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超市里看到桑葚,让我回忆起儿时与植物的美好回忆,记忆最深的,烙在脑海里的,往往是那些好玩的,好吃的,切身参与体验过的那些植物与果实。由于很多不知道学名,就用当地江西土话和图片展示。
春天
1,叶子会长虫子的树
在我们村前小河堤上,有几棵高大落叶乔木,每年萌发新树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每片一毛硬币大小的树叶都会长几个小疙瘩,小疙瘩里有一只2-3mm的小飞虫,每年总会摘下叶子,来掰开小疙瘩找虫子,总好奇的问大人,为什么?这是什么树?大人也不知道,只说是“蚊子树”。至今找百科也不知道那叫什么树,也不知道那几棵树现在还好吗?
2,土名“水泥菜”
采这种未开花的,最嫩,口感好立春过后,家家户户都会去野外采,剁碎加糯米面粉做青团,非常好吃,清热解毒,吃多少都不腻。
正是由于大家喜爱,有晒干,冰冻该植物,一年四季都可做青团。
3,映山红
摘映山红的花瓣直接吃,我不太喜欢,口感不够甜。但每年都会跑到山上找映山红,尝尝春天的味道。
4,小竹笋
最喜欢钻入深山密林里找小竹笋,还有拔的过程。拔完回家那种丰收的喜悦,全身湿漉漉的,披头散发,伤痕累累的那种感觉记忆犹新。说实话,作为小屁孩,不管是新鲜的,晒干的,泡酸的等都不喜欢吃,乐此不疲去拔,纯粹是为了玩。
4,土名“萢梨”
萢梨,是我的最爱。19年五一回老家,特意去野外找,但这时过了那个节气,只找到很小的几个,小竹笋也长的老长。
记忆中在插秧的时候是摘萢梨的节气,田埂上,水沟旁到处都是。萢梨非常的甜,入口即化,没有渣。以至于小伙伴们摘下等不急清洗直接吃,不好彩的,吃过毛毛虫刚刚爬过的,嘴巴会肿的像香肠一样。
5,桑葚
那时候的桑树都是老树,很高大,毛毛虫特别多,胆子小,不会爬树是吃不到新鲜的桑子的。那年代桑葚都不是一种水果,只有小孩吃,树下都是掉了厚厚的一层,不会爬树的只有捡树下掉下来的吃。
养蚕的小朋友也特别多,一棵桑树到最后往往只剩下顶部有桑叶,留着给它保命的。甚至只有去其他村上“偷”桑叶喂蚕。
夏天
1,樟籽枪
截取小竹子一节,两头塞上两个大小合适的樟树籽,用一根筷子挤压一头的樟籽,然后压缩的气流发出啪的一声,另一头樟籽作为子弹打出去。找小竹子,做枪,找合适樟籽,和小伙伴打巷战,想想这些都很美。
2,土名“肚几”陀螺
20年春节回老家在树下捡的嫩的爬上树,摘下嫩绿的“肚几”,切掉柄上那一截,在中间插小竹签,利用中间那个顶旋转就可以做陀螺了。小伙伴比谁的转的久,那是必修课。
这种果子在秋冬季采摘,当地很多人用来做豆腐。但小孩子不热衷于这个。
3,种植水果
这个季节大都是种植的水果,如桃子,李子,梨子都有得吃。记忆最深的就是暑假吃枣子,吃到拉肚子还在吃的那个傻劲。
秋天
这个丰收的季节,橘子柚子每家每户都有种。最美好回忆还是那些野生植物与果子。
1,土名“地酸”
记得应该是夏秋相交的时候,拿个碗去山上摘,有点甜,有点涩,吃完后嘴唇舌头全是黑的。放牛回家,家长检查下嘴巴,就知道是不是到偷懒摘地酸。现查百科,据说这植物药用价值很大。
2,土名“吊酸”
这也是我的最爱。好甜,吃完后嘴巴也会变黑。有一年逃学,就趴在一个大树上以吊酸充饥。据说日本人把这种植物全身当做宝。
3,野柿子
果子好小,必须要和一种草放一起加水泡几天,吃起来才不那么涩口。其实泡好后,基本上还是扔了,尝下就没人吃了,但小屁孩还是喜欢去弄,年复一年。
4,土名鸡冠籽
要到深秋,才会变成深红色的一串,像公鸡冠一样,故名鸡冠籽,比较甜。一口吃一串,汁水甜甜的,然后吐出一大口籽,那感觉就是爽。
6,野山楂
浑身长满刺,几十厘米的小灌木,通常植株感觉有点发育不良,伴有虫害,果实小个,由绿变红后就成熟了。在山上放牛时,一般都边放牛边找野山楂。
冬天
1,红薯
还没到收红薯的季节,初冬“偷”自家或别人的小嫩红薯,在野外烤,最刺激最记忆深刻。
2,土名“勒子”
这个浑身长满刺,用剪刀剪下后,在草地上用脚把刺全部踩掉,再用纸包住在火里闷一下,吃起来汁水有点点甜,里面全是籽。秋收农闲时,很多人去剪,自己熬糖或作中药卖。
3,油茶花和茶耳
油茶叶嫩叶变异用一根茅草,拔掉里面的芯做吸管,插到油茶花花蕊里面吸,那花蜜好甜。茶耳当地叫“茶树兜”,是一些变异的嫩叶,吃起来也很爽口,酸涩口味(这个叶耳好像是在初春才有)。十年以上没看过吃过了。
以上种种,都是儿时烙在脑海里与植物、果实相关的美味与记忆,有多少好朋友吃过,体验过?看过土名,有人猜到我是中部那个地方的?你们那里又叫什么名字呢?欢迎留言交流。