三里后出了隧洞,即见层层错落的山村,打听正是三流水。村内的杨主任提供信息:能走车的土公路就到三流水;大凹尖,走两小时能到,进南沟,上梁就行,上面的小路上被柴草埋了;大凹尖顶有金属三角测量架;三流水村搬走了一半人口;隧洞是10年前修通,以前出村都是翻梁(去霞云岭)走沟(去上石堡)。我们见村中堆积不少页岩的板材,且山岩也多为页岩,据说两年前此生意很好。民间房顶一率为大片儿的页岩,同宽不同长,别致而艺术。
我们沿土路驱车走到村南坡上(约2公里)公路尽尖,即见大路变小路,问老乡得知顺小路下坡再过梁子走两小时能到圣水峪(上方山所在地)。村南的坡上,海拔约九百,有几户空房,近有井或石碾及梨树园等。山上多落叶松,人工种植,在雾中有新疆天山风光之相。因山上小路常走羊群,故草丛中有”草爬子“(草虱子,臭虫颜色,身硬而扁,芝麻大小,叮人钻肉,有害,靠羊鹿类传播),爬了一裤腿。时雨连雾,终未见大凹尖姿态。记得在来路上趁偶霁见那方位有座两个小山尖的高峰,因峰顶有凹,故疑之为大凹尖。它虽一千二百多米,但主峰和四周,草木繁茂,崖壁峰嵘,多垂直小峰,风光若上方山但更开阔。大凹顶与北面的暴雨坨顶、南面的什锦塔(山名)组成南北向的岭脊。
D8大西山位于龙庆峡西北10公里的延庆与赤城的界岭上,海拔米,与西边的大海坨同脊。年元月,我与朋友们开车去那一带游玩。出延庆过靳家堡又4公里后,在下板泉村(月山戎阵列馆)处向右(北)拐,向北又驶上盘山公路,过梁,梁头有”奶奶山“,约5公里至路家河村,沿土石路继续向北,过养马场,至五里坡村。村有溪河,向东通龙庆峡水库。我们缘溪向北步行至人已搬空的五间房,向北入一山谷。谷中有溪及废弃的堰田,小路不难走。老乡说走到头再爬坡就能上大西山顶。我们未爬山顶,只在谷中走至约一千二百米高的位置而回返。见大西山峰型一般,不陡。
回五里坡村吃炖酸菜粉条。老乡说:从五间房有土公路能通雕鹗和赤城(查图为经纪宁堡、上庄子);这一带村民都搬山外去了,现在的村民来自赤城那边,因为这里的地白种不收税,夏天来养马的更多;据说德国人看重这一带的山林,要承包。
D9大坨大坨,海拔米,位于房山霞云岭乡西北。
此山我没去过,只在霞云岭往西的公路上向北眺望过,在王家台北面有两三个山头,都在以上,不知谁是谁。后查地形图,大概知:不到王家台时进右(北)侧山沟,几公里后从笛子港向北,即是大坨;或沿公路过王家台,向西至庄户台再北走进沟也能接近大坨。
附:年11月中旬,我沿国道,在龙门台(霞云岭以西北)拐上向北的叉路,约10公里登上大青杠(山梁名),问当地老乡:哪个是大坨。老乡指国道南侧山顶较平的山峰说:那是南大坨。而图标的大坨在公路以北,目测大青杠迤南的山峰有高约千米者,且在公路北,峰型较缓,估为大坨,或北大坨。如沿着大青杠的山梁,向南偏东走三四公里即是与南大坨相对的山峰。
F1凤凰坨由小张家口(在康庄东北)、东西灰岭迤东的长城在到达海字口以前,那道或土或石块的城墙断断续续地上了一千五百多米高的凤凰坨。这架大山界开怀柔和延庆,老远一想,像一只缩脖的凤凰死趴在那里。我和老铁兄由西坡而上,长城基本塌平,唯半腰有几座烽台还有形。海拔约千米后,烽台也不见了,塌平的城墙乱石也全被掩在繁密的树丛荆棘之下。
我俩离开西山腰最高的小村偏坡峪往上走了几里就望不见路了。这山植被发达,乔木灌木缠连绵绵,像给这大山穿上件密织法的毛衣,我们就像蚂蚁似地使劲往上钻拱。老乡打柴的小路呢?老铁说:出村不远就是砍不完的柴,何必爬那么高去砍。猎人的小路呢?老铁说:猎人都做商人去了。
完全无路,钻荆丛而走,很慢,手扒而头顶,楞在丛中钻出一洞才行。正值夏天,多种虫子又多又怪。伸手拽一树枝又软又凉,拽粘了一个大肉虫。埋头钻丛,呼地贵州省有一块软飘飘的”纱巾“糊在脸上,这是一头扎在了蛛网上,一侧头,那个黑身黑腿皆带小斑点的大织蛛正十爪狰狞。路已无法退,总想快穿过这丛中的动物王国到达一块开阔地。没门,这山的植物太丰繁,老铁说:凤凰坨的植物品种之多可能超过百花山,是北京植物地理的名山。不过山上的长城倒没名,除了有的历史地图标有,一般人不知。多年前望过这山顶,见有个三角木架,没有烽台;烽台都在山的东西坡。读过一些走北京地区长城的旅行记,均未提到这山顶有长城。如果能碰上一条小路,哪怕它是通向山下,我们也会踏上而不犹豫。这凤凰坨倒无攀登之险,就是这些乱树丛和怪虫子太烦人。看准了一个丛间小隙,双手捂头,往前一冲,这种鱼死网破的前进方式还稍微快一些。于是手上全是划的血痕,脖领里全是碎枝乱叶以及小爬虫。渐渐,听到一种加重的嗡嗡声,相当于蚂蚁耳朵里的B-52轰战机的声音。四下一寻摸。一个屎壳郎大小的牛蜂正在审视我。当时我就把脑袋和身体又轻又快地缩回来,立刻转弯,绕开巨蜂地盘。牛蜂牛蜂,把牛蜇疯,蜇人那就等于”立即执行“呀。
没料此山难爬,我穿一双三接头皮鞋,老铁穿一个彩色绸裤衩。我脚疼,老铁两条光腿上全是血道子,密麻得像穿着一条红色的裤子。他把手绢、撕碎的衬衣绑上,一下就被枝杈划掉。更可怕的是丛中常有半高的蚂蚁窝,一脚下去,那大蚂蚁就像电一样往腿上身上窜,那种千爪之痒让人心都碎了。
距山顶还着七八百米时,树丛才变成齐胸的草丛。发现一道乱石滩延上了山头,这就是那道”干插边“(山石直接垒就的长城)。山顶一堆七八米高的乱石,估原为烽台遗迹。那个木三角架已倒。顺东坡而下,从下午5点半至11点才下到杏树台村。平路了我走道还瘸,一摸是一只鞋跟走没了。老铁两腿前面皮肤叫血泥汗搅得赤橙黄绿,把老乡感动得留宿我们。若不是我从前说出山顶的情形,老乡根本不信登了顶。
F2佛爷顶延庆县城北面30公里有一座峰高于四周,山名佛爷顶,标高一千二百多,又听说上有古长城啥的,便在冬末的一个午后驱车去了。沿昌平至赤城的公路过了泰陵北面的大山,就落入山间的一块不规则的盆地,在北京地理上这叫大庄科高山盆地。其西有一千二百多米高的燕羽山,其东有一千主左右的莲花山,在盆地中适当的角度能看见前者为栖燕状、后者像待放荷花–花瓣由山顶的巨岩组成。
我们继续向北,爬上盆地的北面”盆帮“–也是一架大山,据说叫东西灰岭。公路通过岭上一个凹口时,见两边山脊上趴着一道竣塌的长城,更像乱石埂,间或还有大的石堆–该是烽台残迹吧。出了破长城略一下坡即是营城村,当年的屯兵点。返头南望可见这道长城由西面小张家口(村名)而来,往东渐渐延上了高大的凤凰坨(一千五百多米)。车随公路下坡,进入延庆盆地,过永宁镇,已望见这盆地之北是大山连绵,正北方是有一座山峰高于左右,问老乡,那果然叫佛爷顶。车又过香营,到山根下的黑峪口村,老乡说往前顺公路不远有一条土公路能一直开到山顶,因山顶有雷达站气象站。车开到那个路口,果然见土路蜿蜒通往松林苍苍的山上,但路况差,加上我们爱爬山,索兴将车沿柏油路开到尽量高的山口。在山口处南望是延庆盆地以及八达岭,北望坡下是白河堡水库的黛绿水面和白色别墅。
登上山口右侧(东)小峰,只见峰顺一道约两公里的起伏山脊线正通佛爷顶–那上面的电讯塔、弧面雷达和一个大绿球体看得很清。我们就踩着小峰上的长城乱石,见这长城西北通连白河堡那边的山岭,往东通佛爷顶方向以及更东的暴雨顶。顺着山脊也就顺着了旧长城往东南迂回,过了两处塌成堆的烽火台。烽台处还能略见破碎的青砖,而长城皆为不规格山石筑就,且基宽也就两三米。
顺山脊走到约海拔一千一百米高度时,视野更好:见这佛爷顶是一大弯弧状的山岭,只不过从延庆盆地看它是一个山峰,所谓横看侧望不同嘛;佛爷顶东面七八公里远的一座山峰该是暴雨顶,据说那上的长城与佛爷顶上的为一条线;佛爷顶西面一架大山顶有一个三角测量标,看着更高;而白河堡北面的大山至少高于一千四百米以上。
山脊上有小路,左右皆山谷,令人有居高而走的快感,过了一个电讯塔和嗡嗡做响的机房就到了气象站,与姓韩的气象员聊了得知此属延庆气象站,与北京气象局连网;雷达站的大球体近年漆成迷彩色可能是防UFO;气象站的电话田老有战士借打而话费过多被领导撒了。当时三月初傍晚,山顶约0下8度,天有薄云故未望见官厅水库和西面高两千多米的海坨山。我们沿公路下山,间或抄近钻树林。林为碗口粗的松树组成,林下皆阵年落叶,林中幽暗,若夏日行走其间一定爽快。山间还有一种扁型树枝的小乔木树种,树枝如刀。天刚黑透我们即下到公路。走八达岭高速回京,那隧道长约三四公里,跟一个华丽的大走廊似的,可以当博物馆。
F3风簸箕梁及附此山米高,位于平谷镇罗营东15公里。我没登过,仅在其对面的四座楼山()观望过。此山顶平如簸箕,长达三四百米,脊向南北。在四座楼北麓的史家台打听,老乡说,沿着往东的沟去玻璃台、钓鱼台就能上去。此山骑在平谷与兴隆的界上,是平谷最高峰。
附:再去风簸箕梁此山的西坡在平谷与兴隆县的界上,而山尖在平谷县境处。标高米。具体地点在平谷县靠山集镇黄土梁乡正北约6公里。该山西侧3公里即东纸壶(米)。
我和老铁从密云县城坐通往关上的6路小公共,过大华山镇、西峪水库、镇罗营镇,约30多公里到关上乡。此为明长城的镇罗营关,但长城的口子还在东面2公里及4公里处。
在关上租拖拉机欲去东南7公里玻璃台,15元车资。路为水泥铺,却窄,行于沟谷。过杨家台即见小水库,在朱家台遇长城豁口,此为三叉路口,向右(西)去史家台,可登四座楼山。我们向左去玻璃台。坡上的长城和烽台只剩半墙,条岩砌成。
水泥路止于玻璃台。老乡指着东面大山说:那山是横梁(另一年岁大的说是东纸壶),山尖上有测量架,风簸箕梁还在那山尖的后面。
从玻璃台沿沟步行2公里至钓鱼台村(仅有三四户),老乡说:往东过横梁,下坡再上到山顶是风簸箕梁。约40分沿明显小道上到东纸壶,发现往东南稍下坡再上坡即风簸箕梁。鞍口处的小村(属兴隆县的朱家沟)的老乡却对这两山名称说法不一。
又用45分沿小路上至风簸箕梁顶,路多刺荆和半化积雪。山顶为若干大块岩石堆成,无人工痕迹,次顶有树木障眼。
在山顶清晰发现:黄松峪镇北的黄土梁村,有土公路可盘至鞍口(即梁上),此为南向;东南可见兴隆县的陡子峪乡和西陡峪村;西北望,3公里外即竖有三角架的东纸壶;西南约十多公里为四座楼山(顶有电讯塔);东北向,依次可见白壁陡峰的梧桐树沟大尖、草甸黄黄的雾灵山。向东偏北看,兴隆县城被山挡着,仅见城西北山头的天文站。向南偏东看,见将军关以东北的”大盖“和”三座“(均为山名)。
从玻璃台登顶共用一个半小时,约行6公里。
未完待续,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