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49972.html
◎作家与作品◎
作
者
简
介
方岩,生于年代,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第四届客座研究员。现为《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辽宁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著有批评集《第一本》等。
内
容
提
要
一群文学青年十年漫游的精神/地理图景构成了长篇小说《雾行者》的主体。世纪之交十年(—)的复杂现实,促使他们不断地审视自己赖以观察、解释世界的作为知识体系的“文学”,他们的“自我”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重建。正是人的局限和可能、世界的无尽、文学的未完成态三者之间开放、往复的对话,使得《雾行者》成为一部建立在充沛的现实、历史体察之上的辽阔的精神传记。同时,路内写作的重大突破,亦得益于他在此前创作中积累的独特的叙事经验、态度和方法,它们提出了一些值得特别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
路内《雾行者》文学青年编年
一关于“文学青年”
从洪水肆虐全国的年到汶川地震发生、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年,一群文学青年十年漫游的精神/地理图景构成了长篇小说《雾行者》的主体:他们游荡于广袤的地理空间,亲历过历史提速后的蓬勃、蛮横和牺牲,目睹了复杂的现实与朴素的愿望叠加出的形形色色的人生......这样的经验和图景可以被任何类型的知识体系描述和呈现,同样也可以被“文学”谈论。世界变化的速度和深广度,对包括“文学”在内的任何知识体系的描述和解释能力都是一种挑战。所以,“世界”成为“文学”意象的过程,便是世界的扩张、变化与文学的扩容、重建之间永无止境的、复杂而广阔的对话过程,而那些积极参与这种对话的人们将拥有朝向未来的、丰富辽远的精神世界。《雾行者》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部辽阔的精神传记。
尽管“文学”的专业标准及其话语方式在这个时代是面目可疑的,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凭借残存的话语权威制造对立面以强化自身合法性,“文学青年”在这种意义上成为“污名”的称谓,意味着知识的残缺和品位的浅薄,代表着不被信任的、非专业的价值和意义。在大众文化领域,“文学青年”又成为某种消费符号:以清浅的感伤回避现实的批判,以轻盈的形象掩盖翻腾的欲望,以简单的语言架空复杂的意义,它用一套易于习得、复制的标签化语言符号系统来吸引消费群体以制造自我提升的人生幻觉。在这个意义上,它其实是设计更为精密的、运行方式更为隐秘的、规模更为庞大的遮蔽现实的话语体系中的共谋成分。但不管是专业话语的歧视,还是共谋关系对其的商业化利用,“文学青年”都是在“文学”与个体日常的断裂关系中被使用、谈论的。
正是在个体日常与“文学”的关系重建中,《雾行者》重新定义了“文学青年”。这里的“日常”并不涉及生存问题,而是强调个体“自我”与周遭世界的基本沟通方式:小说中主要的人物一直在借助文学经典提供的经验、视角和意义来看待周遭世界的变化;同时,他们亦在对世界变化的感知中调整自身,并进一步影响自身与“文学”“世界”的关系。这是一个持续的相互塑造过程。所以,这里的“文学”并非仅仅是兴趣、爱好、谈资,亦非单纯的职业或谋生工具,更非美化权力、资本和共谋关系的装饰性象征物,而是可自由选择的、可信赖的知识体系。个体以此为中介,实现“自我”与周遭世界的互动。在这样的关系中,作为知识体系的“文学”其实被赋予了类似于“世界观”或“信仰”的功能,它影响甚至决定着“自我”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等。同时,“自我”作为个体与世界相遇时共同塑造出的阶段性精神状态,亦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中。所以,“青年”是关于“自我”的开放性、可塑性以及未完成性的中性描述:“我们的自我是有黏性的;自我不是没有摩擦力的、无实体的和超脱的,而是卷入具体的时间与地点、文化与历史、身体与经历。这些把人与人区别开来的要素极为重要;它们在文学以及生活中都应该得到认可。”1
所以,当路内追问“你曾经是文学青年,后来发生了什么?”2时,他其实想探究的是世界以何种方式向谁敞开了何种样子。这是一个需要在“自我”“世界”和“文学”三者之间的张力关系中持续追问的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倘若考虑到路内是在“虚构”范畴内讨论这些问题,那么《雾行者》其实也是路内关于自身写作及其意义的反思。
二《雾行者》A面:文学、小镇和世界
(一)
《逆戟鲸那时还年轻》收录了九个短篇,格式像塞林格的《九故事》,题材却并不整齐,是文学小青年的习作集。3
这样的描述很容易让人想起路内自己的小说集《十七岁的轻骑兵》。《逆戟鲸那时还年轻》的作者是端木云,小说素材多来自他的成长经历,且大多写于年。当路内开始详细介绍这本小说集时,他其实在完成大多数长篇小说都要处理的一个问题,即交代小说主要人物的早年经历、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人生抉择,它们不仅是故事在情节意义上的起点,也是小说叙述基调和氛围变化的源头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路内在实现这个基本要求的同时,又完成了现实如何进入虚构的演示和讨论。《雾行者》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在这里展现出来:路内在叙事的过程中,对叙事行为本身的反思一直如影随形。不妨把作为知识体系的“文学”视为《雾行者》中的一个一直无法被命名、赋形的“幽灵”般的人物,路内通过对其的追踪和凝视,建构了“自我”与“世界”进行对话的方式和图景。
当端木云回忆“写小说的年代”时,故事时间便被追溯至一个具体的年份,年。这是故事开始的年份:“端木云毕业那年正逢一九九八年,洪水泛滥的夏季将会永远地留在他的记忆中。”4个人记忆与社会记忆重合,社会重大事件因为震荡的深广度而被铭刻于个人经验中,个人记忆则因为社会重大事件的参与建构而得到强化。同时,毕业类似于造成连续性断裂的“事件”,文学青年无可避免地与世界狭路相逢。一个文学青年的就业之路竟像一段历史拉开序幕,这样的反讽同时指向个体和历史。
因为涉及小说的描述和讨论,所以经典名著、电影的名字不时闪现在叙述的进程中。但没有必要刻意寻求这些名著与路内或端木云写作的内在关联,不妨将它们视为文学青年知识储备的某个侧面。同时,辨析端木云与朋友们关于文学的种种议论的对错,亦无多大意义。因为这些观念都是极其私人化的视角和感觉。这些知识和观念并不构成叙事的动力,却是必要的修辞。它们在情节、对话、叙述中恰到好处地出现,从而使得叙事充盈、生动。
端木云的人生经历所塑造的小说形态才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